《史记》是怎样编撰的?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
关于《史记》及其编撰者司马迁,本书第3页已有简介,本文不再缕述。
【故事概述】
司马迁画像
《史记》之所以被称为“实录”(班固语)、“信史”(赵翼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与其编撰历程的漫长、艰辛,编撰思想的严谨、求实,编撰方法的全面、系统和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既览阅了大量先秦典籍,又开展了广泛实地调查,其中大规模实地调查有三次,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么司马迁的《史记》究竟是怎样编撰出来的呢?
外出漫游 采集传闻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春,20岁的司马迁向父亲和老师孔安国表达了要在全国漫游的愿望。他的父亲司马谈对他说:“你已进入弱冠之年,应该历练自己,漫游不是游玩,而应多观察、访问,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遗迹都记录下来,积累更多的知识。我一直想写一部书,你出外漫游正好为我多搜集一些史料。”孔安国也表示支持,还介绍他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和朋友给司马迁,以提供方便,帮助他解决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司马迁聆听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做了一番准备后,便与博士褚太、任少卿等6人一起,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漫游。
这次南游,司马迁一行从长安出发,经洛阳、襄阳、随郡(今随州)、云梦到夏口(今汉口)。经随郡时,他们曾到烈山炎帝出生地短暂瞻仰。从夏口渡长江后,他们便乘船从洞庭湖到汨罗。他们一行经过一幢屋宇时,听到里面有琅琅读书声,进去一看,发现是一所黉宫(古代的学校),一位老者正在讲课。司马迁等向老者作揖,并自我介绍。老者见这群人气度不凡,便请他们入座。司马迁向老者说:“我们来这里主要是想了解楚国和屈原的情况,请先生赐教。”老者是当地一位饱学之士,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楚国和屈原的故事。他说:“楚怀王起初很器重屈原,任他做左徒,其官职仅在令尹之下。可后来被宠姬郑袖迷惑,又被秦国使臣张仪欺骗,逐渐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子兰,结果楚军大败,国土遭割让,自己也客死他乡。继位的顷襄王是一位昏君,由于子兰的一再诋毁,屈原被流放江南,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最后在极度悲愤中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沉入汨罗江,壮烈殉国!”司马迁等听了介绍,无不为屈原惋惜。热情的老者帮司马迁等找了一个向导,陪他们来到屈原沉江的现场。斯时,天空布满阴云,南国早春乍暖还寒,一只孤雁从头顶飞过,发出阵阵哀鸣,更增添了一行人的惆怅。司马迁仿佛见到一位头戴高冠、身着广袖长袍、面容枯槁的老人,在汨罗江畔徘徊悲吟!他心情沉重,情不自禁地念起《离骚》中的诗句,眼泪簌簌下落。他们回到客栈,天色已晚,司马迁在昏暗油灯下,将当日见闻记录在一卷竹简上,写完后说:“今天是漫游以来收获最多的一天。”任少卿叹道:“要是楚怀王听了屈原联齐抗秦的劝谏,楚国也许不会灭亡,说不定统一全国的就不是秦始皇,而是楚怀王了,那么屈原也不会遭到流放。”司马迁接着说:“明君若重用贤臣,必然民富国强。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霸业;楚怀王远贤臣、近小人,必然走向衰亡。”
翌日,他们一行人早饭后便再次启程,先到长沙凭吊贾谊遗迹,然后“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史记·太史公自序》),搜集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为后来撰写《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做了准备。最值得称道的是,司马迁等到淮北做了大量寻访和调查,获得了陈胜当雇工、樊哙屠狗、曹参为狱掾、萧何为主吏、张良之下邳、陈平为社宰、周勃织苇席、刘邦好酒色、韩信受胯下之辱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故事。而后又到曲阜,向孔氏族长递交了孔安国的信札,当地学者热情安排司马迁等人参观、座谈、开展学术交流。司马迁等在曲阜住了七天,不仅观察了孔子遗风,而且搜集到许多关于孔子的事迹。在回长安的路上,他们又考察了楚汉相争的战场,在魏都大梁参观了信陵君遗迹。这一次南国漫游,为司马迁后来撰写《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孔子世家》《萧相国世家》《魏公子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淮阴侯列传》等篇章提供了翔实史料。
出使西南 博采广征
司马迁南游归来后,入仕做了郎中,官职不高,却直接侍从皇帝,所以非常荣耀。元狩三年(前120),25岁的司马迁奉命以监军身份随御史大夫公孙弘出使巴、蜀等地。这年秋季,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司马迁等人,指出:“这次尔等赴西南夷巡查,如他们归顺朝廷,可任命官职,给予奖励;如反叛朝廷,则调巴蜀士卒,予以征讨。但要尽可能以安抚为主,征讨为辅。”于是,司马迁伴随公孙弘等,时而乘车,时而乘船,时而步行,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到达成都。他在长安时,曾读过《子虚赋》和《上林赋》,听说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一些传说,对当朝这位辞赋家非常崇敬。这次来到成都,听郡守述职后,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司马相如的情况,郡守回答:“司马相如已去世十多年了,但他夫人卓文君还健在。”司马迁喜出望外,提议去看望卓文君,公孙弘非常赞同,他们在郡守陪同下来到卓文君住处。这是司马迁第一次见到这位才女,不觉一惊,卓文君虽已六十多岁,却风采依旧!卓文君非常好客,不仅毫无保留地回答了司马迁提出的有关司马相如以及他们二人相爱的各种问题,而且赠送了她和司马相如的一些作品,还盛情款待客人吃午餐。这次访问后,司马迁思绪万千,对卓文君为爱情甘愿去过平民生活尤为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写到自己的书里。
公孙弘一行在成都工作四天后,便到临邛(今四川邛崃)巡视,县令告诉他们,临邛人善于经商,这里特别殷富,卓文君娘家就是这里的第一富豪。司马迁问道:“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的酒铺还在吗?”县令回答:“自从他们成为富人,酒铺便转让给了别人,因为司马相如的名气,酒铺生意一直很好,我们今晚就去那里吃饭。”当他们来到酒铺时,一阵酒香扑鼻而来,司马迁环视四周,发现当年司马相如写的招牌仍在,顿时,一种怀旧情绪在脑海中浮现。第二天,他们从临邛到笮地(今四川汉源)考察,然后再去昆明。由于到昆明的五尺道没有修通,一路跋山涉水,非常难行,许多郡县与朝廷失去联系,道路险阻是一重要原因。公孙弘和司马迁等人沿途做安抚工作,先后到昆明、夜郎等地,当地人大都答应归顺汉朝。司马迁将这次巡视西南夷的情况写成公牍上呈朝廷,经汉武帝核准,以且(Jū)兰为牂牁郡(今贵州黄平),临邛为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笮地为沈(Chén)黎郡(今四川汉源东北),滇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分别任命了地方长官,还特别给当地的滇王赐了滇王印。
在这次巡视中,司马迁对西南的少数民族、物产、贸易、地貌、交通、人文、历史做了许多考察,搜集到了大量历史资料,为他后来撰写《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章打下了良好基础。
伴随武帝 北访东巡
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侍从武帝到泰山封禅及北巡,为他了解统治阶级内部情况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这年春天,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封禅”。所谓“封禅”,就是到梁父山下设坛祭地,曰“封”;到泰山顶上设坛祭天,曰“禅”。“封禅”的目的,就是祭拜天地诸神,保佑汉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司马迁是位无神论者,他目睹汉武帝拜神弄鬼,演绎一些虚妄之事,暗自发笑。《史记》中那篇充满嘲笑和讽刺的《封禅书》,就是这次见闻的写照。“封禅”后,司马迁随汉武帝“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今呼和浩特)”,又东去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考察北部、东部等地区。在回长安途中,在瓠子河遇滂沱大雨,河水猛涨,堤坝决口,洪水直泄,冲毁大片农田和村庄,许多百姓被淹死,灾情惨不忍睹。汉武帝发士卒数万堵塞缺口,下令随从官员都要背柴薪填缺口;缺口堵塞后,又下令在新修拦河大堤上盖“宣房宫”,并作歌抒发感慨。司马迁是这次堵塞缺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后来在撰写《封禅书》《河渠书》时就采用了许多这次出巡中采集的资料。他在《河渠书》最后说道:“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此外,司马迁还多次侍从武帝巡游郡县:元狩五年(前118),侍从武帝巡游甘泉,置“寿宫神君”;元鼎四年(前113),侍从武帝至三河地区,观察民风;元鼎五年(前112),侍从武帝西巡空同,北出萧关;元鼎六年(前111),侍从武帝东巡,至左邑桐乡。这些巡游,为撰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素材。
博览群书 通晓古今
为了编撰《史记》,司马迁除开展广泛社会调查外,还对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西汉时期的文献资料,除少数写在布帛上的帛书外,大多是一捆捆的竹简、木牍,还有些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钟、鼎上的金文,查阅很不方便。特别是先秦文献资料,各诸侯国文字不尽相同,度量衡标准各异,甲骨文金文上的文字、数字很难辨认,有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载不一,许多早期文献只有朝代没有具体时间……所有这些,都给文献的搜集、整理、考证增加了很大难度。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司马迁不厌其烦,克服严寒酷暑、体弱多病等诸多困难,硬是一卷卷查阅、梳理、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朝代顺序,分门别类整理、摘录,花了4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资料整理工作。通过整理和摘录,他对中国历史梗概终于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据此拟定了编撰提纲,为《史记》的写作做了充分准备。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元封六年(前105),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公孙卿一起上书汉武帝,建议实行以夏历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得到批准,从次年(前104)起改为太初元年。司马迁认为,这是新纪元的开端,于是开始编撰《史记》。他根据编撰需要,复查了一批古代典籍,并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为复查重点。他发现,《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许多唐尧、虞舜时代的传说和夏、商、周时期的资料,但在写《五帝本纪》时,他发现《尚书》的记载并不完全,有的内容与《战国策》《国语》《世本》《大戴礼记》《山海经》《吕氏春秋》《庄子》等著作的记载不尽相同。经过反复考证、对比,司马迁最后采用了《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说法,把“五帝”确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为苏秦、张仪、孟尝君、鲁仲连、邹阳、范睢、荆轲等撰写的传记,都以《战国策》为主要资料来源;撰写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多取材于《论语》或采集来的资料;孟子、荀子、老子、孙子、韩非子等的传记,主要依据他们各自的著作;撰写的《乐书》,则参阅了《乐象法章》《礼乐志》《礼乐章》《乐情章》《乐化章》《乐书》《乐记》等十余种文献。总之,司马迁认为,编撰史书,无论是写历史人物,还是写历史事件,都要按照历史资料来写,都要有凭有据。只有如此,才能写出信史。
此外,《史记》在谋篇构思、叙事写文、议论说理、语言技巧等方面,汲取了古代史书的一些精华。例如,《史记》的编年体,就是对《春秋》《左传》的借鉴;《史记》的纪传体,则是对《战国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史记》有了许多创新。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1727—1814)指出:“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廿二史札记》)事实上,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二十四史”,无一例外,被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司马迁对他的朋友褚太说:“我要做第二个孔子,把《史记》写成第二部《春秋》。”司马迁的确做到了。
虽遇横祸 矢志不渝
天汉二年(前99),正当司马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埋头写作之时,突然祸从天降:司马迁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监狱,遭受“宫刑”(阉割)。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遇大赦出狱,但这一奇耻大辱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灵的创伤却无法抹去。他曾想到死,但转念一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史记》的编撰,他把满腔悲愤都倾注到著述上,并以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发愤著书的例子来勉励自己。他在写给好友任少卿的信中说:“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慨而写作的。”他表示:“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因此,他忍辱负重,在极度悲愤之中,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光辉著作。
【故事评析】
司马迁为编撰《史记》,一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文献调查,引用了大量古籍上的记载;另一方面,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搜集了许多从古籍中不可能得到的资料,获得了许多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漫游、出使和侍从这三种类型的社会调查,对司马迁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开阔了知识视野,在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风民俗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知识;二是游览了名山大川,陶冶了爱国爱民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操;三是考察了南北城乡,接触了贫富分化、严重不公的社会现实;四是查访了名人逸事,领悟了他们为国为民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五是洞察了官场黑暗,体会到了朝廷内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残酷。总之,通过社会调查,司马迁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修养,从而为编撰独具一格、“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这说明,《史记》之所以被称为“信史”“实录”,之所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在于它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了起来,它实际上是文献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产物。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所受的屈辱,不仅没有使他沉沦,反而使他深刻认识到皇权专制的残酷与黑暗,促进他的思想、态度乃至整个人生观得到了高度升华和彻底转变:从“苟合取容”,有意迎合皇上心意以保全自己,转变为“不虚美,不隐恶”;从“从俗浮湛,与时俯仰”,转变为敢于面对现实,秉笔直书;从怯懦软弱,苟活于世,转变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个视角看,司马迁受辱与“左丘无目,孙子断足”一样,都是极其残酷的坏事在客观上变成了天大的好事!
此外,司马迁的社会调查思想和方法还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调研目的。二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实录”精神。三是“涉猎广博”“驰骋古今”的全面搜集资料原则。四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系统研究方法。五是采用谱系表格、删繁留要的简明叙述方法。所有这些特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和注释】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迁生龙门(1),耕牧河山之阳(2)。年十岁则诵古文(3)。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4),窥九疑(5),浮于沅、湘(6);北涉汶、泗(7),讲业齐、鲁之都(8),观孔子之遗风(9),乡射邹、峄(10);戹困鄱、薛、彭城(11),过梁、楚以归(12)。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13)。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14),而太史公留滞周南(15),不得与从事(16),故发愤且卒(17)。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18)。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19)?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20),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注释:(1)龙门:为夏禹治水时所凿,在夏阳县境,唐改称韩城县。 (2)河山之阳:即在龙门山之南。 (3)古文:指《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4)上会稽,探禹穴:禹巡守会稽猝死,葬于会稽山,山上有一深洞,民间称为禹穴。 (5)窥九疑:九疑山在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因山九峰皆相似,故称九疑。传说九疑山是舜的安葬处,司马迁到九疑就是为了窥探舜的墓地。 (6)浮于沅、湘:浮,即泛舟;沅、湘,指沅水、湘水,都在湖南。 (7)北涉汶、泗:涉,渡过;汶、泗,指汶水、泗水,都在山东。 (8)讲业齐、鲁之都:业,学业。指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 (9)观孔子之遗风:考察孔子留传下来的风气。 (10)乡射邹、峄: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 (11)戹困鄱、薛、彭城:戹,同厄,困苦、阻塞;鄱、薛、彭城都是县名,古属鲁,即今山东。 (12)过梁、楚以归: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13)还报命:指归来向朝廷复命。 (14)汉家之封:汉朝的封禅典礼。 (15)周南:指今日之洛阳。 (16)不得与从事:与,参与。指不能参与其事。 (17)发愤且卒:指心中愤懑,致病将死。 (18)见父于河洛之间:指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19)绝于予乎:会断绝在我手里吗? (20)今天子接千岁之统: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
撰稿人:胡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