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转型升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政策、资源、地理交通和劳动力优势,在GVC中借助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承接了国际制造业,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长三角地区FDI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出现弱化的情形。原因在于,FDI进入到一定程度之后,对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存在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削弱了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FDI极力防范技术在中国的扩散,诸如独资化倾向和技术垄断倾向;FDI对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和阻击压制,并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FDI实施人才吸引战略,削弱长三角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陈柳(200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在不考虑本土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才能够表现出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正面外溢作用,一旦控制住本土创新能力这一变量,外资技术外溢均不再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而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效应。可见,在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不应再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来承接国际制造业,而应鼓励本土企业的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长三角转型升级研究第2章产业选择:长三角从制造业承接向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的变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某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创新行为应该由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向自主开发为主转变。当前,发达国家已开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谋取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由于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一般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提出来的,因而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能够实现很好的衔接。然而,长三角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是在承接制造业背景下提出来的,产业发展面临双重任务,两个转型升级要同时进行,即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因此,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其一,长期的制造业承接使长三角地区积累打下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并且制造业的承接直接影响该区域的就业率、GDP增长率;但是沿着既往路径承接制造业极易使该地区陷入跨国公司的低端锁定困境,且很难在新兴产业变革中谋取先发优势,结果再次陷入“承接新兴产业”制造的困境中;其二,长三角地区在长期承接制造业的过程中局限于加工制造,对外资技术的吸收和内生化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此外,长三角地区缺乏进入新兴产业的地理空间等先动优势,因为这些空间已被传统制造业挤占。因此,处理好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与调整改造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确保新旧两型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双轮驱动”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保证长三角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故而,在此“进退两难”的战略背景下,探讨长三角地区从承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的变迁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拟基于昆山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调研,探讨长三角地区从承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的创新方式、创业方式、价值链类型的变迁特征,进而提出长三角从制造业承接向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的变迁思路和路径,并探讨相应的保障机制。本章的统计分析数据源于昆山市政府和南京大学昆山现代化研究院于2011年3—5月进行的昆山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调查问卷(制造业企业)。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回628份有效问卷。问卷样本既包括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82个)、化学纤维制造业(51个)、造纸和纸制品业(34个)、橡胶制品业(48个)、金属制品业(55个)等,也包括新兴制造业部门,如新能源(26个)、新材料(45个)、生物医药业(34个)、电子信息制造业(167个)、高端装备制造业(43个)、电动汽车(43个)等。因而,该样本能够较好地反映昆山传统制造业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创业情况。该问卷以产业创新和创业为主要内容,共44个问题。这些数据资料为分析长三角从承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