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
在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下,会计交叉学科也在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面向国际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学的开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从总体上讲,是要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会计工作的模式,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与国家财政制度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统一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适应国营企业(包括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企业,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管制、征用、收购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私营工商企业转换而来的国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国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一时期,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一批会计著作相继问世。例如:陈其祥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修订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2);王澹如的《会计核算(修订本)》(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3);中国人民大学工农会计教研室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的《会计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贸易系会计教研室的《工业会计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高等商业学校经营管理类教材选编组的《商业会计(修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等等。
1958—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会计学步入全面建设的阶段。
会计交叉学科发展起步阶段的特点,是在编写会计专业用书中形成会计交叉理论,并以会计学的会计核算理论为主体,与经济学的部门经济理论相结合、融合、交叉而形成交叉理论,进而体现在会计专业教材中。这一阶段只有部门性的会计交叉理论,还没有形成会计交叉学科。
二、发展阶段(1978—1999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进入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除会计交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外,也有一批会计交叉学科的著作问世。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著作有:刘锡林的《经济效益会计》(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阎达五等的《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黄肇兴的《经理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裘宗舜等的《会计信息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王正德等的《会计哲学概论》(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娄尔行、张为国的《租赁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孙宝厚的《会计系统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叶陈刚的《会计伦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张兆国的《责任会计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范长缨的《决策会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阎达五主编的《社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等等。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著作有:宋建文的《决策会计原理与应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陈亚民的《会计规范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曲晓辉的《论物价变动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吴艳鹏的《资产计量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毛炳主编的《证券会计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杨宗昌的《会计控制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丁志田的《第三产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王又庄等主编的《质量成本与质量责任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朱于平等的《会计人才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张汉兴、李增军、袁志的《会计公共关系指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杨俊亮的《会计哲学——会计本体论的哲学沉思》(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王兴军的《战略会计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熊楚熊的《增值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秀凯国、张俊民主编的《中国期货会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刘仲文的《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郝振平主编的《会计的国际透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于玉林的《现代会计结构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林钟高的《会计行为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刘志远的《企业财务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万寿义的《租赁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伍中信的《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蒋尧明的《质量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张俊瑞的《资产变现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谷澍的《履行中合约会计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孟凡利的《环境会计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李百兴等的《期货与租赁会计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杨秋林等的《会计心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金建华的《检察会计鉴定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等等。
在发展阶段,会计交叉学科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批会计交叉理论和会计交叉学科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会计界在会计交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这批著作是作者根据经济建设和会计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编撰的,但从理论上探讨交叉学科的发展还仅仅是开始。
三、面向国际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21世纪,会计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原有各种会计学科的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会计交叉学科会有更多的展现。
2001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新的不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继续推行已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推进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并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相应建设和谐会计。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这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为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建设中国特色会计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已出版的著作有:田昆儒的《企业产权会计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朱建国的《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张俊民的《会计监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朱海林的《金融工具会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于长春的《税务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苑泽明的《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蔡春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许家林的《资源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周咏梅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马晓芳的《会计市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张昌仁的《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于玉林的《中国会计法规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许家林的《现代会计教育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段琳的《会计教学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张朝宓、苏文兵等的《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耿建新、徐经长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于玉林的《现代会计哲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于玉林主编的《大会计学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吴彦龙的《会计应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熊振华的《会计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03);李丹的《实证会计理论与资本市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毕秀玲的《政府会计监管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于玉林主编的《会计系统工程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于玉林主编的《会计实验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于玉林的《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孙铮等的《贸易救济会计——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雷光勇的《会计契约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杨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万晓文的《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劳秦汉的《会计伦理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阳秋林的《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高方露的《企业会计标准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潘立新的《中国开放性会计监管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朱星文的《会计治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郑春美的《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对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李容华、刘国华的《会计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于玉林的《广义会计学——基于大会计总体结构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殷勤凡的《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李明的《中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李正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张云的《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大连出版社,2009);于玉林主编的《现代大众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叶陈毅的《会计信用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于玉林主编的《会计大百科辞典》(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张文贤的《21世纪100个会计学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劳秦汉的《会计文化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等等。
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交叉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宽度,加深了深度,提升了会计交叉理论与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水平,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会计交叉研究的内容,既有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多部门的研究,也有会计交叉理论和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还有教材和专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探索性。从会计理论或会计实践中提出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探讨其科学性、规律性、有用性和发展性。(3)创新性。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关会计的复杂性现实问题,对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4)特色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的会计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研究,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5)发展快。会计交叉学科比相邻近的其他社会学科发展更快,其原因是会计工作面宽复杂,迫切需要多方面理论指导,与各方面联系密切,会计人员队伍庞大,研究力量转强。
在这一时期,笔者也加深了对会计交叉学科研究的认识。对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多是从学科的边缘性交叉进行研究,如在《在新世纪会计学发展的趋势》一文中,论述了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的问题;在主编的《大会计学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的第三章“大会计学的形成”中,解释了大会计学特征之一的“边缘性”特征。笔者通过研究实践,从学科的边缘性交叉进行研究转为从跨学科交叉进行研究,这虽然不是根本性的变化,但扩大了交叉研究的范围,不仅是学科边缘交叉的研究,而且是学科整体交叉的研究。在编著的《广义会计学——基于大会计总体结构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的第十二章“会计学分支学科”中,阐述了“新学科的创立——交叉学科”,并指出:“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是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或细化与综合化相伴共生的时期,交叉学科研究则是学科发散与聚合于一体的体现。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移植、渗透、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会计分支学科形成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之间跨学科的,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采取交叉思维进行的科研活动;学科交叉点一般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学科交叉研究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的研究新成果,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随着交叉的发展,学科交叉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的内容不断扩张,交叉的跨度日益增大,交叉的层次不断加深,交叉的效果日益显著。”随后笔者又发表了论文《论会计学发展增长点:会计交叉学科》(《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和《会计学建设:会计交叉学科的开拓与发展》(《现代会计》,2008),反映了自己对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