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
在中央召开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前,《人民日报》的《民主法制周刊》2006年8月23日首次推出“和谐社会”专栏,用一个整版以讲故事的方式诠释和谐,让人目光为之一亮。给人的第一冲击,是新闻原来也可以这样做。
我们平常说政治家办报,怎么来办?实际就是两点,一是持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二是拿出特别的编辑艺术。要做到这两点,实在不易。
写政治稿有“三难”:(1)内容难把握,常常是只做不说,采而不写;(2)新闻点难找,程序性的党政活动太多,需沙里淘金挖新闻;(3)思想性、理念性的东西多,难免枯燥。所以要写出有特点的、有分量的政治报道,常常要比一般稿件费更多的工夫,需要更多的积累、更多的付出,需要不断寻求突破。
先说特别的责任心。无疑我们的记者绝大多数是负责的,上面要求报就见报,不让报就不见报,令行禁止。但这是否也会在听命的大旗下暗藏着一种懒惰?新闻与行政毕竟是性质有别、功能不同的两个行当,如果将行政行为等同于新闻发布,则无新闻可言,亦无新闻可读。强调“特别的责任心”,就“特”在你不是表面上尽听命之责,而是深入研究政策、形势、民心,去尽大局之责、历史之责。有了这种大责心理,就会千方百计地找出新闻突破口,既体现党的意志、宣传了政策,又反映了百姓呼声,满足了群众要求。30年前,我当记者时就归纳了一个公式“三点一线”:上面的政策、群众的呼声,再加上你选择的新闻事实,三点一线才是讲政治的好新闻。如果你的新闻事实只对上,或只对下,构成了两点一线,这好像也算负责,但并没有做到“特别的责任心”,只能是一般新闻,没有影响的新闻,有时甚至还有副作用。
再说特别的编辑艺术。由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会议、讲话、决定等,不像经济信息、科研成果那样具体、贴近读者,所以要特别策划、精心编辑。“特”就特在你能不能把看似与百姓没有直接关系的国家大事,翻译成每个人都急切想知道的心中之事;特在用新闻规律,甚至还要借助新闻以外的手法(如文学、艺术),调动一切版面语言,来说政治。这里特别要把握新闻传播与政治宣传的微妙区别。而这一点经常被画等号。这就像科普文章,要把艰深、枯涩的东西翻译成通俗的知识。政治就是政策,政治新闻就是要用典型的新闻事实、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反映出政策、思想的内涵。这是一种从理性到感性的翻译,因事实可亲可近,就觉道理可信可为,从而起到导向作用。“道理、事实、形式”,这是又一种三结合,最难的是,轻松说事,寓理于事。就像《人民日报》这个专栏,一律用新闻故事,却在讲“和谐社会”这个治国方针的大道理。编者动了一番苦心思,果然社会反响不错。这里强调“一律”用故事,也有矫枉过正之意,就是要改一下过去那种生硬的宣传风格,唤起读者对政治新闻的热情,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编辑艺术。
(200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