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五十元
1.文学的三级性质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上述文学的八种性质,还只能说是文学的二级性质。
如果我们把文学放在整个艺术领域去考察,那么文学是艺术之一种,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艺术都属于艺术类,它们是相通的,必然具有与非艺术品相区别的艺术性。
如果我们把文学放到社会结构的坐标中去考察,那么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更高地悬浮于上层建筑上空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
如果我们把文学放到比社会结构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的坐标中去考察,那么文学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种,是整个精神文化中一个子系统。文学能够多方面地、集中地体现时代的文化传统、文化思潮和文化心理。文学具有文化性。
如果我们把文学放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察,那么文学自身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后代文学是对前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今天的文学是对以前文学的承继与发展,不论文学愿意不愿意,文学都具有承继性。
如果我们把眼界再开阔一些,把文学放于宇宙的坐标中去考察,那么可以说,文学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生命性。虽然文学不能呼吸,也没有脉搏跳动,但生命的基本特征,诸如整体性、流动性、不可侵犯性和节奏感,在文学创作中都可以找到。无怪乎人们特别喜欢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声态并作”等词语来评价那些特别优秀的作品。文学的生命性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文学的生命性、文化性、承继性、意识形态性和艺术性比上述的“八性”高一级,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级性质。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文学的八种二级性质又可分别派生于低一级的性质,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的三级性质。
再现性派生出(1)形象性(2)典型性(3)真实性(4)认识性(5)假定性;
表现性派生出(6)个性(7)诚挚性(8)想象性(9)意向性;
情感性派生出(10)体验性(11)宣泄性(12)补偿性(13)疏导性(14)感染性;
社会性派生出(15)人性(16)民族性(17)人民性(18)阶级性(19)党性(20)古典性(21)现代性(或后现代性)(22)地域性(23)原型性;
价值性派生出(24)人文性(25)历史性(26)审美性;
道德性派生出(27)净化性(28)劝谕性(29)塑灵性(30)感召性;
娱乐性派生出(31)消闲性(32)调节性(33)自由性;
符号性派生出(34)交际性(35)象征性(36)结构性(37)装饰性。
一级性质五“元”,二级性质八“元”,三级性质三十七“元”,共五十元。
2.文学五十元表
下面我们可以尝试列出“文学五十元”表:
从上表看,文学的一、二、三级性质达到了五十元,充分说明文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延展性极强的事物。从这五十元的任何一个角度,我们都可以展现出文学的一番新的景致。生命性、文化性、承继性、意识形态性、艺术性所体现的是文学与宇宙、文化、社会一般事物的共同性,再现性、表现性、情感性、社会性、价值性、道德性、娱乐性、符号性是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共同性。三级性质中的三十七元,也属于文学的一般性质,因为这些性质并不是文学独有的,在其他各种事物中也会有这些性质。五十元构成了文学这个事物的整体。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思潮它们常常强调某些“元”,而忽视甚至反对另一些“元”,这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思潮所呈现出来的文学的面貌,就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文学研究尽管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不同的东西,但一般都在这五十元里“活动”。本书所述自然也离不开这五十元。当然,我所划分的文学五十元,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可以多几元,也可以少几元。我想强调的是,文学五十元向我们展现了文学的山川有无穷的峰峦、峡谷,文学的大海无边无际,文学的蓝天无比的高远辽阔和深邃。文学的版图如此之辽阔,所以才吸引住古往今来无数的英才来征服它。
[1]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6页。
[3]费纳隆:《致法兰西学士院书》,《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4]渥兹渥斯:《〈抒情歌谣集〉序言》,《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5]雪莱:《为诗辩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6]巴尔扎克:《〈古物陈列馆〉、〈钢巴拉〉初版序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7]布尔索夫:《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美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5页。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1页。
[9]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10]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页。
[11]韦特墨:《韦特墨的〈格式塔理论〉摘录》,见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12]冯·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2期。
[13]冯·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2期。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9页。
[15]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9页。
[16]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21]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2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5]这个图是根据苏联学者列·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所绘制的图加以改造而成的,参见该书第174页。
[2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2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