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一个国家,两种文字:切音字运动中的“国民”与“国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逐步展开,各种新观念日益活跃,在相互呼应和竞争中构成一幅流动而斑斓的画面。其中,普及教育与保存国粹都属于最为鲜艳的部分之一,自政府到民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作为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因应,这两大思潮有着共同的关怀,体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并且常常分享共同的信仰者。但同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二者又冲突不断。这一充满张力的关系围绕着切音字运动的争论,表现得尤为突出。
19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切音字运动明确以西人与日人为师,对于普及识字与国家富强的关联着墨甚多,意在创造一种便于下层社会掌握的“文字”,以广开民智,塑造“国民”。不过,庚子年以后,随着其进一步推广,切音字运动却在两个方面遭到了民族主义立场的批评。第一个方面涉及切音字的文化位置问题,剑锋直指汉字存废,映射出“保存国粹”和“启瀹齐民”之间的内在紧张:国家由国民构成,国民素养决定了国家兴败;可是一个国家亦有其独特文化,文化消亡,国家不灭而自灭,国民又何所依存?本来密合无隙的“国民”一词,在这里出现了一道裂痕。那么,鱼与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又将如何取舍?随着这个摆放在读书人面前的难题进入语言政策层面,又同各种政治力量的起伏纠缠起来,路径愈发复杂。第二个方面涉及切音字和国语统一的关系,乃是下一章的主题。本章主要处理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