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喜爱的民俗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让小茅盾懊恼的城隍会

老早的时候,杭嘉湖一带都有迎庙会的风俗。茅盾的家乡水乡乌镇的庙会可热闹啦。迎庙会那几天,是小茅盾最开心的日子。

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热闹的香市就开场了。香市本来是为善男信女烧香祈福而设的,小茅盾跟着大人们背着黄布香袋,先到庙里拜菩萨。可小茅盾的心早已飞到庙门外的香市上了。土地庙前面的广场上,早已设起一个又一个的小摊,卖梨膏糖的,吹糖人的,看西洋镜的,塑泥娃娃的,啥样没有啊。外地的戏班子也纷纷赶来“轧闹猛”。这边在跑马戏,那边的木偶戏又鸣锣开场了;这边的魔术杂技正在兴头上,那边又演开了猢狲变把戏……香市上的欢闹声三里外都听得见。

整个香市的重头戏,要数城隍会。一长溜队伍抬着城隍老爷游大街,前面一队人马鸣锣开道,中间十六人抬的大轿里坐着泥塑城隍老爷,后面是地戏和台阁。地戏就是大人们穿上做戏的行头,拿着大刀和花枪走在队伍里。小茅盾最感兴趣的是台阁。四个大力士抬着一块平板,平板上搭着彩台,彩台上坐着化彩妆的童男童女,扮演着一出出戏文里的场景,多么光彩威武啊。最后是大家都要指指点点的“犯人”队伍。这样的一支队伍要连着游行三天,全镇人扶老携幼出来观看,那可是乌镇一年中的大戏,丝毫不比元宵灯会逊色。

小茅盾九岁那年,又到了城隍会的日子。小茅盾心里痒痒的,他多么想去坐台阁,扮戏文。一大早,小茅盾就眼巴巴地坐在家门口等着祖母回来。父亲已经卧病在床一年了,天还没亮,祖母就去城隍庙里烧香许愿了。

祖母回来了,小茅盾高兴地迎上去。祖母爱怜地抚摸着小茅盾的脸蛋说:“快去装扮一下,等会儿让你参加城隍会。”

“真的啊!”小茅盾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终于可以坐台阁了!是让我扮演哪出戏啊?”

祖母摇摇头说:“不是做台阁戏童,是……是让你扮犯人。”

啊!小茅盾惊呆了。

原来,祖母在城隍老爷那里许了愿,让小茅盾扮演犯人,随庙会队伍游行,表示为父亲“赎罪”。迷信的祖母以为这样,父亲的病就会好了。

为了让父亲的病快点好起来,小茅盾什么都愿意做。晌午,从城隍庙里请出城隍老爷后,庙会的游行队伍就吹吹打打出发了。小茅盾在队伍末尾的“犯人”行列中,慢慢跟着队伍行进。他不时踮起脚,羡慕地望着前面的台阁。这回的台阁装扮得特别亮眼,平板四周围着五光十色的琉璃彩珠,四角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平板上是装置着各种布景的戏台。那些跟小茅盾一起玩耍一起读书的小伙伴们,有的扮作牛郎织女,有的扮作许仙白娘子,有的扮作猪八戒孙悟空……跟小茅盾最要好的一个小伙伴,扮作了牧童,他头上扎起了小辫儿,嘴边横着一根短笛,装作吹奏的样子。最最出彩的是,他骑坐在一头真的小牛上。那是一头浑身雪白的小牛,牛角上还扎着红绿彩球呢。

台阁方阵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阵阵欢笑声、喝彩声。人们都拥到前面去看台阁,人潮跟着台阁的队伍涌动着,而将小茅盾所在的“犯人”队伍冷落在了后面。

那种失落的感觉,深深地刻在了小茅盾的心里。一直到他成为大作家后,还遗憾地回忆说:“能够亲身参加城隍会,自然十分高兴……不过事后想想,又觉得不上算,因为犯人只能跟在出会行列的末尾,一路所见,只是前面台阁的背影……”乌镇城隍会的风俗,真是让大作家茅盾又爱又恨啊。

小链接

茅盾小说里的“望山头”风俗

茅盾的家乡桐乡乌镇是蚕乡,家家户户都养蚕,因此流传着很多养蚕的风俗。茅盾就把这些风俗都写进了他的小说里。“望山头”就被他写到了小说《春蚕》中。

这个“山头”,不是真的山头,而是指用桑叶或麦秆做个“小山”的样子,让蚕宝宝在上面结茧。养过蚕的小朋友都知道,蚕宝宝在四眠之后,就会陆续变得通体透亮。这时候就需要“上山”,它们会在“山”上吐丝、结茧。

蚕宝宝上山做好茧子后,养蚕人家的亲戚都要从集市上买来软糕、枇杷、黄鱼等礼物,来探望“山头”,慰问辛苦了一个月的养蚕人,祝福这一年蚕花熟。正如蚕乡民谣所唱:“黄鱼软糕肉,梅子加枇杷,望侬山头高,贺侬蚕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