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团子成“肥料”
清明时节,江南地区有用清明团子祭祖的习俗。扫墓归来,祭完祖宗,清明团子被家里的孩子们一抢而光,因为孩子们早已盯着油绿如玉、糯韧绵柔、清香扑鼻的清明团子流口水啦。
江南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米团子,这不稀奇。稀奇的是,清明团子的青色是用艾草染的,吃起来就有一股艾草的香味,嘴里嚼着清明团子,闭上眼,就感觉自己身在早春的田野,美气的呀。那么最早是谁想到要用艾草去把白白的米团子染成青色呢?要知道,艾草就是田间地头早春时节钻出泥土的嫩嫩野草,谁能想到把野草揉进米团里去呢?这里面就有故事啦。
故事发生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这年清明节一大早,海盐乡间的老李头就下地干活了。埋头插了一会儿秧,老李头直起身来,捶捶酸疼的腰,看到田边的官道上扬起漫天黄沙,几匹快马呼啸而过。
老李头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小李子。小李子去年离家参加太平军,如今已经一年多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不知道过得怎么样。
正想着,老李头恍惚看见儿子穿着军衣气喘吁吁地向自己跑过来。老李头苦笑着心想,真是想儿子想疯了,都出现幻觉了。他揉揉眼睛再看,天呐,官道上拼命跑来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老李头兴奋得举起手,正要喊,又听远处响起纷至沓来的马蹄声。老李头醒过神来了,那是官兵在追杀儿子呢。
老李头一个跨步跃上田头,把儿子拉进田里,赶紧脱下儿子的军衣,藏在秧担子里,又把一根牛鞭塞到儿子手里。小李子也是个聪明人,马上用鞭子赶着牛,在水田里犁起地来。
不一会儿,一队官兵呼呼喝喝地过来了,只看见水田里一老一少打着赤膊,满腿泥浆在耕田,就又呼啸着往前追去了。
见官兵走远了,老李头迎上儿子,还来不及细瞧儿子是胖了还是瘦了,就赶紧让儿子跑。不想,小李子刚走上官道,就看见官兵们又咋咋呼呼回来了,小李子只好一个扑身,隐藏在路边的野草堆里。
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指点吆喝着走过来,对士兵说:“这官道的尽头就是村庄,那小子想是跑进村里去了。你们几个把守官道,剩下的给我进村一家一户地搜。就这一条道,我看他往哪里跑,难不成还能插翅飞了!”
士兵得令,一队人就在官道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立起了好几个岗哨,其余的,飞马进村了。老李头看这架势,儿子一时半会儿是逃不了了,就一边插着秧,一边接近隐身在田边草丛里的儿子,悄悄说:“看来你一时走不了了,你就在这里藏着,等天黑了再想办法。”
儿子点点头说:“爹,给我弄点吃的来,我这几天一直跑路,昨天起就没吃过东西。”老李头看了看憔悴的儿子,心疼得呀,马上放下手头的活,回家给儿子做吃的。
回到家,老李头又是揉面,又是生火,一通忙活,做了十几个香喷喷的米团子。老李头把团子放在布包里,挎着出了门。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官兵把守着村口,只让进不让出。
这可咋办呀?老李头急得团团转。硬闯吧,官兵一搜身,挎着十几个米团子到田里去做啥?太让人起疑心了。
自家的稻田就在村口不远处,老李头望着儿子藏身的地方,愁死了。儿子在那里饿得肚子咕咕叫,自己手里刚出锅的新米团子却送不过去。老李头懊恼地一抬脚,踢翻了一块石子儿,自己也被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低头一看,一簇嫩艾草被他踢了个稀巴烂,脚趾头竟被染得绿茵茵的。
老李头眼睛一亮,有了!他忙弯腰采了好几把艾草,奔回家。他把艾草蒸熟,捣碎,揉进剩下的糯米粉中,蒸出来的团子,青亮青亮的,成了青团子。
老李头从门口抓来一大把水草,裹着青团子,放进秧苗担子里。他挑着担子大模大样地朝村口走去。刚到村口,就被几个士兵拦住了。老李头装作非常着急的样子,央求道:“各位军爷,行行好,我这地里等着施肥呢。”说着,老李头指指那头的稻田,“你们看,就在那里,我就在你们眼皮子底下施个肥,可好?”
“不行不行!”官兵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抓到犯人前,谁都不能出村。”
官兵还在摇头晃脑地摆架子呢,老李头二话不说,放下秧苗担子,从里面掏出水草裹着的青团子,瞄准自家稻田,“嗖”就扔了过去。接下去,“嗖——”又一“弹”。这一“弹”还没落到田里呢,“嗖嗖嗖——”老李头又连发三“弹”。
官兵傻眼了,不知道老李头在发射什么秘密武器,喝问道:“你扔的是什么东西?”
老李头嘿嘿傻笑着说:“这个东西嘛,大姑娘见了把头摇,种田人见了当作宝。”见官兵还是一脸懵,老李头又补了一句,“是肥料,你不让我出去施肥,我就只好扔进去喽。”
官兵狐疑地看看老李头,挥手让守在官道上的士兵到田里去看看。听说是肥料,士兵捂着鼻子,折了根树枝,走到田边,用树枝拨开水草,扒拉了几下那坨青光光软乎乎的东西,瞧那上面沾满了烂泥,士兵恶心还来不及,哪还会捡起来细看,就回来跟官兵摆摆手说,“没啥没啥”。
官兵瞪了一眼老李头:“你肥都施完了,还不快滚回去!”挥挥手让他快走。老李头赶紧挑起秧苗担子,回家去了。
这一幕,躲在草丛里的小李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那东西是爹爹扔给他的。晚上,等天黑透了,他悄悄地潜进田里,捞起一个青团子,洗去表面的污泥,咬了一口,真香啊!三口两口一个青团就下了肚。吃完赶紧又一手捡起一个,左手咬一口,右手咬一口,不一会儿工夫,四五个青团子把肚子撑得饱饱的了。吃饱就有精神了,趁着士兵打瞌睡,小李子连夜逃了出去。
关于小李子是谁,官兵又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捉拿他,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小李子又回过一趟家,向爹爹学了做青团子的手艺,他回到军营后就做给起义军尝鲜。大家吃着用田头艾草染的青团子,仿佛闻到了家乡田野的气息,一个个都泪汪汪的。
之后的每个清明节,老李头就在家里做青团子思念儿子,儿子在军营做青团子思念家乡,用艾草汁液做的有家乡味道的青团子,就这样传遍了江南水乡。
小链接
刘伯温设计的竹马
嘉兴有个村子叫团子浜,整个村子的人都很会做糯米团子,一年四季的清晨,街上都有人在卖热乎乎的团子。夏天,男人把一个圆竹匾顶在头上,女人就把圆竹匾一边顶腰上,一边用手端着。竹匾里,是刚刚出笼的用豆沙、咸菜、黄豆、小白菜等作馅的米团子。到了冬天,摊放在竹匾里的米团子很快变得又冷又硬,就不好吃了,怎么办呢?据说,还是刘伯温替村民们想了个冬天卖团子的好办法。
有一次,刘伯温到了团子浜,就帮村民们设计了卖团子的竹马。竹马前后八只脚,用的时候可以支起来,上面放柴火、锅灶和团子,现热现卖;不用的时候,竹马的脚可以收起来,挑在肩上。有了刘伯温设计的这套装备,人们大冬天也可以在街头吃上热乎乎的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