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创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梅艳冬[1]
摘要 新时期,海淀区在对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探索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主体认识不到位、思维不开阔、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应当从思想理念、组织设置、服务平台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 区域化党建 基层党建 执政基础
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化党建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公民意识不断凸显等执政环境变革的条件下产生。深入探讨目前海淀区域化党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对于明确深化区域化党建努力的方向,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承载力、创新力和发展力,进一步推动海淀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区域化党建的提出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处于单位人与社会人、经济人与政治人的不断变化之中;基层党建工作也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
伴随着“两新”组织的蓬勃发展,外来人口大量集聚,海淀也出现了组建党组织难,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落实难、参加正常组织活动难等问题。社区也面临着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压力,在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党员的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党建资源的投入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把这些分布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其时时在组织视线之内,人人在组织管理教育之中,处处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和加强。
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区域化党建从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在层级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中观管理,克服了宏观管理的不便和微观管理的缺失,较好地实现与上级党组织和一线工作的对接;在范围上,打破地域限制,变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在功能上,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变内循环为内外一体化循环;在机制上,以组织设置形式创新为基础,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强调互动共商,倡导自主管理。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而区域化党建正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它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引入党建领域,对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架构更加完善。同时,通过黏合、协调、沟通区域内的各类社会基础单元,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力;通过充当基层社会的组织主体和领导力量,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和有序运作水平。因此,区域化党建体现了党建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转型。
二 区域化党建目前存在的问题困境及原因分析
目前,海淀区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区域化党建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明确了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的多种模式,以社区、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但相比城市发展的进程以及基层社会管理的需求,海淀区域化党建需要破解的难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社区干部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社区干部在工作上仍然沿袭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位管理模式,从而对大批居民,尤其是那些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群体,出现了大量的管理空白地带。部分社区干部对社区党建区域化丰富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他们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简单地将辖区内的党员每年集中在一起组织几场活动,开几次会,看几次电教片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将构建党建区域化格局上升到更好地为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服务,提升到城市化水平的高度上来。二是部分驻区单位对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热情不高。集中体现为部分单位的领导主观地认为,党员发挥作用在单位爱岗敬业就已经达到合格党员的标准了,在单位和社区同时开展党员的活动,显得比较多余。三是部分退休干部、离职党员、“两新”组织及流动党员对社区党建工作态度冷淡,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区域化建设的思维不开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社区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不少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业务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显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载体运用不多、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甚理想。
(三)社区的民主自治程度不高
当前,社区普遍存在党建工作平台单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现行社区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与其自身的民主自治性质和功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趋“行政化”现象还依然存在,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上级很多部门和单位在基层的触角,社区工作人员也疲于协助这些职能单位搞服务,抓落实。
(四)区域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现行的党员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辖区“共筑共建”活动在党建区域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这些运作形式,有不少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发展状态,某个单位的领导跟社区的干部熟悉或者有交情,支持社区的力度就更大一些;社区开展活动,往往以联谊活动的名义才能够说服辖区内的单位参与社区的活动。这种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严重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显然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五)基层党建的工作力量薄弱
一是职能交叉,一职多岗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社区、村现有工作人员一般在5~10人,而相应的要对口街镇(区)直属的几十个职能部门,导致社区、村专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而党建工作人员往往是兼任。二是人少事多,疲于应付。很多职能部门将自身的很多业务工作都打给了基层,使社区、村的工作人员忙碌于应对职能部门交代的任务,而对本社区、村的建设就显得力不从心。三是经费保障不力。虽然街镇(区)财政每年都为社区、村预算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但是跟基层全年烦琐的工作任务并不匹配。同时,由于部分单位执行政策的力度不够,很多“费随事转”的工作经费没有完全按要求兑现给基层。
三 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深化的对策建议
目前海淀区的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一些难题、瓶颈亟待破解。面对促进区域改革发展,优化城市管理品质,增强党建承载能力的现实,结合各级党组织的实践成果,需要从思想理念、组织设置、服务平台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出台相关措施、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制度方法,从而创建出具有海淀特色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一)树立科学统筹的区域化党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突破过去党建工作的自我循环,打破党建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树立统筹发展、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共生共融的新理念,形成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重把握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品牌倡导、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科学有序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架构多维辐射的区域党组织体系
组织架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以区域为主体,按照灵活务实、因地制宜和动态延伸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和工作协调机构,形成纵横交错、多维辐射的网格化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实现党组织的全面覆盖。要采取“三级联动”,组建统一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构建以区委为主导、街道为核心、社区为基础的“三纵三横”工作体制。要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以地域、行业、产业和特定人群为依托,合理划分党建网格,灵活设置两新党组织、行业联合党组织等。按照地域和行业属性,灵活组建网格式党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设置由“组织覆盖”向“功能提升”发展。区域党组织要突出在区域化党建中的牵头作用和核心地位,重点定位在区域内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区域整体性党建工作的策划推动以及未建党组织单位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
(三)打造集约共享的区域党建服务平台
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区域内社会性、公开性党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提升的态势,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以党建资源整合带动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手段。要组建一批区域化、专业性、有特色的党员服务中心,在规模较大的商务区、楼宇、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建立党员服务站,形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自上至下的党建服务平台。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联盟,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团,在便民利民场所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专业化服务分队,开展敬老助残、结对帮扶、文明创建、环保宣传、交通劝导等活动。要组建一批区域性党员教育活动基地,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开展和谐社区教育、人文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发展成就教育等提供服务。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党建运行机制
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是保证。要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区域化党建协调共商机制
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三级协调机构的作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来调动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定期征询意见和反馈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党组织互访制度、中心组联组学习制度、支部结对共建制度等,加强经常性联系沟通,找准各类党组织服务区域党建的着力点。
2.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按照“三有”要求,加大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党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选派干部充实到区域党建工作一线,建立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定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党务干部配备机制,尝试从在职志愿者队伍中吸收兼职党务工作者,探索“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基层党务干部新途径。
3.创新区域化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在党员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在职党员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和双向反馈制度,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制度,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方式。在党员教育方面,突破以支部为主的单一教育形式,结合党员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对区域内党员进行分类联片教育,实现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在党员活动方面,设立“区域党员活动日”,把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开放式党组织生活”。
4.建立区域化党建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关联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党组织的绩效考核,把组织开展区域党建工作作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职责。开展区域党建示范创评活动,激励更多的单位和更多的党员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营造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5.完善区域党建信息化机制
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区域党建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在整合区域党建服务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区域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党建的信息可视化、管理即时化、共建网络化和服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孙林:《区域化党建须规避三个误区》,《学习时报》2015年6月8日。
王久龙:《区域化党建共建创新模式探索》,《湘潮》2016年第1期。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于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求是》2016年第17期。
[1]梅艳冬,北京市海淀区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