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小结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人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西方建筑开始在中国传播,使本土传统营建模式逐步解体,客观地带动了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在欧美及其殖民地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建筑,作为西方文明的物化象征,由殖民者全力传播开来。这种象征性的风格,19世纪下半叶首先作为开埠城市少数教堂等重要建筑采用的样式,并对大量经济实用的外廊式建筑的风格造成影响,之后于20世纪初在中国开埠城市全面推广开来。尽管在鼓浪屿这座地处厦门外海的小岛,西方人与中国居民共同生息的国际化社区,西方古典复兴这种强调纪念性的建筑风格,从来没有能够成为主角。但是,其影响不可谓不大。不同时期西方人引入的风格多元的建筑,大部分还是带有其母国流行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华人、华侨基于西方人的外廊式建筑,融合了华侨由东南亚带回的人居文化,初创了鼓浪屿本土化的近代建筑,其中也离不开西方复古建筑风格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带有更鲜明本土化特征并更具有近代性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还是源自鼓浪屿此前西方化与本土化的建筑传统,因而依旧带有来自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
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天来到鼓浪屿的人们,从那些早年西方人留下的外廊式建筑,以及更多的归国台胞与华侨所建设的本土化的近代建筑中,总是能感受到一种西洋建筑的风格。
[1] 钱毅,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建筑设计。
[2]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95页。
[3] 〔日〕藤森照信:《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载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第21~23页;Anthony D.King,The Bungalow:The Production of a Global Culture,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pp.23-24.
[4] Anthony D.King,The Bungalow:The Production of a Global Culture,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pp.23-24.
[5] 钱毅:《19世纪下半叶鼓浪屿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载何瑞福主编《鼓浪屿研究》第六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第10-12页。
[6] 〔英〕毕腓力:《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何丙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第168页。
[7] 郁约翰(1861—1910)是生于荷兰的美国人,医学博士兼牧师。他于1888年奉美国归正教会指派来厦门鼓浪屿,努力学习华语和汉文,次年即赶赴小溪创办小溪救世医院。1910年,郁约翰出诊染肺病去世。郁约翰在美国学过土木工程,对建筑设计很有兴趣,因此还完成了鼓浪屿救市医院、厦门同文书院等多座建筑的设计。
[8] “A Brief Sketch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Dr.John A.Otte,” by the Rev.A.L.Marn-shuls,M.A.of the Amoy mission,China,New York,Board of Foreign Misssions,R.C.A.1911,pp.22-23.
[9] 林荫新、钟哲聪主编《鼓浪屿建筑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第58页。
[10]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之后基督教常常采用巴西利卡形式作为教堂空间的形式,将入口开在大厅的短边。
[11] 哈沙德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与建筑师菲利普斯(E.S.J.Phillips)合伙在上海创办哈沙德洋行,承接建筑设计项目。该事务所在上海完成了许多项目。
[12] 该建筑原系建于20世纪10~20年代的一座住宅建筑,由于193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曾在该建筑的二层房间设立“办房”(业务室)办理业务,现在被称为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1903年7月于伦敦成立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曾垄断亚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销售市场。该公司20世纪初即在上海设中国总部,销售煤油、汽油、柴油、沥青等石油制品,销售网密布全国。1895年“壳牌火油公司”进驻厦门,在厦门最早的代理人是英商嘉士洋行(Cass & Co.),洋行行东范嘉士1905年去世,随后“嘉士洋行”在厦门的资产转让给已经重组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使用。在厦门拥有经营处及油库。
[13] 胭炙砖,是一种具有闽南本地特色的装饰性红砖。钱毅:《19世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早期的华侨洋楼建筑》,载何瑞福主编《鼓浪屿研究》第七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第60页。
[14] 1862年,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理船厅,理船厅公署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
[15] 钱毅:《19世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早期的华侨洋楼建筑》,载何瑞福主编《鼓浪屿研究》第七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第52~58页。
[16] 钱毅:《从殖民地外廊式到“厦门装饰风格”——鼓浪屿近代外廊建筑的演变》,《建筑学报》2011年第S1期,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