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失衡
在当前的研究中,所谓理论的彻底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示。特别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基本上偏向于宏观性的阐释,着力从儒、释、道三种文化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而研究深度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几乎所有的解读都是泛泛而论的比附性论证,缺乏对“何以结合”的系统阐述与深入分析;其二,所提炼的思想资源几乎大同小异,缺乏对这些思想资源提炼依据的进一步追溯;其三,在中华传统文化三种主流形态的结合中开展研究,固然可以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但是对如何把握这三者的差异及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影响鲜有关注,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解释传统思想资源的流变亦是被忽略的问题。
(二)学科立场的辨识度不足
在研究中,所谓“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界定其内涵与特质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的辨识度。在当前的研究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教育可以表达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因为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与“政治”相提并论,也不是说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处于等同或平等的地位,只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言。而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其主流并非政治教育,而是道德教育。这种分析固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古代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何以“不占主导”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并未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以往诸多关于古代德育思想的著作中,对“德育”的理解基本上是针对其狭义内涵(道德教育)而言的。而所谓“德育”应当是从广义内涵理解的,这个概念与“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释性,因而这一概念能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问题是,广义“德育”何以能够解释古代德育思想?所谓德育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是现代教育学的论断。然而,关于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解释何以能够套用到古代德育思想中,学者们并没有做任何的说明。
在当前的研究中,如果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思考或者避开这个问题匆忙地直奔主题,那么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可能会存在生搬硬套与牵强附会的问题。因此,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将难以区分与教育史、思想史等学科的边界。
(三)研究方法中的两大误区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一种方法误区是,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碎片式地肢解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思想的本来面目无法真实地呈现,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亦缺乏自足性。虽然,以新的学科视角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望文生义、随意发挥,而是应该以尊重古人思想的真实含义作为创新的前提。另一个方法误区是,以逻辑推衍取代实证研究。当前的研究大多是逻辑推衍式的,即基于中央文件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解释性资源进行研究,或者是从纯粹的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诸如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不同的社会人群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有何差异等问题为许多学者所忽略。如果缺乏这样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的研究只能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而不能真正地服务于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