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建立健全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艺术院校学生是一个数量较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既有大学生的共同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乎社会未来的发展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人格素质和自觉精神。

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青年成长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的需求更加广泛、具体。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构建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自信,这对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当前我们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着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水平,努力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升华成一种信念和情感。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在艺术院校里,大部分大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如学习与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参与有关知识竞赛和主题活动;主动参与国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青春歌会、北京市铁人三项等志愿者服务,完成表演任务;国庆等重大国家纪念日期间自发到天安门前观看升旗仪式等。但对少部分同学而言,却也存在漠视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懈怠思想。比如H1N1肆虐时期,个别学生尽管知道体温上升需要及时上报,但是总觉得没什么,怕耽误时间和精力,想各种办法加以隐瞒,这是一种典型的对他人和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再比如在学校参与的重大活动中,个别同学因为觉得排练辛苦,就通过开假病假条的方式主动退出,甚至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在相关的调查问卷中,能够看出部分学生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待人以严、待己以宽”,对他人和社会要求较高,对自己要求则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在学校等公共场合只顾自己方便,有时不太顾及环境和他人感受。

第二,追求时尚生活,电脑、苹果手机、相机等成为必备的电子产品,衣服要名牌、出门得打车,花父母的钱心安理得,可学习怕苦、工作怕累,忽视了自身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

第三,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出人头地,缺乏对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实现社会理想的追求,缺乏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态度。

二 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基本成因

第一,艺术院校大学生除了具备一般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他们思维开阔,热情洋溢,感性思维较强,情绪控制力稍弱。艺术类的学生因为艺术实践的需要,接触社会较早,容易把社会当成实现自身目标和大展身手的客观环境,对这个环境主要是接受和适应,适应的目的主要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思想尚不成熟,一旦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容易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这是需要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部分学生迷恋网络和手机,通宵打游戏,自制力较差,同时还出现信用卡透支不还、毕业后贷款不还等诸多诚信问题。而且部分同学对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漠不关心,甚至只要对与自己没有近期明显利益关系的事情都会置若罔闻,在出现问题后又抱怨不已。比如某个学生在申请贫困补助过程中,因为填写的表格复杂,自己觉得烦琐,就在微信朋友圈抱怨,言语中对有关指导教师颇为不敬。对国家和别人的帮助漠然视之,只关心自身获得过程是否简便快捷,恨不得省去所有中间过程而直接看到结果,这便是一种极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表现。

第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很多对自己身份和相应责任的认识存在欠缺。在艺术院校调研发现,除了考试前,平时上晚自习的学生非常少,图书馆也是空座多人少。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例,学生问卷中选择“上大学”的原因为“父母的愿望”的占到83.6%,那么这就可能会产生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有些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就会放松。因为在大学,时间和环境相对宽松,父母也不可能一直在身边,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忽视了自身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将时间浪费在其他方面,没有意识到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期待和他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其只有大学生之名,没有大学生之责,名与责分离;而有的大学生则比较注重自身的权利和所得利益,忽视应履行的责任,较少为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考虑和付出,导致当代部分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出现种种问题。

第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为优越,家长对其疼爱有加,总是舍不得放手,做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孩子上大学后,有的家长也要跟去陪读,帮忙洗衣打饭,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只知道索取而不去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意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第四,艺术院校大学生接触社会较早,接触媒体和网络也较多,有时候会受到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目前网络已经十分普遍,公众媒体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很多是成功人士形象,而这种成功又是那种能用赚钱的数目来衡量的。另外,网络、电视节目经常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同时由于专业的特殊需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外兼职较多,接触社会也较早,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心智成熟,足以闯荡社会,殊不知他们虽外表成熟,但实际心理年龄并不成熟,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又过于简单、直率。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受到社会媒体及非主流思想的一些影响,阻碍了上进心和责任心的发展。

三 建立健全艺术院校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机制的对策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艺术接班人,要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具有作为一名社会人最起码的公德意识、公民意识、诚信意识、廉耻意识和法纪意识,能够有所担当,成为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1.充分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

艺术院校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刻板的灌输式教育,这既不符合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方法要求,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尊重和维护学生正当权益,满足学生艺术求知需求,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与关爱。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棒子打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作为公民理应主张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维护权,不受到人身和精神上的损害。教师不能体罚、侮辱学生的人格。

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艺术院校里,大学生在外实践机会较多,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也令他们有时候有些骄傲。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如果不能让他们实现很好的自我肯定,他们可能会对评价标准产生怀疑,从而受到社会上一些非主流思想的影响,认为金钱是自身价值体现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拜金思想,而这些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依据人的需要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实现行为目标,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当然,这个研究在具体数据上可能会有所偏差,但已足以说明激励的重要作用。

因而在艺术院校中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利用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特点,运用当前他们喜爱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最直接的体验和广泛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注重对学生的表扬,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学金、演出劳务费等。但是给予的物质奖励不能过高,不能在学生当中形成很大的区别,这样容易让部分学生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人们的需要是从生理需要到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当个人的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教师们还要重视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之一——精神奖励,如口头表扬、授予荣誉证书等,往往能够取得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激励效果。

3.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德育育人积极性

由于专业特点鲜明,艺术专业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多数与自己的本专业学习有关,学生对专业教师产生较多的认同感和服从意识。那么在专业教授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有大量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条件。

一方面,专业教师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认同,在进行社会责任感相关教育时,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艺术院校大多为小班教学,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双方在更多的互动过程中容易建立较为亲密的情感。在专业课堂或专业实践过程中,教师将积极进取、引领示范、脚踏实地做事、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等责任感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实际,比单纯的说服教育更能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有较高的师德素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3]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做人的榜样。具有较高师德素养的教师一般都会言传身教,用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专业服务教学和社会的责任及使命感影响带动学生。有的教师带学生参加公益演出、参与文化支教等活动,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学习有机融合,在主题实践教学中教他们做事做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型社会活动和网络媒体进行责任感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重要作用

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闻和社会政治热点并不关注和敏感,往往忽视了这正是他们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一个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思考人生,缺乏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在未来要成为一名受人民欢迎的艺术工作者的概率是较小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而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方法和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要树立艺术院校学生的正确三观,逐渐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从基本的德行着眼。道德感的建立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指引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在大学生形成三观之初,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宣传正确、积极的三观理论,在观念中引领学生体悟社会的责任显得极为重要。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时,引入“汶川地震案例”,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对当地进行灾后重建。根据这样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讨论,例如,“在这样的时刻,想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同胞?”“汶川地震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命感悟?”。再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热情奔放、个性鲜明、接受新事物快、富有才艺、强调个性发展、思维开阔等多方面特点,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辩论、主题演讲等方式进行话题阐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实际的社会问题,领会作为社会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2.要以参与国庆、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国庆、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往往须招募大量的学生志愿者。艺术院校应严格志愿者的筛选,强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明确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筛选过程中可执行:报名—基本信息确认—笔试—面试—公示获得志愿者资格名单。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就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详细内容以及将要面对的困难,并懂得珍视这一志愿资格。

在志愿活动开启后,志愿者会面临诸如酷暑高温连续作业、放弃自己的假期辛苦排练、在缺乏某些基础设施的条件下生活、早起晚归甚至连夜彩排等考验。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个性强烈,以自我为中心,这时就需要带队教师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较有耐心地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体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能够享受到任务完成的成就感。

在志愿活动结束后,艺术院校应给予学生志愿者一定的表彰,并力图形成榜样效应,树立能感染艺术生德行情感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在全校产生较为普遍的激励作用,使艺术生切实感知到身边存在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观摩与模仿的楷模,进一步激发艺术生参与其他社会志愿活动的热情,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荣誉感。

3.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效应

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忽视网络对大众宣传的冲击力。当我们面对“90后”“00后”大学生时,根据他们对网络媒介依赖性的新特点,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络宣传阵地,其中校园网络建设尤为重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大部分对祖国有热爱之情,热心公益事业,能遵守社会公德。艺术院校总是努力将其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的人,那么艺术院校的校园网络中应该体现出以上特点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必要学业信息的基础上,学校应开辟有关社会责任感的专栏,例如相关的主题宣讲活动、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等,并且可以开通微博、微信专栏,引发学生对具体社会事件进行社会责任感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艺术与文化服务人民”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艺术院校要多组织一些能够激发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思考的校园活动,通过倡导校园文明建设,使他们走进社区,贴近社会,牵引与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从2009年9月至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戏曲导演专业的同学多次赴丰台区万泉寺小学举办“戏曲进课堂”项目的教学活动。该系列活动不仅受到了区教委和小学的高度赞赏,为院系赢得了荣誉,而且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感觉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经验和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教师所需要具备的责任心以及艺术与文化普及的重要性。

其次,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除了实现自我价值,还要逐渐确立“艺术与文化服务人民”的基本意识。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在发挥艺术专业特色的同时,注重活动主题的社会意义。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活动应注重延展性和继承性,使学生社团有传帮带的运转意识,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另外,院校之间的社团交流能让艺术院校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和其他综合院校大学生的差异,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力求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辨析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服务同学、服务校园的社会责任感,并从活动中得到提高与锻炼,实现自我价值,避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功利思想。

(四)通过大学生的班级建设,让学生们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

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某种个性化、感性化的人格特点,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因此,艺术院校中的班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班集体初建时,班主任要尽量让学生有归属感。“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班级未使学生产生归属感或缺乏吸引力,班级建设将面临困境。艺术生在初入大学时,其专业自尊更容易受到挑战。当结束了名列前茅的中学学习后,很多在专业上非常自信的学生发现,他们在专业学习、生活乃至社团活动中受到了多重挑战。因此,在新班级组建之初,非常强调良好气氛及较强的团体凝聚力,帮助班级成员重新认识自我,更好地进行校园生活。为使大家尽快相识,减少学生面对陌生班级的紧张与焦虑,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班会、外出参观,让学生对所在班级有一定的依赖性。

通过定期的班级活动,增强班集体的感召力。某些班级会在每周都由班委组织一次主题活动。班主任在主题筛选上可以加入有关“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社会服务”的元素,令班级成员在活动中将这些主题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班级建设还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本班级成员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增加集体的凝聚力,还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责任感。例如,某班级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带领下,赴某地进行实践采风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临时加入一项重要内容,即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联谊,需要班级成员表演一个集体节目。之初,班级同学存在普遍的畏难情绪,因为时间短、任务急,大部分同学又非专业表演者。在辅导员的鼓励和组织下,班级成员利用实践活动余下的琐碎时间,进行简单的反复排练,并在表演中有较好表现,大大提升了班级同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后来的实践活动报告座谈交流会上,同学们也在交流中纷纷表达了对这项特别活动的感想,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总之,在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与艺术专业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机结合,将责任感的培养机制建立在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责任感的增强对自己日后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高级愿望——满足感、充实感、安稳感和幸福感,这些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完善都有促进作用。总之,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社会的重视、艺术院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看出成效的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