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富国强民,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要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今天,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大事,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成就是改革红利、自然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红利等综合贡献的结果。当前,我国同时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传统的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等发展瓶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突破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出路,必须拥有一支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的劳动者大军。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大量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人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既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又能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小家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终推动在广大青年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创造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劳动教育被虚化、弱化、软化、边缘化的现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的影响,投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以及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成长环境,大学生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大学生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足,有的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有的逃课睡觉、应付功课、抄袭作弊,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就业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有的形成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不相干,甚至鄙视后者的潜意识。在一项对内蒙古财经大学400名本科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4]但是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当个人愿望未能满足或遇到挫折、失败时,他们容易产生消极、否定情绪,产生抱怨、退缩、放弃等不良行为。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自身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大量劳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自己成长为优秀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由衷热爱与尊重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从而获得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找到平衡,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就业观,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新时代的劳动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和造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格,激发其主动融合日常工作与理想事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懈奋斗、乐于奉献,收获劳动带来的尊严感、崇高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