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思想道德变迁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在上文中,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推移为主线,纵向梳理了青年思想道德的变化。那么从青年思想道德的横向来讲,青年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表现这三个维度的变迁路径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青年思想道德变迁的路径,也是青年思想道德变迁的重要标识。

(一)变迁的路径分析

1.政治思想变迁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年思想道德在政治思想维度的变迁路径是由激进到沉稳,由理想到务实。政治思想维度的变迁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青年群体的政治观念由统一向多元转变,在社会历史和当下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影响下政治权利意识和政治主体意识觉醒,青年群体的政治思想由过去的“为社会主义奉献一切”[12]的充满理想而单一的思想逐步转变为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观点,渴望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从七八十年代青年政治意识的觉醒,到九十年代成为“想逃避政治又关心政治的一代”,再到21世纪成为更加追求民主、法治、公平的一代,青年群体的政治观念由统一、单一,走向多元化。

其次,青年群体的政治思考模式从激进、草率、理想化变得理性且务实。青年在历史经验教育的影响下,体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也在自身实践经验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正确性。青年也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沉稳而务实,开始学着理智地面对国家和自己遇到的困境,选择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而不再像从前一样把激烈的言语和过激的行为作为表达自己政治思想的方式。

最后,青年的政治行为从被动的接受向自主选择转变。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的选择由从前的参与计划性实践逐步过渡到自发、自觉地进行实践。源于社会实践的政治行为,已由先前的呼吁呐喊转向从自身做起,试图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价值观念变迁路径

首先,青年群体价值观判断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以八十年代的“潘晓大讨论”、“张华大讨论”等一系列关于个体价值的讨论为标志,青年群体的个体价值意识开始觉醒,从单一的价值观判断标准走向双重甚至多元的标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评判标准也由盲目跟风逐渐转变为更加客观、辩证地看待。

其次,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也呈现由片面、单一向多样且分散转变的特点。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青年能接触到的文化种类越来越丰富,受到的思想观念影响也在不断碰撞中越来越复杂。青年人不再只认准主流文化,对于非主流文化许多青年也乐在其中甚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交互影响下青年的价值选择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小群体聚集的形态。同时,在个体意识的觉醒下,青年开始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天平的两端,追求贡献与回报的平衡,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争取为社会创造最大的利益。

最后,青年群体价值实现的途径由依赖向自主选择转化。在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创造性要求下,青年人不必再单纯地依靠集体、组织和国家的力量并把他们当作实现价值的唯一渠道,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实现渠道。而且这种自主和创造性的价值实现渠道对于青年来说是更为公平、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因此这种价值实现方式也是更易被接受的。

3.道德表现变迁路径

道德表现是青年在一定的思想认知、价值观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呈现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深深影响着道德表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道德表现变迁路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青年道德表现总体呈现积极乐观、道德良好的面貌,但不乏偶发的偏离。青年群体是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群体中最年轻而有活力的群体,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考能力使大部分青年能够主动地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遭受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社会风气败坏影响的时候,青年的思想道德表现也受到影响,呈现偏离于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表现[13],但在随后80年代末期的“思想运动”结束、90年代务实的改革风气到来后,青年群体的思想潮流和道德表现迅速回归正轨,并继续向着积极向上、乐观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青年群体的道德表现极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会产生偏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模式有一定的脱节。对于个体来说,认知总是先于指导性行为存在的。青年在道德观念上的进步总是积极主动的,但在观念到行为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中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易表现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轻率对待传统文化等行为。因此,如何积极引导青年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行为转化,是进行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西方的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冲击和融合也使青年道德表现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的过程。“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开放等大量西方的观念影响青年的道德行为模式,但激进过后的青年逐步认识到只有将西方伦理与本国国情结合才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表现,这也是一个道德选择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二)变迁的影响因素

青年的思想道德受到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思潮的渗透影响,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明显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思想道德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变迁。

1.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原有的社会结构边缘在瓦解的同时也在重构,由原来下宽上窄逐层减少的金字塔形结构逐步向中间宽两头窄的橄榄形社会结构过渡,开始慢慢分化出新的社会阶层。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在社会阶层上的变化和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推进的体现,也会反作用于现代化进程。社会阶层分化的同时,阶层间的流动也随之加强,人口在阶层间的流动为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促进了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了新兴产业的扩张,在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是人们更注重契约精神带来的好处,主张公平竞争,民主法治也深入人心。青年分布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更是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因此也形成了带有多元色彩的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单一的“集体主义”利益观受到冲击,出现了很多新的利益主体,且各利益主体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相互依赖,发生作用,所以社会利益主体的构成也日趋复杂化。以金钱为典型代表的物质利益不再是从前与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冲突的内容。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4]。因此,在多利益主体的社会中,社会实践参与者的实践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青年思想道德也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在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变化的同时,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从高考制度恢复正常,到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青年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重要号召,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断论,进而党中央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的受众群体中青年占了很大一部分,国家旨在通过教育来提高青年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并将他们视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有能力的青年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机会,发挥年轻有为群体的作用,以此带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使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个人价值和个体创造性对于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在自我肯定的同时其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增强。

2.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中,首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由封闭地发展经济向开放式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领域的变化一定会引起社会精神层面的波动,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青年思想道德变迁的根本影响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对社会思想道德带来的影响是双重性的,首先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经济行为主体的权责利界定得更为明确,再辅以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助于社会竞争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诚信意识的强化,同时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但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波动性,并且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力物力财力都尚未达到最佳配置的状态,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匹配,易使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产生道德失衡,带来道德失范的风险。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在自发的调节下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作用下,青年思想道德首先有了功利和务实的倾向。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各个阶层的青年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在“经济人”假设下,青年必然会追求个人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会使青年在面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天平时难免出现过度的偏重,关注眼前而对于未来长远计划则考虑甚少,注重当下生活的享乐而忽视了内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制度初建的时候,赚钱途径随之增多,一部分群众通过创业等方法赚取了第一笔财富,其中也有人依靠某些途径获得灰色收入实现了“暴发”,使仅凭勤劳和辛苦工作的人产生不公平感[15]。但这不能掩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青年带来的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独立自主、理性务实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给青年思想道德带来的不再是和从前一样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重构之后广泛深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是来自外部的。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经济全球化逐步确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方面既有互补也有冲突,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趋同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中国入世之后,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愈加广泛,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青年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带有全球观的价值观。尽管各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传统的思想道德内容,但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形成的全球性思想道德价值观却是有共通之处的,对于走在对外开放前端的青年群体而言,他们承担着宣传开放文化的责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在青年时期博学广纳,形成更为健全的思想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信息量的扩大,青年在进行价值判断选择时的甄别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目前在思想道德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长期以来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奉行“全球战略”,与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形成反差,使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淡漠和疏离感。从今天来看,全球化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越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越是要引导青年如何准确地把握这其中多元化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3.文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孕育出了中国的现代商业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的作用是在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对经营者和消费者产生心理影响,一般来说,商品经济越发达,商业文化也就越丰富,商业文化中的行业文化、广告文化、包装文化、橱窗文化等[16],都是为了应对客户瞬息万变的需求并以人为中心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产生的以消费作为引导的精神产品。商业文化丰富了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青年能够在现代商业文化中汲取新鲜有活力的内容。

在20世纪末期,时尚文化风靡社会,青年群体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走在社会潮流的前端,成为拥护时尚文化的主要人群,常常在思想道德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将追求时髦和新奇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常态。但现代商业文化和时尚文化容易给道德形成期的青年带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选择取向,使青年群体沉迷于当下的享受、对新鲜事物的追逐、对时尚盲目的跟风,不利于踏实、务实、朴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树立。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相应而生的网络文化也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网络将无数个散点连成面,把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缩小为零,也使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处于互联网这张巨网之中。网络文化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文化的辐射范围可达到每一个电脑端和手机端的网络用户,逐渐演变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字文化,也成为青年人群了解世界新闻、接触世界文化的新窗口、新途径。网络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也有多样化的网络空间。网络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旁支存在,尤其是2009年以来微博和微信平台出现并迅猛发展,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传递思想的重要渠道。青年是朋友圈和微博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随时随地可以从手机客户端了解到当下国内外发生的新闻大事件,并在网络上直接做出评论、传达自己的价值判断,评论一旦得到网民的关注转发,便可形成不容小觑的文化力量。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同样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弥补在校教育的不足,使青年能够扩大眼界,此环境下培育出的思想道德观也更具开放性;另一方面,网络上信息繁多且鱼龙混杂,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有毒有害的信息,侵蚀着青年群体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念。更有青年由于自控力不强沉迷于网络文化之中,这种沉迷状态会导致青年在现实中产生淡化道德情感、价值选择混乱、思想意志不坚定等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网络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众传媒对于青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传递国家政策方针、传承传统文化、报道大事新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带着某种价值判断倾向。目前大众媒体的报道方式存在夸张、不实、低俗的现象且愈演愈烈,比如微博的热搜榜经常沦陷于娱乐明星个人生活的报道,微博已经更像一个用来爆料曝光、引起关注的平台,捕风捉影的新闻也能引起广泛的注意。因此,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强化了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扩大了参与的途径,但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也在扰乱着青年的价值观选择,给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