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青年思想道德概述

(一)青年思想道德的含义

1.思想道德

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万事万物产生的思考,我们称之为简单的意识形态,当它开始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需求或阶级利益的时候,基本的意识形态就会上升为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会逐渐成为一个人价值观的指导方针,影响着人们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曾推崇“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仁义”、“公忠”、“慈孝”等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在独特的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下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黄庭希等人在19世纪80年代末采用等级排序法对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表层结构做了研究,在报告中他们提出了对于当代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界定,他们认为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因此从广义上说,思想道德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灵魂,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着社会对于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1] [2]

思想道德的作用在社会和个人层面都非常突出。在社会层面,思想道德观念一旦形成便会对社会实践产生反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实践进程,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有序进步和稳定发展;在个人层面,思想道德的不断发展会使个人的道德境界走向更高层次,有助于个人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但思想道德不同于政治、经济等普通的影响因素,它具有“先行”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的原因所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因素更能率先反映出一个群体行为方式的原因及变化。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思考方式,会转化成何种道德观念,会追求何种层次的道德境界,做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等,都会深深地受到个人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

2.青年思想道德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思想道德价值观逐渐形成、确立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往往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思想道德也更易具有学校和社会双重特性,在学生时期受到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自身思考较少;步入社会后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下易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自我判断意识也不断加深,这时的青年虽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累积发展,但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想法往往不够成熟,思想道德观念在认知范围内与外易波动不定,同时也容易造成思想与行为上的脱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升教授通过对当前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及数据统计发现,一方面,我国当代青年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较好,基本状况是积极向上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并与本国文化产生碰撞交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数据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

陈升教授的研究还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最有价值的品质是诚实、正直、自信、爱国、自尊、自强等,同时也看到社会所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重视程度已大不如前,如“集体精神”、“孝顺”、“俭朴”、“同情心”等观念[4]。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巨轮中,青年群体始终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生力军角色,尤其是在近40年的中国思想道德变迁道路上,青年群体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敏感于社会变化、引领思想变迁的先行者,他们作为社会思想界的青年力量率先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接受新的道德规范,以勇敢和无畏的独特品质推动着中国社会思想道德的变迁,不断注入新鲜而有活力的血液。

因此,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整体思想道德变迁的路径,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总结青年思想道德的变迁历史,讨论其未来与发展,并据此为今后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对于我国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青年思想道德的特点

青年群体区别于幼年、中年、老年等群体,在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更为鲜明的特点。

1.时间性

青年的思想道德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对待各种事物的看法是最接近社会前沿的,很多青年由于年龄的限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在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更加反对保守、追求自由、积极探索。对于新生事物青年群体有更强的包容心,也会用自身前沿的方法和观念来进行认知,相应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更能折射出当下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青年眼中少有权威,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容易用时代的眼光去评价和判断社会中的道德行为,相比之下中老年群体则更愿意用自己在以往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的固有价值体系去评判当下的事物,与自己固有价值观产生冲突的便不易接受,对待新生事物态度也多呈现批判和拒绝。

因此,与时俱进是青年思想道德的一大特点,它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又能反映当下时代的特点。当时代发生变化的时候,它也能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做出相应的改变,产生新的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提高自身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比如在“文革”时期,受到“文革”这一社会因素的全面影响,青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就明显带有“革命”的意味;而改革开放以后,青年思想道德中就明显表现出了“市场经济”的色彩。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也在不断变化,青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必然会随之带有很强的时间性和一定的时代文化烙印。

2.可塑性

无论是从青年的身体特点还是精神特点来看,这个时期都是他们剧烈变化并形成确定观念的重要阶段。青年的生理成长是心理成长的前提,生理的旺盛发育会使其从外表形象上更加接近成年人,同时体力和精力都处于充沛旺盛期,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相应更强。反映在心理方面时,青年人的个性得到初步发展和解放,渴望像成年人一样参与到社会工作和政治生活中。但在这个变化剧烈期内,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没有完全定型,还有变化的潜力和可塑造性。

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自身认知范围的限制,随着社会实践的加深,认知范围不断扩大,思想道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中年和老年群体则完全相反,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实践后,认知范围已经处于较为广泛的状态,此状态下的思想道德观念较为成熟稳定,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行为都受到自身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指导,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固有的、不易变化的,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也不易受到其他道德观念的影响。而青年则会因为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在认识事物时产生差异,甚至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的不稳定性也是这个时期人群的一个特点,因此青年的思想道德行为也易受到不稳定情绪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追求和喜欢的观念、行为在下一段时间内就会变成被摒弃的东西。

这种易变性和不稳定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青年的思想道德具有可塑造性。美国的知名学者理查德·弗拉克斯在他的著作《青年与社会变迁》中曾讲:“对于既存的社会秩序来说,青年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但也是很有希望的。”[5]因此,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群体更应该对其在思想道德上进行引导和修正,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追求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一味地进行压制和反对则会导致青年的逆反,反而使青年思想道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3.冲突性

青年思想道德的冲突性主要体现在青年的思想道德与思想道德指导下的行为具有脱节和不一致的状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自我冲突和前后冲突两个方面。比如在对同一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青年往往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较高,而对待自身行为反而要求降低;在心理上往往考虑很多,想法颇多,但在实际中因稳定性较差、情绪波动等原因成为行动中的矮子。青年群体对于自己的道德行为缺少控制能力,在遇到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时不能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伴随着成人感的不断增强,青年的逆反人格占上风,遇事不愿像从前一样被动地接受老师、父母的引导,开始有强烈的追求自我生活目标的愿望,也正是在这个矛盾冲突不断的过程中,青年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当然,冲突性与统一性是蕴含在青年群体思想道德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不断认识社会的过程中,青年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上升,他们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并在处理自身优点和缺点的时候努力达到平衡;智力和体力在同步上升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使青年人的思维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社会实践的行动力也相应提高;情感的不断丰富也使青年人追求更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努力、斗志顽强、勇于探索成为更多青年群体的代名词。冲突性与统一性同时作用于主体,共生促进,促使着青年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4.开放性

青年思想道德的开放性指的是这个群体的道德评价体系是开放的,具有多维度和包容性。青年群体更容易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对各种新颖的价值观的认同,即使是处于他们认知范围外的部分。比起中老年人,他们更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受到传统思想道德的约束较少,这为他们吸收各种新鲜的思想、外来的知识创造了土壤,也为他们利用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来充实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提供了契机。这使青年群体在逐渐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广泛吸纳新思想的道德价值观。

青年思想道德的开放性使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更容易受到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个体意识增强,追求平等、法治、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起到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青年无法抵抗拜金主义,导致信仰模糊、徇私利己,养成奢靡浪费的习气。因此,如果能对这种开放性加以正确引导,青年则能够沿着正确、向上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因青年思想道德的开放性影响社会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