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一 坦桑尼亚——人类发祥地之一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早在1871年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在非洲。从1924年起,考古学家先后在非洲发现了7类南方古猿化石。经过研究和测定,南方古猿已被人类学家一致归于人的系统。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已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他们普遍认为,南方古猿起源于东非地区,坦桑尼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坦桑尼亚北中部裂谷地区陆续发掘出一些早期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涵盖了南方古猿进化为人的几个重要阶段。

1931年,英国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在坦桑北部奥杜瓦伊(Olduvai)峡谷发现了一个早期骨架,断定是非洲最早的古代人类的骨架。1959年7月17日,经过近30年的艰苦发掘,他的夫人、英国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Mary Leakey)终于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个似人似猿、近乎完整的粗壮型南方古猿的头骨和一根小腿骨,同时还发现了石器。这个南方古猿的头骨相当大,因为有石器伴存,由此断定他能制造工具,将他命名为“鲍氏东非人”,经测定确定“鲍氏东非人”生活在175万年前。

1963年,利基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在发现“东非人”头骨地点附近发现了另一类型人类的头骨及其附有大部分牙齿的下颌骨。这种头骨骨片较薄。研究结果表明,他是比“东非人”更为进步的人,他的脑容量比“东非人”几乎多出50%,生存于178万年前。1964年,利基得出结论:南方古猿的一个支系是人类的祖先,“新发现的这些化石标本就属于这一支系”。他推测那个时代他们能制造工具,因此将他们确定为人类的第一批早期成员,并命名为“能人”(Homo habilis)。他说,只有“能人”才能最终进化为现代人。

1974年,玛丽·利基的研究小组在奥杜瓦伊峡谷的莱托利(Laetoli)发现了12颗人的牙齿和颌骨,其年代测定为距今350万~375万年。最为重要的是,1976年他们在莱托利发现了一组和现代人特征十分相近的原始人的脚印。这些脚印印在火山灰沉积岩化石上。经放射性测定,这些脚印有340万~380万年的历史。脚印共两串,平行紧挨着分布,延伸了约27米。根据对足弓形态和步态的分析,认定这些脚印是人类直立行走时留下来的,因此这一脚印化石成为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最早证据。

二 从早石器时期到晚石器时期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先从南方古猿演变成直立人,后从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再从智人进化为现代人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坦桑尼亚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个时期。

(一)早石器时期

在草原、林地或丛林中生活的南方古猿,从能直立行走以后开始制造石器,并逐渐进化为狩猎兼采集者。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石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石器,其年代距今250万~300万年,属非洲早石器时期。

石器出现以后,人类开始了能动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直至改造自然的技术发展进程。这些狩猎兼采集者适应草原和林地生活,大体上经历了约200万年的漫长历程。大约50万年前,人类的体质和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开始直立行走”发展到能完全直立行走,从“直立人”进化为“智人”。由于有了容量较大的大脑和较为灵巧的手,这时他们能够制造更有效的石器,如“手斧”等。

人类进入直立人阶段以后,行动比较自由,他们开始走出奥杜瓦伊峡谷,向周围林地和草原迁移,逐渐迁移到坦桑尼亚大陆其他林地和草原地区,也迁移到非洲其他国家的一些林地和草原地区。[1]

坦桑尼亚历史学家萨顿说:“在大约50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人类已远远越过非洲边界,扩散到欧洲、亚洲和远东的广大地区。”[2]

(二)中石器时期

有关专家认为,大约距今12.5万年前非洲开始向中石器时期过渡,中石器时期距今2万~5万年。

在坦桑尼亚出现的兼狩猎和采集的原始人进化较快,在距今5万~6万年以前有了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距今4万~5万年以前,他们的智慧和技能都有了新的发展,[3]已经从智人进化为现代人,由于人口增加,他们占领了更多的草原和林地。

中石器时期,这些狩猎兼采集者在适应草原和林地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制造精致的石矛,再装上木把,变得擅长猎取大型和中型野兽;林地的人群也开始制造带柄的工具,特别是打猎或捕鱼用的带头长矛。另外,他们逐渐避开了缺乏食物和水源的最干旱地区,也避开了不适于聚居的潮湿的林地和森林。这些狩猎者兼采集者已经用火取暖和烹煮食物。

目前,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基因测试确认,曾经生活在奥杜瓦伊峡谷或东非的原始人是人类的祖先。他们普遍认为,从奥杜瓦伊峡谷迁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由于长期生活的区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他们在智人阶段后期(距今约5万年)大体上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具有某些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专家们把他们划分为四大人种,即蒙古人(或称黄种人)、高加索人(或白种人)、尼格罗人(或称黑种人)和澳大利亚人(或称棕种人),又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罗人分为班图人、苏丹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

(三)晚石器时期

在距今1.2万~2万年的非洲晚石器(或新石器)时期,坦桑尼亚的原始人群进化速度很快。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有了石制刀片、锯子和其他工具,用以加工食物、制作兽皮衣服或切割建筑材料,还会把刀片安装在木制箭杆上作为箭头或倒钩。

在语言产生以后,不仅石器工具进一步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生产和生活有了进步,而且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坦桑尼亚有许多中石器时期后期和晚石器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大都有巨大的岩石做掩蔽,打猎的人群可以用来临时宿营。这些岩石掩蔽地,有的既是作坊又是住处。

另外,在这些遗址中,有大量岩石壁画。坦桑尼亚岩画的年代应是非洲岩画中最古老的。经测定,现已发现的岩画创作时间距今1.9万~2.6万年,为中石器晚期或晚石器早期的艺术品。[4]

英国考古学家玛丽·利基认为,那些最古老的壁画的年代可能会更古远。

三 班图人迁徙迫使科伊桑人南下

从考古和古人类遗址的情况看,狩猎兼采集者在大约50万年以前走出奥杜瓦伊峡谷,向附近林地和草原地区迁移,并逐渐迁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继续留在本土(今日坦桑尼亚)的狩猎兼采集者,到智人阶段后期(距今约5万年前)进化为一种遗传基因大体相同的人群,人类学家把他们划定为非洲黑人中的“科伊桑人”。在这前后,一些狩猎兼采集者或科伊桑人从坦桑尼亚向外迁移到南部非洲的一些地区。有关研究表明,公元前几世纪班图人从西非向东非和南部非洲大迁徙之前,科伊桑人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东非(主要在坦桑尼亚)和南部非洲的林地和草原地区,他们是东非和南部非洲的主人。

起源于西非乍得湖以南贝努埃河上游一带的班图人为农耕者,为寻找耕地,于公元前10世纪前开始南迁,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开始进入东非大湖西部地区,进入坦桑尼亚,并从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继续迁移。在班图人向东非和南部非洲迁徙的浪潮中,聚集在坦桑尼亚境内的科伊桑人,绝大部分被迫退出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退去,小部分被班图人“征服”或同化,极少数则留居在不利于农耕的地区。坦桑尼亚历史学家萨顿认为,现在坦桑尼亚境内的桑达维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就是班图人大迁徙时幸存的科伊桑人的后裔,是起源于奥杜瓦伊峡谷的狩猎兼采集者的后裔,是坦桑尼亚最古老的土著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