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吉林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尤凤太

尤凤太(1922~),男,生于河北东光,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进入长春机械厂任铸造工,历任组长、工程师、厂工会主席,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任期间,刻苦钻研技术,创造了一整套铸造生产和管理的先进经验,降低了铸造废品率,并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广应用。他于1961年开始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带领职工为全市改造100多台旧式锅炉,传播先进技术和操作经验1000多项,1959年、1978年先后在全国“群英会”、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尤凤太是一名有着23年丰富经验的老铸工,而这一时期国家刚刚完成经济恢复,即将进入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尤凤太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他从1952年进入长春机械厂后一直致力于产品的质量问题。1952~1959年为国家生产了七千多个铸件,仅在1956年9月报废了一个变速箱,除此之外,从1956年9月到1959年10月这36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不出废品的优异成绩,他所领导的机械五组也保证了生产质量。1952年车间实际废品率14.6%,到1958年下降到2.43%,1959年的第一季度下降到1.36%,第二季度下降到1.09%,第三季度下降到0.16%,创造了全省废品最低纪录,竖起了保证铸件质量的一面红旗。因此,他从1952年至1959年一直被评为省市的劳动模范,1959年4月还被评为全省机械工业铸造行业的红旗标兵。

早在1956年,尤凤太就提出要消灭废品的倡议,他自己常说:“工人是国家的主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出的铸件不能用,往小的方面说糟蹋了材料,往大了说岂不是影响国家的工业化?”[27]因而他认为一定要保证铸件的质量,而且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他在接受每项任务时都先要把图纸反复看几遍,找出并掌握哪些地方容易出废品,使自己在操作中留意。一旦检查出图纸和木型有问题,就立刻拿到工艺员那里,设法改进,避免铸件报废。同时,他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组内其他人出废品,一定会及时帮助大家找出废品的原因,帮助大家都提高技术。

只有思想上的重视,并不能完全达到不出废品的要求,尤凤太认为,要保证铸件质量,关键问题是要做好砂型配比,必须认真掌握各种铸件砂型的性能。因此他总结了他所掌握的各种性能,供大家参考。他认为,要掌握砂型的成型性、透气性,首先要掌握黏土含量,应根据产品要求不同,在能保证足够的强度下尽量少用黏土;在不影响透气性的条件下用淡黄泥水或清水来处理砂子,增加强度。他根据湿法造型的实际操作,发现一般含水量为5%~7%,大件干型含水量为7%~10%,加水后必须放置一定时间,使水分充分发挥作用。关于掌握砂子粒度的均匀性,粒度越细,强度越大,但透气性就越差,所以这一点他是根据铸件的性能要求不同,分别配制砂型,这样不但增加了砂型强度,还可以增加透气性。他对砂型处理共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加水、搅件、放置至松散、检查、外形制作。即打箱后根据经验,按之前的标准加清水或淡黄泥水,加完水后停5~7分钟,进行搅拌。用筛子筛出砂子中的杂物,然后把新砂均匀地混在一起(每隔1~2星期加一次新砂)。将其放置至松散,使水分充分包围黏土,30分钟后开始造型。造型前凭自己经验用手摸一把砂子,确定水分、粒度与强度是否合适,然后开始制作。外形制作方面,在砂型烤干后开设适当冒口。他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是非固定性的,造型方法一般也很复杂,关键问题就是加强砂型制作工作,并且自己检查松紧、干湿程度,以及扎气孔的情况;检查起模后修型时是否用水过多,特别对湿型修完后要检查砂型有没有损坏,在高出箱体部分要插打子以增加其强度;检查湿型是否打扫过,干型的铅粉是否过厚或过薄;检查是否有错箱;修型时要检查砂型松紧度、均匀度,在样子元根、浇口根楞插钉子,防止冲砂;检查冒口是否合乎规定,冒口要比浇口圈高出型体面积200~400毫米;除小件用湿型外,大件均用干型,烘窑内温度应徐徐上升,不要忽高忽低,一般烘干温度为200~800℃,时间为8~11小时。洗铸时要掌握铁水温度,铁水温度一般要达到1300℃,采取高温出炉,低温浇铸;浇铸的速度不可过快过慢或中断,必须顶流倒,再净渣子、浇铸。尤凤太将自己的经验告知众人,提醒大家注意,共同提高质量。

尤凤太小组建立了严格的三检四好制度,三检是:检查木模与工具,检查砂型,检查铸件质量。四好是:生产前操作方法研究好,生产工具准备好,芯子及操作过程检查好,浇铸前压箱把箱检查好。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组里经常召开技术研讨会,讨论和研究计划,学习和推广经验,找出原因及时改进,共同提高大家的技术。尤凤太同志不仅能够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还毫不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别人,提升技术力量,几年里他帮助工厂培养了不少徒工。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他认为之前的技术力量明显不足,车间党支部也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提高自己技术力量的同时也为工厂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徒工。他培养徒工的特点之一是抓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如1958年进厂的徒工不好好干活,怕脏怕累,认为手工劳动没有前途,存在“学翻砂不如学车、刨、钳好”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他就向徒工说明翻砂工种的发展方向,并向他们讲述自己在旧社会当学徒时遭受的痛苦和现在当学徒的幸福,两者做对比,使徒工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认识到旧社会徒工学习技术的困难和新社会党和国家对他们无限的关怀和珍惜。他培养徒工的另一个做法是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指导和讲解铸工技术知识,有的徒工出了废品,他就用此作为教育资料,证明废品生产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使徒工在实际操作中改正和提高。因此,在生产中徒工也很积极地向师傅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学到了师傅身上的干劲,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尤凤太的培养下,其徒工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达到四级工的水平。

1960年3~4月制作排灌设备——柴油机筛件时,他创造了柴油机主要件“缸头”芯铁工具,提高工效6.6倍,突破了技术、人力、设备三关键。与此同时,他与小组工人共同研究,解决了高级泥芯的质量问题,荣获了集体功一次。5月从兄弟厂学习泥型回来后,即在小组内推广实现,提高生产效率1.5倍,在6月就节约焦炭15吨多。8月在试制3吨大铜锭模时,实现了技术革新11项,在短期内完成了试制任务,并为国家节约1432元。

老铸工尤凤太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生产的最前线,保证每一件铸件的质量好,他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和他摸索出的一套技术操作经验已被全车间工人所掌握,变成了每个铸工的具体行动。他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不断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为国家的生产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田鹏颖 李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