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吉林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川江

李川江(1920~1998),男,山东巨野县孙庄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 “李川江榨油法”的创造者,是全国油脂工业的一面旗帜。1948年李川江进入吉林省四平东茂泰油厂当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四平植物油厂车间主任、工人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副厂长,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学术委员。李川江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发明“李川江榨油法”,1954年被选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李川江出席全国劳模大会,荣获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并获得金质奖章。1959年他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李川江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9年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李川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后被选为中共八大、十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10月29日,李川江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李川江出生在贫苦雇农家庭,从小历经磨难,由于家境困难他一天书都没有念过,年幼的李川江就给地主家干活,长大一些后又进入日伪的榨油厂工作,被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千万万个像李川江一样的穷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开始新的生活。由于榨油厂工人的经历,李川江被分配到国营四平胜利油厂(后改为四平油酒厂、四平植物油厂)当榨油工人。踌躇满志的李川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大干一番事业。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他在工作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李川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暗自努力,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在单位、同志们的帮助下,他不断地学习技术知识,十几年的时间从未间断学习。下班回到家后,他的子女就是他的老师,帮助他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外地出差时,他的同志是他的老师。他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终于补上了自己的这块短板。

我国是农业国家,东北地区物产十分丰富,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大豆是当时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1950年时,我国油厂的工艺水平比较低,正常大豆中含油率为17%~20%,而我国榨出的油只有10%。李川江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天冷出油少,天暖出油多,证明冷酒、热油之说是对的。另外,他还发现大豆的水分多时,就不易榨油,出油率也会降低。所以,他建议领导通过加温的方法增加保暖措施。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李川江的愿望实现了,每百斤大豆出油十二斤零七钱,李川江在全国开展的“创造新纪录活动”中,刷新了当时的纪录。在同年的冬天,李川江再创纪录,他带领同志们创造了每百斤大豆出13斤油的好成绩。“李川江在实践中找出了杠子短、筛子小、火炕小三种影响出油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然后他们将七尺杠子换成九尺的,将一平方米的小筛子,改为三平方米的大筛子,将小炕改为比原有面积扩大一倍的大炕。又总结出铺炕快、翻炕快、下炕快的‘三快’操作法,这‘三大’、‘三快’经验,当时在全国油脂工业单位得到广泛推广。”[9]

1952年3月,李川江的大豆出油率达到13.83%,再次刷新了全国纪录。此后不久,他的大豆出油率又突破了14%大关。在当年的五一劳动节活动中,他受邀到北京,参加了“五一”节观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李川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立志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油脂工业”这个战场。

1954年在全国油脂工业第一次技术交流会上,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了“李川江榨油法”,命名李川江为“全国油脂工业的红旗”,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1955年,党提出增加油脂生产产量的号召,李川江积极响应,并向全国兄弟油厂提出挑战,开展多增产食油的友谊竞赛。同年,全国许多油厂使用了李川江的榨油法,先后有29个油厂创造了出油率新纪录。李川江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工厂所采用的榨油法是在陈旧落后设备条件下创造的,这种榨油法虽使每百斤大豆出油量增加了1倍,但仍然无法满足油脂工业发展的要求。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改变现有的榨油工艺,他建议改进设备,实现浸出机械化生产,满足油脂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勤学好问,积极钻研,阅读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书籍,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同时带领团队,不断出访学习先进经验,他先后带领技术工人外出17次,学习了兄弟厂的“分蒸合装”等9种先进经验,对这些先进经验进行优化升级,再应用到自己的生产中来,使他们厂的出油率不断上升,一直引领油脂工业的技术发展。

1959年7月1日,在李川江对技术进行改进、对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升级后,榨油工序的工人由102人减到36人,每百斤大豆出油达到16.2公斤,油的质量也达到了一级标准。李川江代表他的车间,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4年,李川江带领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在粮食部科研院的帮助下,制成了“葵花壳仁分离机”,自制了“磷质加热罐”和“磷质浓缩机”,为葵花油的生产和从废油中提取磷质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3年,在李川江的建议下,吉林省新建和改建了29个浸出油厂。这时,李川江又担任了吉林省浸出油厂设备更新小组组长,全面操刀吉林省浸出油厂的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革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吉林省的浸出油厂生产水平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7年,李川江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对原有设备改造的同时,增修了8个自动入仓、自动倒仓、自动投料的立筒库,把间歇式蒸发器改造为连续式蒸发器。李川江还改造了漫出器,使其转动周期由220分钟缩短为160分钟,将日处理大豆能力由100吨增加到130吨。

“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的经济发展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1978年9月,吉林省四平植物油厂新建的机械化浸油车间进行试车时,由于原设计存在问题,出不了油。李川江带领工人、技术人员奋战五个昼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过热炉,终于出了油。

改革开放后,李川江又实现了3项技术革新,一年可为国家增加60多万元的收入。他还试验成功从苍耳子、山黄麻等10多种野生植物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李川江一生都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着,他感到荣誉和地位都是党和人民给的,也是党和人民群众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着身边的人,为培养油脂工业的技术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田鹏颖 陈宇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