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渔猎民俗
吉林省长白山,山岭起伏,江河密布,物产丰饶,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从远古到现在,渔猎活动一直是人们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凡此都可以从众多的文化习俗中得到反映。如松花江和嫩江一带捕鱼人常说:“有心想把江沿离,舍不得一碗干饭一碗鱼;有心想把江沿闯,受不住西北风、开花浪,双手抓住老船帮,一声爹来一声娘。”而且许多渔猎活动已形成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别,生动而具体地记载了东北各民族在文化、历史、民俗、民族方面的重要形态,是研究东北乃至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乌拉街贡物文化
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廷内务府在吉林乌拉街设立了打牲总管衙门。这是与当地将军衙门和副都统衙门无涉的四个朝贡衙门之一(与江宁、苏州织造、杭州手工业生产朝贡机构并称),为三品大员督管的农副业特产朝贡机构。从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在乌拉设“嘎善达(嘎善,满语,乡、村;达,满语,长)”行政机构,到朝贡停止于1912年设乌拉旗务筹办分处,历283年。打牲乌拉满语布特哈乌拉,汉译江河渔猎之地。据史料记载,当时清廷所需,除丝绸来自江浙,搪瓷来自景德镇,地方风物差不多均出自乌拉街打牲衙门,故称清廷“第二后勤部”,是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外,东珠、鳇鱼、海东青、松子等几百种贡物的集合地。
图2-4 乌拉街前府
图片来源:施立学摄。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将地广人稀的东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在内,确定许多贡河、贡山,在两个半世纪之多的时光里,培养、采集并源源不断地向清廷进送800余种天上飞、水里游、岩石生、草间长的贡品,展示了东北独具特色的风物资源,从精致采集、土法加工到隆重送贡,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特有的乌拉贡物文化。
1.吉林乌拉依托神山宗脉,物华天宝,方物滋生
乌拉贡品之最为东珠,天生尤物,也称北珠。是时吉林城南至松花江源两岸分出捕珠河二十三道,能见到大如鹅卵,长可经寸的明珠或大如簸箕的千年老蚌,内蕴东珠,浅黄,浑圆,“光彩晶莹”[24]。清廷“以东珠为至宝”,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冠镶嵌25颗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班禅朝觐图》上,清乾隆朝冠、朝带等装饰东珠245颗。珠光宝气的慈禧影像世存多幅,据说她离世时,七窍皆塞东珠,希望永远不腐。
早年,东北地区盛产珍珠,这里的珍珠粒大、色好、品种纯正,号称“东珠”,主要是用来给朝廷进贡的。每年一进入阴历四月,“打珠子”的打牲丁在“珠轩达”(负责采珠子的头人)的带领之下,乘船开往珠子采捕地区,一住就是半年,到秋季八月末或九月初方可回家。江河采珠是很苦的活计。北方江河水凉水深,采珠子又多在夜里。当明月如昼之时,天上的星星出全了,就到了捕珠的时刻。
图2-5 采东珠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打牲丁”要走出窝棚,乘船来到江上,一人用长木杆插入水流之中,蛤蜊多的地方往往可以听到“咬杆”的声音,其实是蛤蜊碰撞木杆的声音。水性好的“打牲丁”就腰系绳子,一头潜进水中,捞取河蚌,提回船上。有时潜入水里,往往受伤丧命。如时辰一过还不见江中动静,船上的人就要赶紧拉绳救人。
“前清时,乌拉总管旗署,设有珠子柜,采取者有专役,名曰珠轩,十人或八人为一排,腰系绳索,每当仲秋入河掏摸,以备贡品”[25]。如私人采珠,被巡查河口的兵丁发现,就要打入死牢。朝廷每年派人在盛产珍珠的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上游巡查,一发现有蛤蜊肉和蛤蜊皮,立刻追查,被查获者往往全家受罚,定为“私采罪”。
当年,东北江河里蛤蜊甚多。一到采珠季节,江底的沙地上,蛤蜊一排一排地插在那儿,“打牲丁”依次拾起来,拿到岸上用热水轻轻一烫,就可以取珠了。一般的蛤蜊里都有珠子,多的可达数颗,但往往小珠居多,大而圆润的珠子,几十个蛤蜊里才能碰上一两颗。一次,一个猎户在暖江旁发现干涸了的河床突然涨水,波浪滔天,又听见水声“鼓叫聒耳”,甚觉惊奇,他追赶水势走了一段,水却不见了,只见江底里有一个“大蛤,其大如箕。不敢靠前。用枪打,蛤不动。入取,里有一明珠,长有寸大,系在腰中,尘不能近身”[26]。当年,东北水域每每发现此类大珠。另据古籍载,在潮湿的江湾水滩,常有大蛤自动浮上岸,里有大珠。有一次,清骑兵奉命夜渡富尔河(今古洞河支流),将士们催马涉水,只见河中火光点点,好似落满群星,一个个都觉得十分奇怪。军令在身,将士们不能停留,只好快马加鞭,顶着圆月,渡过河水。来到对岸,将士们回望江水,仍是亮光闪闪,一片辉煌。这群将士乘马回营后,白旗军中一位叫富尔汗的人对他的同旗人牛录说:“我们刚刚蹚过的富尔河,盛产珍珠,今天晚上我们看到的闪闪火光,很可能是珍珠的光芒,我们有时间,可以去采些珍珠。”牛录一听就率本队的将士返回富尔河。他们顺着亮光探采,果然捡到蛤蜊。打开蚌壳一看,里面全是珍珠。大家在富尔河上欢呼不止,尽力捕蚌采珠,这儿的“东珠”成色又好,大的如鸽子蛋一般。直到太阳升起,河上不见亮光,大家才收兵回营。
关于东北采珠,乾隆帝曾有《采珠行》,诗云:
圆流弃蚌清且沦,元珠素出东海滨。
旗丁泅采世其业,授餐支饷居虞村。
我来各欲献其技,水寒冻肌非所论。
赐酒向火令一试,精神踊跃起常伦。
秋江川媚澄见底,方诸月映光生新。
威呼荡桨向深处,长绳投石牵船唇。
入水取蚌载以至,剖划片片光如银。
三色七彩亦时有,万难获一称其珍。
命罢旋教行赏来,不览安识真艰辛。
世仆执从非疍户,元稹河关譬河神。[27]
吉林“东珠”的质量远比“岭南北海”产的珠子好,而且很珍贵,所以东珠无论个大小,都要进贡朝廷。宫廷里的嫔妃宫女,专以东珠作装饰,或入药等。每年,东珠的贡量很大。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朝廷每年都增加“打牲丁”的人数,收珠数量屡屡加大。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乾隆九年(1744),朝廷甚至下令“将挖参之三百人裁撤,归并捕珠丁内”。东珠的美称已传遍世界,闻名西方。据说慈禧太后头上戴的那颗“紫”珍珠就是吉林的东珠,她还亲手把一颗重一百克拉的乳白色东珠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当年,每当进贡东珠的东北贡车,一进紫禁城的保和殿,奶奶娘娘们早打发亲信等在那里,都想为自己挑选一颗心爱的东珠。吉林东珠早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的很多人只知关东盛产人参、貂皮,很少人知道盛产东珠的历史,但我们只要翻开关东开发史,一听那些“珍珠河”“珠子门”等地名,就会充分了解东北盛产珍珠的历史了。
川堂前设采珠左右翼办事八旗事务各5间,中设仪门1座,仪门外,分设东西捕鱼两翼办事房各3间。
鳇鱼也是打牲乌拉的主要贡品,鳇鱼是珍品亦是圣物。鳇鱼色黄白,大者重三千斤,细长达数米或达十米,宛若一条金龙。
相传,从康熙起,清朝每一帝登基,都要脚踏鳇鱼,象征金龙坐金銮殿。相传溥仪登基时,专门从扶余运去了鳇鱼。鳇鱼又有祭祀天坛及奉先各殿之用[28]。鳇鱼为软骨鱼,食用感觉无骨,且无刺,无鳞,鲜而不腥,熟食脆香适口。“利五脏肥美人”,肉丰美容,健脑强身。墨绿色的鱼子,晶莹闪烁,绿豆粒大小,其营养价值,一粒可顶一个鸡蛋。鳇鱼大者须以车载之,在乌拉街看到一头即将入贡的鳇鱼影像,鳇鱼横陈农家院落,约相当于12人并列站立长度。
川堂后设印务处5间,左设银库、更房,右设松子、细鳞、干鱼等库。
采松子是满族及其先人的传统生活习俗,“窝集林中各种松,中生果者亦稀逢。大云遥望铺一色,宝塔近瞻涌几重。鳞切蚌含形磊落,三棱五粒味甘浓。偓佺曾遗尧弗受,小矣子房学步踪”[29]。松子是结在黑松和黄松上的果实。松子仁醇香甜美,是制造糕点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清朝将松子作御膳用品,是每年必进的贡品,作为祭奠皇家奉先九祖佛堂的供奉。其他如鹿、麋、貂、虎、豹、熊罴、獐、狍、野猪、水獭、田鸡、飞龙以及榆黄蘑、木耳、寒葱、蜂蜜等,皆为打牲乌拉贡物珍品。
3.打渔楼、果子楼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周围土筑群墙,有值班兵丁轮流守卫。总管衙门设总管1人,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首任总管迈图起始,至宣统三年(1911)末任总管乌音保止,历254年,计34届任期,共31人。笔者建议恢复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为乌拉贡物博物馆,再现物产丰饶的乌拉街水出东珠、江生鳇鱼、山蕴山参、长空翱鹰、貂驰原野、树结百珍、草现千祥及800余种贡物的培养、采集、加工、进贡形式,找回贡物消亡与再生文化。
抢救打牲乌拉应恢复自清乾隆而至宣统,共存在191年的乌拉街协领衙门,曾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二门一间、大门一间、左右听差房二间”,有管理八旗户口,地方治安,抽丁派送,刑事诉讼,出兵远征事宜的乌拉街协领衙门,作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比附建筑,在活化物化打牲乌拉中,应给予恢复。
抢救打牲乌拉不可忘却两座名楼,一是打渔楼,距乌拉街10里之遥,靠近松花江北岸。
据满族文史专家傅宝仁介绍,打渔楼始建于清康熙初年,为青砖小瓦滚脊翘檐的两层楼,唯前侧有窗与门,檐侧下置石鼓,上有雕花雀替。楼上层建有前伸的护栏,下层左侧安装有上下楼的木梯。当年,楼上主祀四海龙王,楼下是封江后、开江前存放围捕鲟鳇鱼大鱼网的地方。楼下两侧各建有东西厢房6间,打牲衙门派领催、珠轩达率几十名渔丁常年驻守。打渔楼,雕梁彩绘,在烟波树影里,临江起楼,景色绝佳。清康熙、乾隆两次东巡吉林都到打渔楼,视察渔丁捕捉硕大的鲟鳇鱼,并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贡鲟鳇筑一楼,临江晓起景偏幽。网堆舵尾渔翁睡,月隐林梢兔魄收。水扑朝烟笼四角,山含晨气阔中流。任他波浪连天涌,我在齐云最上头。”[30]
二是果子楼,隶属吉林将军衙门户司管理,总司吉林贡品的采摘、购办、储存和呈进,同时负责界内贡山、贡河及围场的管理。
总理为最高主管,下设笔帖式、书记,有80名甲兵充任楼差。每年一到应进之期,果子楼便呈文户司,呈请将军衙门咨命所属三姓,阿勒楚喀、宁古塔、伯都纳、珲春等处都统及边门章京派遣兵丁进行采捕,各处贡品送来后,依次拣选,合格者小心收储,不合格者令其重新采捕,不足者则督饬其尽快采足。查证史料可知,是时,东北不少地方都建有果子楼。吉林将军衙门辖下的伯都纳,在康熙二十二年修建果子楼,宁古塔在雍正四年改貂皮库为果子楼,三姓在雍正十年建造衙署时同期建果子楼二楹。但这些果子楼都要听命于吉林果子楼。老吉林城濒临松花江的二道码头地方,曾有一处果子楼,楼三间,办公房五间,砖墙三十三丈,院内东北角空地有冰窖一座。房子为前后三不漏结构,窗子为洋式窗户,楼院内甚是阔绰排场。吉林果子楼建于何年,现无文字记载。学者推测,当建于康熙前期宁古塔将军衙署移驻吉林时,仅知当时有住房三间,堆房五间,大门一间。乾隆时又添修晾晒楼。
传说,很多年后发挥作用的是那座冰窖,有买卖人冬天刨冰藏于窖内,夏天敲碎了到街头去卖,本小利大,获利极丰。至于楼毁于何年,就无人知道了。其实,果子概念很含糊,东北二人转《小拜年》以“果子拿两匣”送礼,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贡送之物都可称为果子。
(二)盛京御围场与贡物文化
清代,东北地广人稀,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这里是虎豹的巢穴,豺狼的渊薮,獐狍麋鹿、狐兔貂熊,各种野兽出没其间,是打猎的好地方。“国朝天命四年,灭叶赫后设大围场”[31]。“天命四年九月壬申,克叶赫东城,降西城,设盛京围场协领管守。天命四年,努尔哈赤于叶赫故地草创东北围场。1619年农历九月,老罕王努尔哈赤在盛京(沈阳)召集四大贝勒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大臣额尔都、费项东、何和礼等人议事,言:‘初势已定,武备不可稍怠,拟开大围场,以狩猎操演八旗卒徒武艺。’”[32]为了保住基业领地,决定封禁西丰、东丰、东辽、辉南、海龙等五县区域,建立大围场。
1.御围场的形成与规制
东“盛京”、西“木兰”,清初,两座皇家围场遐迩闻名,西“木兰”,即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是清代皇家猎苑;东“盛京”,即盛京围场,康熙、乾隆两朝,将现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安县)、西丰5县,辟为盛京围场。因“盛京围场”开禁设治时间先后不同及以流水分界,各县所属的围数多少不一。如海龙、辉南20围,东丰22围,西安9围,西丰35围半(惯称36围),此外还有界线不清的18围。共划105围。
图2-6 盛京围场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围场封禁甚严,置有围场协领1员,办事骁骑校2名,办事骁骑2名,梅仑骁骑校8名,委官8员,专达兵200名。分设卡仑12处,各置官1员,兵20名,看守围场。据“盛京典制”载可分三系:一是每年小雪前,围长、翼长带领梅仑委官、专达兵80名,领纛打围;二是每两年围长带领委官、专达兵32名和坐长兵240名,于芒种前赴围捕捉鹿羔;三是常年每处卡仑派官1员,士兵20名,系由外城派官24员,兵480名共同看守围场。守围年分3班,每班4个月,每班官员可领“盐菜银”6两,士兵领4两,官兵一年共领盐菜银3096两。
各围划分,为方便合围,多以山、河为界,同时虑及不同动物活动区和不同植物分布,因此,所划围场大小不等,多数围场也据此命定制。
图2-7 盛京围场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盛京围场有5种用途:御围,供皇帝巡幸狩猎用;王多罗束围,供盛京内务府年年采捕进贡猎物;鲜围,以猎取熊胆、鹿茸、麝香、貂皮、野味为主;历年应捕围,为历年轮捕和八旗官兵演练之用,秋打小围,猎取飞禽,冬打大围,猎走兽;窎远围,地处偏远,不宜狩猎,用以繁殖禽兽。
阿木巴克(满语苇子沟)围场虽在伊通境内,但属盛京围场的一部分。它包括东丰县的那丹伯镇和伊通的西苇镇,以及大孤山的南部。东起伊通河、小伊通河,西至归勒赫哈达(满语,汉译为杏子山)围场(东辽县甲山、足民、金州、建安一带),东南至阿兰朱卜启(满语,汉译为沙滩岗子)围场(东丰县沙和镇、沙洲岗子一带),北至西苇乡营房后沟、高家大院及东风县小胡米(满语,汉译为色木)沟一线。南北约35公里,东西约20公里。
为了标示围场范围,保证“长养牲畜以备狩猎”,实行严格封禁,在围场边缘挖壕,筑边墙、封堆、烽台,设卡仑(满语,汉译为哨卡)。边墙自西向东,穿山越岭蜿蜒百里,为阿木巴克围场边界。围场四周所设烽台,为捕牲丁看守围场点燃烽火,以作通信之用。当时曾有“七里一墩、八里一台”之说。阿木巴克围场卡仑设在那丹伯(满语,汉译为七个湾子)。道光十四年(1834)起实行巡卡“木筹制”。每卡仑驻兵5员,循环递送“木筹”,往返巡逻。道光十四年增乌拉兵200名,合力巡围。至今尚存封壕、封堆遗迹和“老营房”的残砖碎瓦。“老营房”是看守围场的兵丁食宿处,每隔25里左右修一处营房。
阿木巴克围场属于王多罗束围。这个围场雨量充足,树木繁茂,有梅花鹿出没的碱场,有野猪喜欢聚居的沟谷,有飞禽栖息的芦苇塘,林中还有熊、狍子、紫貂、狐狸和东北虎等。鹿胎、鹿茸、紫貂皮,列为进贡的上品。每季贡品都用桦树皮捆扎好,交“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验收,经内务府向皇帝进献。
图2-8 盛京围场萨满舞蹈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吉林围场在康熙七年(1668)东北封禁后,在吉林境内又圈定一部分荒地,命名为吉林围场,包括伯都纳(蒙古语,汉译为鹌鹑)围场、蜚克图(满语,汉译为间隙)围场和吉林西围场。
吉林西围场是吉林围场的主体部分,因位于吉林府(吉林市)之西而得名。也称“南荒围场”,以磐石为中心,方圆500多里,跨磐石、桦甸、双阳、伊通等县,东起饮马河,西至伊通河,南至桦甸县苏密,北至柳条边,伊通境内包括今新兴、伊丹、二道、新家、营城子、地局子、板石庙等地。《吉林外纪》载其卡仑有十一处,即“恩格木阿林、萨伦、依勒门、苏瓦延、伊通、库尔纳窝集、呢雅哈气、依巴丹、玛法塔嘎尔罕、汪邑、古拉库”。据此考其境域,南与盛京围场搭界,北达伊通县伊勒门站的驿路,东由伊勒门河至西威远堡门,均在伊通、磐石两县境内。
伯都纳围场是吉林围场的一部分,其地位于沿松花江曲折处西行至东拉林河附近,南达通浩色(今吉林省扶余新站)、陶赖昭站以北的松花江一带,大致相当于今扶余、榆树两市。
阿勒楚喀(女真语,汉译为金子)所属蜚克图围场位于蜚克图以东老营口山、大青背山、甬子沟、香炉砬子,其地域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宾县、延寿、尚志、方正、阿城等市县。
黑龙江围场,主要由索约尔济围场和东荒围场组成。索约尔济围场,周围约3000华里,西界喀尔喀车臣汗部落,南界科尔沁乌珠穆部落,东、北均与黑龙江为界。《清稗类钞》:沁达罕,兔类也,形倍大,肉鲜洁。春夏时,毛色与兔略同,至秋末冬初,则白如雪,产于兴安之索约尔济。东荒围场,位于黑龙江省呼兰平原东北方的青山和黑山两山地间,与阿勒楚喀北界毗连。这里北达通肯河(满语通肯毕拉,汉译为鼓),包括绥楞(棱)额山及周围数千里的地方。主要涉及通肯河流域通肯段的青冈、明水、拜泉和海伦……“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亲征噶尔丹的军事行动中,经过此山,设宴索伦和蒙古札萨克,并以该山为围场”[33]。
围场划定后,规定了严格的封禁政策,设“荒营”置总理1员,下设行走章京、领催外郎、向导兵员等。围场是禁区,柳条边内的围场更是禁中之禁。为标明围场边界,在围场周围每隔500米左右设一个土台为封堆,封堆之间挖一条土壕为封壕。围场东、西、南三面设卡仑11处,北部有柳条边门台守护。卡仑是满语,哨所。东北卡仑有两种,一是边界卡仑,防守国界;一是内地卡仑,“各驻隘要,以杜飞飏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34]。内地卡仑又分两种,一是常设卡仑,哨兵定期轮换,满语“恩特赫谟特布赫”卡仑;一是于采集、狩猎季节临时派驻,一般是春设冬撤,即“雅克什谟特布赫”卡仑,满语,堵设卡仑。伊通境内设有伊巴丹卡仑和伊通卡仑(设在营城子)。每卡仑派兵5名,长年驻守。行走官员等按月率兵入山巡视,稽查偷树、打猎和私垦者,违者按律制裁。
吉林围场按清廷规定,由吉林将军组织地方八旗行围打猎,岁岁操练,四季常出猎打围。朝出暮归或三两日而归的,称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每年十月将军率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及前锋、管围、领围、虎枪营、官庄等官员,率兵千名,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所猎的虎、豹、熊、獐、狐、鹿、兔、野鸡等猎物,经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验收,选出“贡鲜”进献朝廷,其余由将军处置。
由于围场在清代具有的特殊地位,清王朝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修筑柳条边,将围场作为禁中之禁,对围场的管理和保护十分重视。对出柳条边外采参、采蜜的人丁,要由所在地的官厅发给出边执照,上面写明持照人的年龄、相貌及面色,以便核对,还严格规定了出入边门的名称,对进山、出山的路途也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以使他们避开围场所在的地方。对违禁偷猎的人,制定了惩罚的规定:“盛京威远堡南至凤凰城边外,山谷附近围场处所,拿获偷伐木植、偷打鹿只人犯……杖一百,流三千里。”对于看守围场失职的官兵,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为严禁百姓入围,清廷制定了《盛京围场窃例》,对私自入围打牲、砍树者,按数量多寡要处以杖刑、枷号、徒刑、充军、发遣乌鲁木齐为奴等刑罚。无论初犯或再犯均面刺“盗围场”三字。道光七年(1827),盛京将军富俊上奏:盛京围场卡官晋海、领催委官锡永保私放民人入围场砍伐树木。为此,道光皇帝下谕将晋海、锡永保革职,在“围场枷号一月示众”。翼长兼左领伊郎阿也连带被罚转为民人并“交部严加议处”。
2.围场的开围与废围
位于松花江畔的朱雀山,山高林密,水美草丰,不仅獐狍鹿羊等草食类动物众多,而且藏有虎、豹、熊、狼等猛兽,乃努尔哈赤平定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乌拉部时,经常行围狩猎的指定围场,是吉林围场中的核心地段。努尔哈赤在“三打乌拉,两驻吉林”期间,曾在朱雀山的悬羊崖上射猎到一只长白山稀世珍兽——悬羊。
后此地被八旗内部秘密定为“努尔哈赤围场”,外人不得擅入。努尔哈赤围场东与老爷岭相连,东北远接张广才岭,南系长白山支脉,春夏森林蓊郁,冬季林海雪原,是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派驻“猎丁”的巡猎并交纳猎物的封禁之地。康熙、乾隆东巡吉林时,皆来此围猎。
据清代大学士高士奇编撰的《扈从东巡日录》和南怀仁写的《鞑靼旅行记》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二次东巡,巡视盛京、吉林乌拉一带。三月十八日第一次到盛京围场扎兰芬围阿林(满语,寿山)山狩猎,三月廿一日,吉林将军巴海率八旗精锐二百骑,至中途阿尔滩诺门地方(即伊通县大孤山)迎驾,一路行围狩猎,于三月廿五日到达吉林乌拉地方(今吉林市)。
旅途中,康熙率五千随从走山路(即围猎古道),边狩猎边赶路,经过开原东部的阿木巴克围场时,康熙与皇族、大臣围猎骑射。突然,一只斑斓猛虎窜出,康熙弯弓搭箭,将虎射杀。康熙东巡,驻跸于此,因在此过生日,赐名此山为寿山[35]。附近多座山,都附会康熙于围场射虎并依山过寿赐名寿山:一是辽源市龙山区的寿山镇寿山村旁边的大寿山;二是龙山区福镇街的小寿山;三是扎拉阿芬围的大寒葱岭,位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沙河镇,此山最高峰海拔620米;四是吉林省伊通营城子镇寿山水库旁边的寿山;五是吉林省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村的寿山;六是吉林省舒兰市榆树沟乡万寿村附近的万寿山。“是年三月庚申,上巡幸乌拉地方行围,辛酉次鄂尔多哈达,壬戌次哈达必喇,癸亥次刺湖塔鄂佛罗,甲子次庚额,乙丑次库鲁,戊辰次阿尔坦诺门,己巳次色程恳必喇,皆行围。”[36]由此可知,如果各围互不连接,不可能每天都行围狩猎。
乾隆十九年(1754),驻盛京围场内,曾赋《即事诗》赐盛京和两将军,诗曰:“吉林围接盛京围,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猎处,山情水态记依稀。依缰执役两将军,率下从公各效勤。都是沛丰诸子弟,争先奋勇起风云。”
皇帝的东巡和御驾行围,实际上是大规模的演武活动。“我朝行围不在于猎兽,而在于讲武,使其习熟弓马蓄练队伍”。康熙曾明确指出:盛京围场将围取鲜和骑射演武相结合,非徒为扑进口味[37]。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先后共10次到东北巡幸,并多次到盛京围场行猎。乾隆十九年,朝廷进一步强化围场“封禁”政策,严禁旗民进入围场私捕禽兽和砍伐树木,制定了“岁举秋狝大典”,“秋狝”即秋季行猎。围场有狩猎图,每位皇帝到此狩猎,均在“狩猎图”的左下角依次盖上玉玺印记。
皇帝行围过程分为待围、撒围、合围、罢围几个阶段。待围时,八旗官兵在各章京的率领下,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的次序集结,在统围大臣的指挥下,以黄旗为核心,以白旗、红旗和作为通信标志的蓝旗分张两翼。撒围时,左右两翼的马队分别在左翼官和右翼官的统辖下,以蓝旗为末尾向外撒开并逐渐合拢,直到人和马并齐,严实如铁桶般形成第一道合围圈,再设置第二道合围圈。全体前进,逐渐缩小包围圈,把野兽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合围就绪后,全体官兵要摘下帽子把马鞭举起高呼“马而阁”(满语,帽子的意思)作为信号。这时皇帝骑马手执弓箭进入合围圈中,亲自引弓发箭射猎后,再下令御前大臣、侍卫等开始放箭射猎。皇帝射中的猎物,由专门挑选出来善于骑射的侍卫去追获。
行围时,遇到老虎等猛兽是不能随便射杀的,必须奏报皇帝,同时传报诸贝勒。皇帝或策马前去,或委人去猎杀。康熙在第二次东巡中,行围时挑选出的随侍的弓箭手就有3000多名,其亲手射杀的猛虎有39只之多。皇帝行围完毕后,还要举行“燕赉”,对随从行围的王公、将军等赐宴招待、论功行赏[38]。
盛京围场除供皇帝巡幸时举行临时的行围外,每年都要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行围,主要是通过围猎活动演练八旗军队,同时捕捉部分贡物。行围作为演练军队的一种方式,像打仗一样制定有严格的法令和纪律,规定“围场随猎官兵等人,有行走不齐,前后杂乱以至呼应不灵者,该管官罚俸一月”。行围时,无论是遇到树丛还是苇塘,都要像上战场一样勇往直前,不许退避,否则就要受到处罚。行围是真刀真枪的演练,伤亡在所难免。当时规定,对行围中被射死的人,一律“照阵亡例”给予抚恤。对参加行围的八旗官兵“行围采捕贡献,即于比较技勇,分别记注功过”[39]。
为了确保皇帝打猎成功,行围前,要抽调1250名虞卒,又称为“围墙”,皇帝打猎前,通过虞卒把围猎区先行包围,把野兽轰赶起来,使皇帝一进入围场就有猎物可猎。在围内,只有皇帝可以发箭射猎,其他人绝不可私动弓枪。御前大臣、侍卫者都只能射猎那些逃到围外的野兽,如果遇到猛兽如虎、豹、熊、猪之类,则由虎枪营官兵手持长械与之搏,以免皇帝受到伤害,皇帝只需远远地射箭即可。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猎鹿与常人不同,要先设哨鹿。
所谓哨鹿,大抵类似今日商场中的“托儿”,一般在白露以后,正值鹿的发情期,由一些士卒持鹿头伏于草丛中,举起假公鹿头,嘴里吹哨,发出“呦呦”之声,把母鹿引出来,这时,官兵们包抄过去,一点儿一点儿缩小包围圈。把鹿逼到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方后,由皇帝弯弓搭箭射杀。据说鹿血壮力,有时皇帝猎过,当即取其血以饮。
西丰虽无御围场,但有皇帝来此狩猎之记载。康熙皇帝甲子年(1684),驻跸庚格(今西丰更刻乡)。乾隆皇帝也曾两次进西丰所在围狩猎,一次为庚寅年(1770),一次为癸巳年(1773)[40]。西丰以前的名字叫“逃鹿”,当年康熙皇帝(一说乾隆)在此地狩猎,突见一群梅花鹿在草甸上食草,随即弯弓搭箭,一鹿中箭,群鹿随之逃去。康熙拍马急追,盛京将军和众卫兵紧随其后,追出二三里路,来至一座苍山脚下(今西丰城北山麓)逃鹿踪影皆无,康熙若有所思地感叹道:“此乃逃鹿也。”逃鹿之名由此而来。
图2-9 乾隆皇帝来西丰围场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据传乾隆皇帝来西丰围场,给西丰神树命名。一年初秋,风和日丽,乾隆帝一行自威远堡边门入围,御马腾蹄,未及中午,皇帝御驾已达神树(现立新屯),乾隆帝略感困乏,正午时分,烈日当空,一片荒野,御驾何处可停?正焦急之时,见山下有树一株,树高三丈、枝叶葳蕤,好似一张青罗伞。盛京将军喜出望外,命停树下,乾隆就此睡去。日走荫移,太监怕日晒皇帝,随影移位,万分小心。乾隆一觉醒来,感到无比轻松。此时,日虽偏西,但皇帝仍处树荫之下,问:“朕睡良久,日影何以未动?”抬头一看,见身旁之树,冠大荫广,遮天蔽日,便颇有领悟地赞道:“此乃神树也。”“神树”由此而得名,今虽更名“立新”,但称此处为“神树”者乃大有人在。
图2-10 乾隆打虎的地方
图片来源:施立学书房收藏图片。
西丰围场在清朝封禁期间,树林茂盛,动物繁多。封禁对自然生态平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户部侍郎奏请,为筹饷养民之计,方予无禁。此围场封禁历时277年。
清代围场除做八旗军队演武之地外,也是为皇室提供“贡鲜”的场所。所谓“贡鲜”,就是猎取的鹿、狍等鲜活猎物或将其加工后的各种制品。盛京围场每年所进“贡鲜”的数量十分可观,仅鹿、狍及其制品就达20余种,1000多只。此外,还有通睛鱼、细鳞鱼等鱼类,香水梨、山里红等果品,以及蚕茧、箭杆、枪杆等物。还有芒种前捕拿的60只鹿羔,要从围场运送到盛京城内喂养。鲜鹿肉、野鸡等贡物为保证其鲜活,还规定要“装载官车派官驰驿送京”,就如同唐朝时供给杨贵妃鲜荔枝一样,作为十万火急之事,日夜兼程。
3.御围场的皇家鹿苑
盛京围场处于清朝皇家狩猎中心区域。1619年,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哈达、建州女真以后,驭王者之威巡猎到西丰、东丰一带,见这里山岭崇峻、鹿兽群集、波光涟漪,深为梅花鹿之神骏所倾倒,感叹此地宝物华,盖世无伦,即将该地区划为围场。1895年,清光绪帝将盛京围场易名,钦敕“皇家鹿苑”,盛京围场首开贡鹿和人工圈养梅花鹿之先河,当时的赵家鹿场、马记鹿茸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除供皇室狩猎之外,围场每年均要向朝廷进贡猎物,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盛京围场,“每2年一次捕鹿羔60只,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以鹿计,有干鲜鹿肉、鹿舌、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几种之多”[41]。同时,供物还有“汤鹿肉、毛鹿、合子鹿、仔鹿及腌鹿肉、鹿皮等”[42]。捕猎、进贡等事宜全由盛京将军派员主办。
相传光绪三年(1877)秋天,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贞带领皇亲国戚,宫中女官、女娥,浩浩荡荡来到冰砬山一带的大肚川围场游猎。返京时,各种车辆已满装珍禽异兽和各种山宝。
婉贞带着山珍野味来到养心殿拜见慈禧太后,绘声绘色地讲大肚川一带风景之秀丽、梅花鹿之众多。慈禧听后,高兴地说:“让大肚川猎户给我捕鹿、供鹿。”随后,慈禧太后即召见恭亲王奕,命其速去大肚川勘查入围流民狩猎梅花鹿的情况。奕接慈禧口谕,不敢怠慢,火速从京城出发赶到盛京将军府,会见依克唐阿将军,传达慈禧太后旨意。他又率八旗校尉来到梅赫边台,对大肚川一带各小围场勘察流民垦田、猎户窖鹿,以及大肚川一带的山川地貌、气候特点、梅花鹿资源。奕回朝即向慈禧复命,建议在大肚川一带设“鹿趟”,将48家猎户组织起来,由官府协助捕鹿为朝廷进贡,封48家猎户为“鹿趟”。岁时,由盛京将军派遣守护皇陵的官兵协同猎户一起捕鹿,将其所获的活鹿和鹿品贡往朝廷。
奕拟完懿旨,由慈禧命人盖了玉玺,重返大肚川一带,册封48家猎户为“鹿趟”。所谓“鹿趟”,按当地人讲,就是骑马绕山脉跑一趟划归一户。猎户在划定的鹿趟范围内狩猎。
当年,猎人捕捉梅花鹿,采用合围“窖鹿”,即在梅花鹿经常出没处,挖出长8尺、宽8尺、深6尺的陷阱。阱之中间和上部摆有二层井字形木架,二层木架间距4尺,下层木架结实,井口小,上层木架轻细,井口大。以枯树枝覆盖、再掩上浮土及草皮,不留痕迹。窖的两侧摆有较大树枝以成路障,迫鹿以进陷阱。鹿窖挖成半月后,已无新土气味,且长出新草,即可窖鹿。鹿行旧道,窖鹿时,猎人带猎狗拉网似地围山赶鹿或高声呼喊,或鸣枪敲锣。被赶得惊慌失措的鹿,顺着设有陷阱的旧路逃遁。一旦掉进陷阱即被架于木架之上,四腿悬空,动弹不得。猎人可用绳索将鹿腰部捆好,拖出陷阱、装入“木笼”运回,以备白露节前后向清朝“旗务司”交纳应差。当年,大肚川一带捕鹿多在秋季,此时梅花鹿体壮膘肥,形态丰满。
经过年复一年的捕打,野生梅花鹿越来越少。到了1895年,“鹿趟”的猎户们感到仅依靠“窖鹿”来捕捉野生梅花鹿,难以完成如数向皇家进贡的要求。捕来的怀孕母鹿在圈养过程中生下仔鹿,让猎户们受到启发,知道梅花鹿是可圈养繁殖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受过皇封的鹿达,四十八家鹿趟的总趟头史庆云,推举赵允吉代表四十八家鹿趟进京献鹿贡,并奏请集中养鹿包下进贡鹿品,当面奏请慈禧太后,以求恩准人工繁殖梅花鹿。
赵家鹿趟创始人赵允吉,热河省建平县人,22岁时(1876)留下两个大孩子赵振山、赵振鳌在家,夫妇挑着双目失明的童养媳和小女儿来到伏力哈色钦围(满语,汉译为杨树水源头,今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南古年水库旁边落脚了。为了寻求生路,夫妇二人拼命开荒,搭起茅屋,挖参、打猎、窖鹿并试行养鹿。窖鹿是打鹿的继续,养鹿是窖鹿的发展。赵允吉带着四十八家鹿趟凑齐的20只活鹿、20盘鹿尾,其他鹿产品十余种,一路先由各州府县派人接送,由盛京将军领着朝见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立即恩准,封赵允吉为七品官鹿达,赐黄马褂一件,官服一套,顶戴花翎一顶,官靴一双,黑、红棍各一根,虎头牌两块,另赐养贡鹿官山地40里,拨40名骑兵一年军饷。随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派官兵同“鹿趟”猎户,把今西丰冰砬山至小四平一带方圆40里辟为养鹿官山地,大兴土木建造“皇家鹿苑”养鹿。
一朝承雨露,生意满前川。光绪二十二年(1896),东北境内吉林、宁安、牡丹江等地和四十八家鹿趟所养之活鹿之大部分均送伏力哈色钦围,归赵家鹿趟统一集中圈养。窖的鹿越来越多,圈内的母鹿繁殖也年有增加,光绪二十四年(1898),赵允吉、赵振山父子在小四平街重建家宅和第二鹿圈。请来有名的木瓦工人,大兴土木,建了东、西两个大院,规制大致相同。四合房,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九间,南趟九间,中有大门洞。四面有砖瓦结构围墙,大门前有左右上马石、下马石,门旁有御赐黑红棍,门洞上挂着虎头牌。门前有半尺多厚、七尺多高、一丈多宽的影壁墙,上面有木刻的画。这在盛京围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宏大建筑。鹿圈也由柞树条子夹墙改为2米多高、石头底上黄土插墙、占地25000多平方米。这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人工饲养梅花鹿的开始。从此,猎户们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地追捕梅花鹿,猫在家里就可以坐享其成,满足宫廷对梅花鹿的需要。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有关专家认定,梅花鹿的人工饲养最早始于盛京围场(阿木达拉洪阔围,满语,汉译为有很多山头的地方,今吉林省东丰县之大肚川),至今这一带留存“赵家趟子”时期的工人住房、割茸设备以及饮用水井等,五朵莲花山、四方顶子等山上还留存着当年用于捕鹿的鹿窖上百个。梅花鹿自古就是皇帝和达官贵族的长寿补品。远在汉代,民间即有“梅花鹿身百宝”之说,“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43]。
事实上,梅花鹿副产品可入药的达17种之多,鹿茸、鹿鞭、鹿胎、鹿血、鹿心、鹿肾、鹿筋、鹿肉、鹿骨等均可入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甚至被称为“中医钻石”。在各种梅花鹿补品中,清朝皇室对鹿茸、鹿肉、鹿血青睐有加。鹿茸在公历6~8月间采集,错过这一时节,鹿茸即角化成骨,失去价值。据说,割茸需要用木头搭一狭长通道,终端封死,鹿被赶进去后,终将进退不得,只得低头认割。割茸时将有少许茸血流出,弥足珍贵,饮之大补。中国古代诸多皇帝遇急,多以之暂续性命。梅花鹿浑身是宝,鹿皮是制革上品,鹿血大补、鹿肉珍馐,鹿鞭壮阳,鹿胎盘治女子不育有奇效,而鹿茸则有祛病强身、滋阴补阳、延缓衰老之功效,为日常进补之珍品。然而鹿茸割制十分费时,一头公鹿一年只割一茬,而鲜茸要经过数十次的热水烫、凉风吹,方可晾干备用。
乾隆皇帝常食用鲜鹿肉烹饪的菜肴,以饱口福;咸丰皇帝喝鹿血补身健体;慈禧太后每天清晨起床后,必喝几口用鹿茸片熬成的汤,以保精力充沛,延年益寿。清朝宫廷里还有一个风行近300年的养颜秘方——鹿胎膏,这个方子就是出自梅花鹿。当年从宫里传出一句话:皇帝喝鹿血,皇后吃鹿胎。
孝庄皇后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后,曾辅佐了顺治、康熙子孙两代帝王,号称“满蒙第一美女”。据说,孝庄皇后之所以能青春永驻而且少病长寿,其秘诀即是长期食用长白山野生梅花鹿鹿胎膏。清朝宫廷御医从妊娠梅花鹿腹中取出水胎,干燥后炮制成粉,与阿胶、龟甲、鹿茸等24味名贵药材配伍,经复杂工艺熬制成软膏,供其服用。这使孝庄在生育了三女一子之后,依然貌美如花。
根据清朝宫廷记录,慈禧太后平时非常注重个人的保养,常年离不开鹿胎膏。在生育同治帝之后,她的体形和容颜发生了很大变化,脸上出现了色斑,身材也有所走形。全仗鹿胎膏的调理功效,慈禧太后才又恢复了原态。
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一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
“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这是赵允吉家鼎盛时期,过年时请人写的对联。赵允吉三个儿子,长子振山(字揆一),次子振鳌(字占一)、三子振江(字品一),先后投身鹿趟子,开创养鹿事业。宣统三年(1911),清室认为赵振山养鹿有功,封为六品鹿达,赐黄马褂一件,顶戴花翎帽一顶,红背带一条,龙头拐杖一根。至此,赵家门庭更加显赫,赵振山名闻东北。
自康熙末年,关内流民不断来伊通开垦围边荒地,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从1861年始,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咸丰十年(1860)吉林将军景伦奏请开放吉林西围场边荒,第二年清政府奏准。同治三年(1864)废除伊巴丹等7处围场,准许开垦伊通河、伊丹河两岸围荒。从光绪七年(1881)开始,对伊通南部、东南部围荒实行放垦。至此,吉林西围场已不复存在。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初三,清廷认为海龙厅所属之西围场垦地业已升科,东围场已经放荒过半,非有守土之官不能抚字催科,于是在“东围场内大肚川地方建设一县”,名曰东平县,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在“西围场内淘鹿地方建设一县”,名曰西丰县,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另于老虎咀(嘴)地方建设一县,名曰西安县,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随着清朝国势衰微和人口繁衍骤增,清廷遂将吉林围场先后开禁,作为“禁中之禁”的盛京围场后也被放荒开垦,如著名的“拉林屯田”“双城堡屯田”“伯都纳屯田”等。东北皇家诸御围场,由开围到废围,绵延近三个世纪。从此成为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