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于心中华情 孜孜不倦华教梦
——《亲历·见证——侨生情,华教梦》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信仰、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和生活习俗的无形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和思想家园,始终维系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牵动着海外侨胞对祖国故土的赤子心。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弘扬,关乎中华文明在海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乎海外中华儿女的落地生根和生息繁衍,更关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实现复兴的伟大事业。鉴此,华文教育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侨胞回国支援国家建设,归侨侨眷教育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国内开展华文教育的条件逐渐成熟。1953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中央人民政府采纳了陈嘉庚先生的建议,并拨专款委托他负责筹建工作,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简称集美侨校)由此成立,此举大大推动了我国归国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华文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创办至今,集美侨校走过了65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为了适应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国务院侨办于1997年2月决定将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侨大学(集美)华文教育中心。1999年,中心升格为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2002年,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成为华侨大学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主阵地,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65年来,华文学院虽历经停课、停办等挫折,但一代又一代华文人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之使命,遵循陈嘉庚先生“诚毅”之精神,弦歌不辍,砥砺耕耘,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生源地覆盖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学影响遍及海内外,在传播中华文化、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华文学院的65年,因为代表中国华文教育起步、中断、复苏、勃兴的缩影,而值得反复求索;因为满载海外中华儿女学习、浸润、感悟、传承中华文化的记忆而值得仔细品味;因为见证集美由偏于一隅的渔村发展为享誉全球的华文教育高地而值得深入解读。缘此,我们秉承继往开来、求真求是之史观,遍寻史料、史实而作《亲历·见证——侨生情,华教梦》一书,以期重温华文教育之历史、告慰嘉庚先生之英灵、坚定弘扬文化之决心。
回首往昔,65年弦歌不辍不辱使命;放眼未来,中华文化大光其彩任重道远。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华文教育需要为中华文化引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凝聚全球中华儿女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气神”,需要为全球侨胞传播中国声音、助力祖国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大义、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动能”,更需要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利共赢提供新思路。
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面对华文教育的新任务,华文学院已做好准备,我们将乘中国创新发展之东风,借海内外中华儿女齐心弘扬中华文化之大势,孜孜不倦追求华文教育梦想,使更多海外中华儿女承继中华文化之风骨气魄,向各国人民传播中国文化之和谐精髓,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让海外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安居乐业。
最后,借《亲历·见证——侨生情,华教梦》付梓之机祝华文学院蒸蒸日上!祝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事业日新日盛!祝中华文化大放异彩、中华民族早日复兴!
是为序。
华侨大学校长 徐西鹏
2018年9月于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