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逍遥游》

老子智慧,庄子逍遥。庄子自然也智慧,但老子未必也逍遥。发现“逍遥”,乃是庄子为中国哲学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因而“逍遥”一词,成了庄子哲学的第一关键词。《逍遥游》作为《庄子》内七篇的第一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指明庄子哲学的宗旨。在庄子哲学的全部文字中,《逍遥游》一篇占据了头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由于《逍遥游》充满神奇想象,极富文学色彩,不及《齐物论》较有逻辑意味,较具理论品格,不少学者往往将《齐物论》视为庄子哲学的代表作。这些学者认为,《逍遥游》的主要意义是以文学的方式、隐喻的手法点明了庄子哲学的宗旨,拈出“逍遥”一词,但是它并没有建立一种关于“逍遥”的理论;“逍遥游”并非“逍遥论”。好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的敏感触及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这首诗并没有建立一种宇宙论,因而并不是哲学。比较而言,《齐物论》是庄子的哲学代表作,《逍遥游》则是庄子的文学代表作。然而,文学与哲学不可兼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成问题的思维预设;哲学一定要以“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这也是在解读《逍遥游》之前必须打破的思维定式。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哲学,是用六步韵诗体表达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出之以散文诗体。庄子的《逍遥游》,并不比巴门尼德的《论自然》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不像哲学。沈清松指出:“大体说来,相对于西洋哲学喜欢运用‘概念’(Concept),中国哲学文本喜用‘隐喻’(Metaphor);相对于西洋哲学喜用‘论证’(Argumentation),中国哲学喜用‘叙事’(Narrative)。”[1]此言甚是。应当说,在中国哲学家中,最爱用隐喻和叙事的大概就是庄子了,而在庄子的哲学文本中,《逍遥游》篇更加突出了重隐喻和叙事的特点。虽然如此,《逍遥游》既是文学,也是哲学。不错,无论以诗歌还是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哲学都是理论,且应当是理论。与抒情诗《春江花月夜》不同,《逍遥游》也是蕴含着一种理论的。

冯友兰认为:“庄之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2]但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何以是“庄之为庄者”呢?这可以有各种解释。例如,《逍遥游》的主题是自由,《齐物论》的主题是平等,而自由与平等是现代思想的两大主题。在我们看来,以现代哲学来比附,《齐物论》大体上是庄子哲学的知识论(和价值论),《逍遥游》则相当于庄子哲学的存在论(和生存论)。不过,庄子哲学的存在论与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大相径庭,而是比较接近于现象学的存在论。庄子也不像西方传统哲学家那样,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形式来建立一套形而上学,而是以直观的形式来展示、显现、描述他的存在论,“逍遥”或“逍遥游”即是庄子用以描述此一存在论的关键词。一篇《逍遥游》,主要有三个话题,即“小大之辩”“逍遥之人”“无用之用”,恰似三足鼎立,建构或开辟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