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与再评价:二战中的中国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关于海军的怯懦和狭隘

日本海军是日本军队的一部分,但其与陆军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近年来,关于日本海军在日本战败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相关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谓的“军事观念落后”。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形态,是一场关系综合国力的总体战,但日本没有人真正懂得何为总体战。历史学者半藤一利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战争的近代化、国家总体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当然也知道。虽然如此,却没有人好好研究所谓的总体战究竟是什么。”[18]正因为不明白何为真正的总体战,军事思想落后于时代便不难想象了。其典型,便是日本海军指导思想的落后和陈旧。虽然航空部队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日本海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海军将校在战争中思维的前提是‘舰队决战主义’‘大舰巨炮主义’‘速战速决主义’‘武人的浪漫主义’等。”因此之故,“带来巨大牺牲的作战就是‘合理的’以至于‘没有办法的’”。[19]其中,所谓的“武人的浪漫主义”,指的是日本海军的“迂腐”,不能从总体战的角度来看待和进行战争。在珍珠港偷袭中,日军轰炸的对象主要为美国的战舰,而几乎没有对燃料库和工厂进行破坏。“其重要性(指破坏基地设施——引者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联合舰队司令部——其制定作战计划时想当然地只把攻击舰船作为作战任务,以及军令部——其批准了作战计划,即海军全体最终都被‘武人的浪漫主义’所束缚。”[20]

另外,日本海军在准备对美战争的时候,一直“预测在日本近海进行决战,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在广袤的太平洋进行作战”。[21]也就是说,其本来的设想是进行防御性质的作战,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战,没有充分考虑即将到来的日美战争的性质。

第二,怯懦,缺乏责任担当,视野狭窄。

关于太平洋战争,日本学界的问题集中在一点上:明明知道日本在实力上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为何还要对美开战?其中,日本海军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在对美开战问题上,日本海军方面的态度一直令人费解。虽然很多人明明知道和美国开战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最终还是决定开战了。1980~1991年,原海军士官团体“水交会”以“海军反省会”的名义,按照大约一个月一次的频率聚会,对太平洋战争的失败进行了反省,并保存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反省会的录音磁带提供了许多新的历史事实,在日本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多数海军士官明明‘实际上反对战争’,觉得‘开战必然失败’,但身处团体之中便沉默不语。虽然知道是错的,但谁也不表示反对,直到战争结束。”[22]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日本学者的说法,大概有以下两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一,海军领导人因为怯懦而随波逐流。原海军中将保科善四郎曾经说,当时的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因为害怕陆军的兵变而赞同对美开战。他回忆道:“岛田大臣说,如果自己反对对美开战的话,陆军就会发动内乱。他还说,如果发生了内乱,情况会更加糟糕,因此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终至于不可收拾。”[23]因为害怕陆军,海军领导人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选择了追随所谓的潮流和大势。岛田繁太郎在谈到他之所以同意对美开战时还说,“我终归不能反对这股巨大的潮流”,“从这些天的气氛综合判断,要挽回(开战的)大势并非易事”。[24]其二,海军有自己的小算盘,这就是所谓的他们“只知道有海军,不知道有国家”。也就是说,日本海军在做决策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利益,而是本部门的利益。虽然相对于开战强硬派居多数的陆军,海军的慎重论很强大,但是,“在被质问‘拿了几十年的预算进行训练,在紧急关头却不能一战吗’的时候,‘海军存在的意义受到质疑’的面子问题就一举打消了‘无论如何胜算很小’的理性思考”。所以,尽管军队的使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但从决心开战到日本战败,海军不是一贯优先考虑自己光荣的历史和名誉以及自身的存在本身,而非其本来的使命吗?”[25]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海军领导人视野狭窄,而这也是当时统治集团共同的特征。学者纐纈厚以“高木史料”[26]为中心进行史料解读,探讨自开战决定到终战决定的经过。他指出:“在这里可以再次得到确认的是。参与战争指导的人物度量狭小。包括昭和天皇在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虽然掌握真实情况,但对事实的解释牵强附会,汲汲于保护自身利益。‘视野狭窄’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他们的表现。”[27]

第三,闭目塞听,自欺欺人。

日本通过军国主义的宣传,制造了日军“不败”的神话。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进行,由于日本面临着以前不曾有过的失败,对于不利的情报或者不好的消息,日本统治者均予以隐瞒,从而在客观上延长了战争的进程,造成了很多无谓的牺牲。日本学者认为,这是日本不能迅速结束战争的重要原因。

随着日本战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日本海军的领导人也越来越失去了客观和理性。他们“封杀、无视不合心意的情报”,“心理上严重依赖带有主观愿望的观测”。[28]对于令人“不愉快的情报”,领导人宁愿采取鸵鸟政策。一次,海军省负责人岛田繁太郎看了一份情报之后,说“这样令人不快的东西以后不要送过来”,把文件扔了出去。[29]也就是说,军事领导人不愿意看到日本处于劣势的报告,也不愿意正视残酷的现实。如此,就出现了许多滑稽的现象。譬如,天皇也不得不靠收听美国的广播来了解真实的战场情况:“因为陆海军不向天皇报告真实的情况,天皇只能通过收听美国的广播来了解。”[30]

上述日本学界关于战败原因研究现状包含了丰富的潜在信息,值得认真解读。日本军队是牵引日本军国主义的火车头。通过大量的史料挖掘,揭露其在侵略战争中的愚蠢和荒谬,对于了解那场战争的真实性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那场战争的始作俑者都是些无能、狂妄、荒谬的人,试想还有谁愿意追随他们奔赴战场?作为战争真相的一个侧面,类似的研究必然是对战前诸多虚假宣传的一种批判和嘲讽,也必然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做出一份贡献。另外,长期以来,在日本国内有一股声音认为,相对于陆军而言,海军比较理智,其代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正确路线。但这种观点被认为是站不住脚的,“海军中央(至少在太平洋战争前夜)被对英美强硬派控制之后,建立了一种和陆军的共同犯罪的关系。”[31]可以说,日本海军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一翼。日本海军在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具有正面意义的举动。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不过,类似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就是认为当时的战争工具(军队领导人是重要组成部分)不够得力,战略战术不够正确,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如果单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似乎不无道理。但是,这样的结论经不住进一步推敲。事实上,日本难道不是在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发动的对华战争吗?显然,根本问题在政治上,更在道义上。政治的因素、道义的因素,可以逐渐转化军事实力的对比。很多学者不愿意触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野蛮,实际上,日本军队的贪婪和野蛮,才是导致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反抗,并导致形成了世界性的反法西斯联盟。20世纪50年代,远山茂树、藤原彰、今井清一三人合著的《昭和史》一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中,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失败,该书指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重视奇袭作战,为了胜利不择手段,轻视国际法的想法盛行。”[32]至少可以说,这样的结论意识到了道义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现在,持有类似观念的学者已经被边缘化了。这里反映出日本社会的一个倾向:对战争的胜败很在意,对战争的结果很在意,但对于战败原因的探讨还是不愿意触及问题的核心。

同时,对于军队领导人的低劣品质、狭隘思想进行的揭露,如果不与整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结合起来分析,就往往看不透问题的本来面貌。正是因为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日本军队自身的劣根性才不断膨胀;而如果一个国家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其能够抑制个体的劣根性而激发个体的优秀品质。如果整场战争就是因为国家的自私自利而发动的,那么这个国家中像陆军、海军这样的组织及个人,怎么可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呢?随着侵略战争的进行,军队领导人的怯懦、自私、贪婪也必然变本加厉,丑态百出。随着人性中“恶”的一面的爆发,日本在侵略过程中就表现为得寸进尺,充满了冒险和赌徒心理。而这表现在外交、战略上就是知进而不知退,最终落得个惨败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