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折叠时光:梁思永与三叠层
地层学是考古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原理是: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和遗物,会在地下形成不同的地层或遗迹单位,由于堆积过程中的自然顺序,这些地层或遗迹单位之间便具有了相对的年代关系,即被叠压或被打(挖)破的地层堆积或者遗迹单位一定早于叠压或打(挖)破其他单位或地层者。考古学家在田野操作中,最重视的便是这种地层关系,唯恐搞错了地层。因为地层错了,年代关系就乱了,进一步的研究也无从谈起。
梁思永
成熟的考古地层学不是按照“水平层位”划分地层,而是依自然堆积的顺序划分地层。梁思永留学美国时专门学习考古学,对现代田野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方法有所了解。
1931年春,梁思永先生加入殷墟发掘团队,参加殷墟第四次发掘。在殷墟后冈遗址的发掘中,他观察到三层相叠的地层现象:最上一层多出白陶(即灰陶),属小屯文化;中层多出黑陶,属龙山文化;下层则出彩陶,即仰韶文化。
在此之前,中国考古学家已经知道以白(灰)陶为代表的小屯文化、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和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但年代孰先孰后尚不清楚。后冈三叠层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又早于小屯文化(即商文化)的年代序列,从而获得解决中国史前文化与中国历史相关性的一把钥匙。这是梁思永对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贡献。事后他将这一成果浓缩成《小屯、龙山与仰韶》一文。
后冈三叠层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田野考古学在方法上达到了新的水平,是中国田野考古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民国十八年秋(1929),殷墟第三次发掘,横十三丙北支坑,李济手持年代早于殷墟的仰韶文化彩陶片
梁思永发现的后冈三叠层
后冈三叠层中各层出土遗物
民国二十年(1931)春,殷墟第四次发掘情形,右一吴金鼎,右二董作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