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汶上第一书记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皱眉头”到“竖大拇指”

第一书记

陈尚动 2017~2018年度,任汶上县委群众工作部(汶上县信访局)驻中都街道前小秦村第一书记。

“你听说了吗,咱村来了个第一书记?”

“是那个黑灿哩(黑黢黢)瘦高个不?”

“是,不知来了能干啥!”

“有空找他拉拉去!”

我和成员张龙双入驻前小秦村的第二天,就听到了街头巷尾的议论。“老陈,你的标签不错,黑瘦高!”“行啦,你也不错,黑胖高。”哈哈哈……就这样我们开始入户走访,与村里群众逐个见面亮相了……

记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洪正在全县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专题培训班上讲道,第一书记担负着农村党建的第一使命、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其核心就是抓党建促脱贫。县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德志到村调研时与我们说,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你们驻村这两年,时刻把党建和村级班子帮建放在头等位置,再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就算抓住了驻村帮扶的“牛鼻子”。我和张龙双背着组织的使命和群众的期待暗下决心:我们一定真真正正地干点实事,对得起这个“第一书记”的称号。

前小秦村位于中都街道东部,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80户1580人,其中党员44人。现有农业用地2240亩,其中小麦、玉米1015亩,蔬菜大棚种植面积1220亩,林地面积5亩。支部书记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基本情况后,白天,我们和党员群众拉家常;晚上就躺在床上讨论思考。通过入户走访和村“两委”干部沟通,我们发现了村里存在两大难:一是村里集体收入少,服务群众难;二是蔬菜棚区用电灌溉难,群众增收致富难。针对这两难,我们多次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关键点这一思路,逐步将工作铺开,将解决用电灌溉难列入第一书记头号任务重点突破,逐步解决两难问题。

老百姓最讲实际,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办上一件让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前小秦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我们入户走访蔬菜种植示范园区,蔬菜长势良好,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可大家对棚区电网有些“皱眉头”。原来棚区电网变压器功率不足,电线乱搭乱接、年久老化,刮风下雨天经常“冒火花”停电,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求,且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成了村“两委”和群众的一桩大心事。我们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召集起来开会研究,该问题以前也多次研究,因为缺乏资金又不想给群众增加负担,所以就一直搁置到现在。

“陈书记,你来了,你是县里派来的,你一定有法把我们这个问题解决喽。”在村里干了40多年会计的李大昌开口就将我一军。

“就是,陈书记,你一定得给我们办喽。”村计生专干徐爱美和部分群众代表也附和起来。

“陈书记,你只要能把电网改造好了,我就服你,我大棚里的蔬菜你随便吃。”种植大户李文站起来了。

解决这个问题难度有多大我心里没底,万一办不成,我个人威信尽失是小,造成群众对组织失信就麻烦了,有违组织派咱来帮扶的初衷。看着下边那些期盼的眼神,我心里对自己说,豁出去了,组织派咱来就是给群众干事的,不给群众干事在这待着干啥,我不信干不了。“把电网改造列为第一书记项目,今年想办法完成。”说完这句话,我真感觉自己有点激动了。定下后,我们赶回县里,向局党组和街道党工委做了专题汇报,局党组和街道党工委非常支持,我就更兴奋有劲了。县信访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中都街道、下派工作队等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帮助协调,又赶上农田项目建设的春风,终于争取到了整个园区的电网改造工程项目落地,并于当年7月底完成了施工验收。该项目共铺设地下灌溉电缆8000余米,新上变压器1台,新安装射频器110台,辐射棚区1600余亩,涉及220户、360个冬暖式大棚和大中拱棚,投资近25万元,由上级项目专项资金解决,没有增加群众负担。

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群众灌溉方便、用电安全的夙愿,提高了亩产蔬菜产量,棚区发展有了基础保障,发展村集体经济和群众脱贫增收也有了稳固的阵地。我们以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为主体,承担土地流转任务,优先流转村集体土地(尤其是“三资”清理工作中清理出的土地、荒滩、坑塘等)、贫困户土地等,减轻村集体、散户和贫困户负担,2017年新增流转土地220余亩。充分发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作用,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对接,制定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沼气增温增光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规范和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配置药物残留检测设备,确保了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一季大棚亩均生产黄瓜5万斤,亩均纯收益6万元以上。园区在用工方向上优先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等富余劳动力。2017年,园区共安排精准扶贫户2户3人、回村劳动力11人。做好第一书记项目与增加村集体收入结合的文章。园区电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由村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在不增加群众用电费用的前提下,每月向村集体缴纳3000元的管理维护费,每年稳定为村集体增加3.6万元的收入,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解决了“两大难”,实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和精准扶贫的无缝衔接,群众对我们驻村干部和村委会竖起了大拇指。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信访积案化解的事。该案下到村街,上到县、市、省、京都是榜上有名,信访人反映的问题纪检部门也有正式处理报告,镇街、信访部门也多次进行了书面答复,其仍然不服,经常到镇街,各级信访、纪检等部门缠闹,更有一年多时间,其有在网上信访、省长邮箱等每周两封信的记录,每逢重要敏感节点时期更是活跃。入村后,我们走访完村里在家党员,第一户就到了他家,他情绪很激动,直说自己还得到北京上访,得告谁谁,得反映什么问题。通过了解,我发现原来问题并不复杂,“不蒸馒头争口气”,就是争口气的面子问题。其后,我们几乎每周都到他家去或通个电话,喝口水,拉拉家常。时间长了,我们熟了,他终于敞开了心扉,气顺了,情绪也稳定了。在不断的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他本人患病多年,身体内装了四个支架,不能从事繁重的工作,儿子正在上大学,一家的生活仅靠其对象为别人打工卖水果维持,家庭相当困难。对于这些情况,我们与村里商量,向工作队、街道和局党组做了汇报,经过多方关心协调,我们筹集了部分资金对其进行了救助和帮扶。用实心换来了真心,信访人答应绝不再就此事上访了,这一件历时6年多的信访积案得到了妥善化解。原来村里的“立愣头”(倔头)不见了,倒多了一位热心人。

在这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感慨颇多,有艰辛也有愉悦,有徘徊也有坚定,有汗水更有收获。感受最多的总结起来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一个“实”字,做农村工作要扎实,与群众交往要心实,干事业要踏实。只要担起“第一书记”这份责任,真心实意地想帮助群众干点实事,就一定能干成事,也一定能赢得群众的尊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