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天 冰山上的“来客”

祁连山,中国北方众多高耸入云的山脉之一,之所以没有被忘却,不仅因为它孕育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适合人类的生存,更因为它具有连接北部蒙古高原与南部青藏高原、东部众多平原与西部沙漠戈壁绿洲的通道功能。“兵家必争之地”是对这条山脉及其相邻区域的最好描述。今天,当祁连山区生态重建成为甘肃省各级政府及民众的重大任务之时,坐落于甘肃省的兰州大学积极响应,继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顺利完成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祁连山段综合考察”团队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在祁连山研究院整装待发。

图1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教授出席科考授旗仪式并讲话

图2 科考队队长,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勾晓华教授

图3 科考队副队长,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李育教授

图4 车队与队旗

2018年5月4日8:00左右,在这个青年人过节的早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教授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祁连山段综合考察”的旗帜授予祁连山研究院院长勾晓华教授之后,由兰州大学6个学院8个一级学科的教师组成的综合科考队与中央电视台、甘肃广电总台一起,正式踏上了祁连山科考之旅。

接近中午,科考队来到了“东接永登县民乐、通远乡,南邻河桥镇,北连青海省互助县,西接青海省乐都区和甘肃省天祝县”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连城镇。镇子虽然不大,却有十二连城之称。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连城就成为鲁土司衙门所在地,历经明、清、民国至今,留下鲁土司衙门旧址,内含妙因寺、显教寺、雷坛等古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07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这个城镇的神奇绝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众多人文景观,还因为它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有各类植物109科444属1397种,有哺乳动物5目12科24种,有鸟类9目21科64种,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2种。这里也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科研教学研究基地。当科考队来到这里,看到滔滔不绝的大通河水环绕巍巍祁连山的情景时,才真正意识到:祁连山科学考察开始了。

图5 大通河边的祁连山东段山脉

图6 已搬迁的连城铝厂宿舍

图7 青海省互助县峡塘镇边的桥头村

趁着午餐准备时间,我们来到大通河边,仰望被清澈河水映衬的祁连山东段山峰,再回头看看已经搬迁的连城铝厂宿舍,初步感受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治理祁连山的力度之大。与路边散步的连城铝厂退休职工交谈后得知,共有1万多人生活在连城,其中连城铝厂有1000多名职工。由于祁连山上的矿石已经被禁止开采,因此铝厂所用原料由外地供应。虽然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后仍然可以继续生产。除铝厂职工以外,还有从事各类服务业的居民。这里水源丰富,物价、房价较低,空气质量并未因铝厂生产而下降,交通也因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而四通八达,是个宜居之地。

图8 峡塘镇悠闲的土族居民

快速用完午餐后,在勾晓华院长“列队完毕,向祁连进发”的号令下,车队按顺序第一次穿越祁连山东段山区。一路上“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呈现给科考队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科考车队沿着流入黄河的湟水支流大通河经过甘肃省永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后,进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为37万人(2011年),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汉族人口最多。土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如五彩袖(土族妇女的袖子用红、黄、黑、绿、白等不同颜色拼成,恰似彩虹)、土族婚礼、轮子秋(类似秋千)、安昭舞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南门峡镇后,我们看到只有一条街道的峡塘镇的居民在午休时间非常悠闲地打牌,便与他们攀谈起来。经过了解得知,全镇总面积为265.29平方公里,有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汉族人口最多,藏族、土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0.8%。峡塘镇的主要景点有却藏寺和南门峡水库。

图9 青海互助县境内的大通河南门峡水库区域景色

图10 进入祁连雪山

经过南门峡镇不久,科考车队便进入大通河南门峡水库区域,这里的山逐渐增高,山的背阳坡面分布着青海云杉,河谷地带则分布着落叶林。河水清澈,但因深而不能见底。

图11 宁缠河冰川自然景观

渐渐地,绿水环绕青山的景色被上升的雪山所代替,空气也由清凉变得寒冷起来。因为海拔不断升高,感觉季节又从春末变回严冬。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在1号车的带领下,停在了宁缠河冰川的前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耿豪鹏副教授是科考第一天的主持。他在总结中国科学院姚檀栋院士关于地貌过程野外观测站数据和兰州大学潘保田教授关于气象观测网络数据的基础上讲述道,祁连山共有现代冰川1973 平方公里,冰储量达954亿立方米,宁缠河冰川共有6条,其中宁缠河1号冰川花杆观测结果表明冰川变化明显。另据冰川编目与冰川遥感结果对比,发现1972年至今包括宁缠河冰川在内的冷龙岭地区冰川面积退缩约30%。冰川厚度平均减薄18米,雪线升高约200米,目前雪线至4700米左右,宁缠河1号冰川的积累区已经消失,预示着该冰川面临较为强烈的退缩。

图12 宁缠河冰川科考图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宁缠河冰川作为石羊河最大支流西营河的源头之一,在1万年的时间内从沟底上升到现在的位置。如今的山坡已经变成藏族牧民的夏季牧场,也有一两户回族居民与藏族居民一样以放牧为生,河谷地带则分散地居住着汉族居民,除此之外还有采矿人。祁连山生态重建工作加大力度后,矿区已经停止开采,采矿人便陆续迁出。这是本次科考队员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祁连山环境恶化的场景,也对不同民众在不同海拔区域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采取不同生计方式的观点有所印证。

图13 耿豪鹏副教授讲解冰川知识以及兰州大学宁缠河冰川学术成果

其他的学者、学子在耿豪鹏副教授录制节目时便立刻投入各自的取样研究当中。如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就地挖土取样,植物学科学者也在草地上分辨不同物种,人文学科的学者们自然就成为学习和拍摄的主力。

图14 学者、学子们在寒冷的冰川中取土样、观察地表植物分布

天色渐暗,科考队员不得不离开宁缠河冰川,沿冰川所在的西营河向西北方向穿越祁连山后前往武威。由于道路为沙石路,且多处受雪水和降雨影响而形成积水,因此车行缓慢且颠簸,但也给科考队员提供了观察河谷地带地形与植被的机会。不久夜色来袭,学者、学子们在无法观察河谷地带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启动了步话机学术讨论模式。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冰川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被提问的学者则应答讨论,文理交流,理工讨论,直到进入武威。兰州大学在宁缠河冰川区域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宁缠河冰川在枯水季节为石羊河补充了必要的冰雪融水,但冰雪融水本身就是冰川后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