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赵朴初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之追忆朴老

释传建[1]

前不久,我于中秋临近之时,前往湖南长沙探望圣辉大和尚。彼此交谈之际,得知为纪念赵朴老诞辰110周年,11月初将在湖南长沙和安徽太湖两地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为此圣辉大和尚特邀我写一篇关于纪念朴老的文章。虽一向文笔粗浅,难登雅室,但欣闻如此有意义之活动,我亦欣然答应。谈及朴老,相信教内外对其都并不陌生。作为新中国的佛教领袖,朴老93岁的一生,也跨越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一段重要历史。他虽是在家人,但时刻心系佛教兴衰,竭心尽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丰功伟绩。他高举起“人间佛教”的旗帜,使佛教首次得以把自身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解决了佛教与时俱进的问题,他赋予了佛教建设祖国、促进和平的崭新内容,使佛教成了利国利民的宗教,成了新时代和平使者的化身。在朴老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佛教事业从废墟中走向全面恢复,并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追忆本人与朴老的因缘还要从1981年时说起,那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朴老来厦门视察,向地方政府有关领导,提出复办闽南佛学院的期望,其间会见妙湛老和尚。那时我还未出家,是皈依妙老的在家弟子,有幸陪同妙老一同接待了朴老,此次会见也是本人与朴老的第一次结缘。1990年10月承天寺开光,朴老至泉州,下榻泉州金泉酒店,那时本人任承天寺知客,这是我与朴老第二次结缘。虽然时隔多年,还是依稀记得,就是那一次的座谈会,确定了承天寺不卖门票,不设管委会,由僧人全权管理等诸多问题。随后又促成了市政府专题会的召开,解决了铜佛寺的用地问题,也正是因为朴老的参与促成了泉州大部分寺院的主权落实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国佛教走过了辉煌而又艰难曲折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朴老对佛教始终怀着炽热的感情,以与佛教事业共命运的无私无畏的护法精神,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宗教政策和法律,协助党和政府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各项法规,为保障佛教和相关事业的正常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虚法师提出旨在贴近人生、改善人生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理论以来,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界逐渐产生广泛的影响。朴老在参与中国佛教协会领导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推进佛教适应现实社会,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努力奉献。“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朴老在新形势下适时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1983年底,朴老在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纪念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今后必须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同时提出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的传统。在1987年佛协第五届会议所做的报告中重申和阐释了这一思想,并且在新修订的佛协章程中明确规定:“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1993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所做的《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又阐释了“人间佛教”思想,并强调今后应着重抓好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问题。朴老在《佛教常识答问》《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著作中也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论述。朴老还十分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和佛教文化研究工作,不仅是恢复闽南佛学院办学,早在1956年中国佛学院的成立及其在“文革”后的恢复,栖霞山和灵岩山分院的设立乃至各地佛学院的成立,都得到他老人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他主持召开了1986年和1992年两次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培养佛教人才是“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提出调整教育规划,编写教材,制定相应措施,联合学界力量培养研究生等,从而为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开拓了新局面。

曾听闻1947年太虚法师突然给当时只有四十岁的赵朴老来了一个电话,请赵朴老去看他。见面时太虚大师给了他一本自己写的《人间佛教》的书,并说:“希望你当好护法。”十天之后,太虚法师对身边的人说:“我要到无锡、常州去了。”据说,当天他就圆寂了。一转眼,时光已过近七十年,回顾太虚大师让赵朴老“当好护法”的话,令人感到意味无穷。我想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句话都被史实印证了,这位护法几十年来尽心竭力对佛教正法的护持有目共睹,他的佛教护法身份是被海内外所公认的!谈及朴老的爱国行为,还记得他的夫人陈邦织讲过:“在朴老的心中,爱国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使他成为一个坚定而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印象中的朴老为人和蔼、谦恭,毕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然而,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则变成了一个怒目金刚,无所畏惧,勇猛前进。1937年,当日军的炸弹落在上海街头,朴老冒着生命危险,带领成千上万的难民觅地安生。他巧妙安排,大智大勇,把一大批经过培训的难民送往新四军,支持抗战。抗战胜利后,他痛恨国民党反动独裁的黑暗统治,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积极与邻国开展民间外交,把和平的种子撒遍世界。在印度的一次会议上,面对有人公开反华,他挺身而出,予以驳斥,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坚决反对境外势力试图将西藏分裂出去的罪恶图谋,拥护中央关于藏传佛教的工作。他积极组织开展对两岸的佛教联谊工作,同破坏祖国统一事业的言论和行动进行坚决的斗争。香港回归的日子,他每天抄录林则徐词以表庆贺,并在后来以高龄赴港参加佛事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在他生命垂危之时,还念及台湾的老友故旧,心系祖国统一。

1982年朴老撰写《佛教常识答问》一书,我有幸拜读,深受感动。此书揭开了新时期人间佛教弘扬倡导的序幕。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朴老明确提出,当今时代要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三个优良传统。“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佛教徒只有发“知恩报恩”“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心,种下无止善因,才能获得崇高的善果,如果一心只为个人名闻利养,不仅不会取得成就,甚至可能招致不好的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朴老有个书斋,他自名“无尽意斋”,“无尽意”的意思是报众生的恩未有穷尽。朴老是想用这三个字时时提醒自己,勉励自己,作为努力的目标。我还曾听闻抗战期间,朴老在上海从事难民救济工作,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后来,他又协助关之办教养院和少年村,使数千流浪儿得到生存之所,并受到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搞救济工作中,经朴老手的钱财物可谓不计其数,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朴老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号召全国佛教徒积极投身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救苦救难,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每次国内外发生重大灾害,他都带领佛教徒积极响应,开展募捐活动。他个人的捐献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统计,八九十年代,他共为社会捐助人民币240多万元,而自家过的却是别人难以想象的简单生活。有人曾问朴老夫妇:“您年纪这么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因为捐款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啊!”朴老笑笑说:“不要紧,我给社会捐点钱,其中一部分是国外发给我的奖金和稿费,另外,我的工资花不了,也没有什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吧。”

无常的人生短暂而又漫长,朴老走过了九十三个春秋。当佛教被误解、被曲解、受欺侮的时候,人们总要想到这位老人。当佛教被世俗化、商业化的倾向污染时,人们还会想起这位老人。当佛教深刻的真谛、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无法顺利弘扬时,人们再次想起这位老人。朴老生前立下遗嘱,其遗体凡可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他在遗嘱中云: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朴老是一座丰碑,他德高望重,一身正气,学通今古,知识渊博。他多年以来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卓越功勋。他又是一面旗帜,他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参与政协领导,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提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思想,将佛教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之中。如今朴老虽已了脱尘缘十余年,然其崇高的精神、懿德的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也将继续鞭策激励和感召我们四众弟子,将佛教正法事业传承和守护下去。阿弥陀佛。


[1]释传建,厦门普光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