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研究(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舆论理论研究

从隔断到链接

——网络舆论中社会关系的解构与赋权

卢毅刚

摘要 由“低度”社会关系网格所带来的“更大的网络,更小的世界”的判断已经形成数据证明。现代社会关系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球化虚拟空间,可以说是在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维度中动态流动、衍生交替发展,在两个场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网络信息成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新窗口,网络舆论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社会舆论影响力的增长息息相关。当前形势下,网络舆论必须适应新的社会生态而建构起新的网络舆论生态结构模型,重塑网络舆论输出路径。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社会关系 解构 赋权

From the Partition to the Link

—Deconstruction and Empower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in Internet Media

Lu Yigang

Abstract The “larger network” brought by the “low” social relations grid,Smaller world has formed a data to determine the judgment.The tentacles of the modern social relations have been extended to the globalized virtual space,and have been dynamically flowing in the two spatial dimensions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developed and interwoven with each other in two fields.Internet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new window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world,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lso occupies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modern social life,the growth of social media influence is closely related.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must adapt to the new ecology and construct a new model of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to reshape the output path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ocial Relations;Deconstruction;Empowerment

一 伴随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关系解构-建构过程赋予网络舆论新的生态基因

“网络舆论是网民们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网络话题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言论和信念的总和。简单地说,网络舆论就是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思想观点在网上的集中反映,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1]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网络媒介发挥其特殊功能将个人反应机制进行汇集、有机融合并最终形成聚合效应的过程”,[2]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网络舆论议题(刺激性信息)的出现—多种意见在网络平台传播发酵—网络意见逐步整合,舆论开始形成—网络舆论中心发生转移—网络舆论最终淡化或结束。

(一)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基因

社会关系是舆论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连接,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根据网络舆论的定义,在互联网上公开进行意见表达的网民就是网络舆论的主体。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人们的社会交往跨过山峰,越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人们的社交网络演变为一张网罗整个世界的人际大网。在这张大网中,成员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年龄、职业、信仰以及利益诉求等都不尽相同,这就为不同意见产生提供土壤。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呈“散点式”分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之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不再明晰。同时,网络空间平等、开放、自由的特性赋予网民更多的“话语权”,人们可以摆脱社会身份的束缚,在虚拟空间建构的保护伞下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事件的真实看法。从这个层面上说,新型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真实民意的表达。

沟通总是需要一定的介质,人与人面对面交谈,需要空气传递声音,在网络社区中交流,也需要一定的媒介。从E-mail、论坛、博客到QQ、微博、微信,媒介形式在一步一步地发生着蜕变,各类媒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生发展,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话语空间。电子媒介所具有的便捷性、即时性、分享性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介,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能在网友间所进行的点赞、评论、回复等互动过程中,了解周围的“意见气候”,对自我观点进行一定的加强或修正,形成良好的互联网体验。截至2016年2月,“@央视新闻”微博“粉丝”数已超4800万,在#微博看两会#话题中仅讨论量就达115.4万,阅读量更是突破23亿。互联网媒介汇聚了大量的用户,参与人数众多,讨论氛围热烈,为舆论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央视《新闻联播》在互联网生态的影响下,其结束语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获取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到2012年2月的“更多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下载地址可以搜索‘央视新闻+’”。央视新闻移动网实质是一款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增加了用户上传系统(UGC),进一步完善了多屏互动、互动分享、社交化的功能,这都展示了媒介形式继续深化发展的趋势及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强大力量。

个体因其社会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价值观的差异而对问题的见解看法有所不同,正如魏则西事件一样,大致有以下几种声音并存。向逝去的年轻生命表示同情和哀悼;对百度竞价排名和莆田系医院的强烈谴责;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探讨及人性的反思等。每个人都依据自身的“认知框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面对网络舆论事件,网民都会形成各自的意见观点,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声音的景象。

意见聚合实际上就是所有言论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碰撞、交锋、辩论、整合的一个过程。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随着事件的不断推进,讨论越发充分、深入,在共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指引下,大多数人达成了一个趋于一致的意见,舆论最终形成。《人民日报》于2016年5月5日发表《全力配合调查,绝不姑息迁就》一文,5月9日公开对百度公司和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调查结果,给了网民们一个交代和答复,魏则西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二)网络舆论生态中各基因存在的逻辑线索

从上节网络舆论生态构成基因的论述中可知,网络舆论生态中各基因存在一定的逻辑线索。社会关系是舆论形成的起点,出于维护关系的需要,产生了沟通,依赖媒介平台的信息传递,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意见并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相互碰撞,最终达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舆论形成。我们可以据此梳理出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关系—沟通—意见—聚合—意见一致(形成舆论),即以关系为起点直至意见一致而形成的动态流动的回环闭合系统。

(三)互联网生态下关系发生变革已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生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关系也在悄然变革。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工作会议、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社会关系体系,可以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中根据需要搜索查找到相应的联系人,轻松完成工作、学习、贸易、娱乐等各项社会活动。从外在表现形式看,近几年出现很多患有“手机依存症”的“低头一族”就是典型例证,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滑动着手机,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重要信息。上述种种,都是互联网生态下关系正在变革的有力证明,它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 网络舆论生态下社会关系重新赋权的“适应性法则”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事物发生并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3]网络社会实则也是一个情境,是由网民、互联网、现实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重新解构的网络舆论生态面临着新的适应“法则”,网络舆论必须去适应新的生态。

(一)适应新的关系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是关系,互联网生态下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将引发网络舆论生态的整体变迁,因此,网络舆论必须首先适应这种新型的关系。互联网的出现使人际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人际沟通,打破了原有的人际传播建构模式。互联网接入率越高,网络节点越多,用户之间的距离越小,网络空间中社会密度也就越高,用户间互动随之增多,人际间意见交互更为频繁。意见总量增加,意见间流通速度加快,对舆论传播和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适应新的沟通渠道

近年来,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微博、微信、客户端、知识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型平台快速崛起,为人们的信息接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使人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公民意识被激发,人们也更多地借助新媒介进行意见话语表达和情绪宣泄。新媒介繁荣的本质其实是信息接收、意见传播及情绪表达的渠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的背后隐藏着如何使公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如何使公众的意见更加集中、如何使公众的情感更为一致化等诸多问题,这就必然导致整合因素的出现。

(三)适应新的意见传播模式

互联网的勃兴及其匿名特性,彰显了人们的个性特征,网络空间中意见态度较为分散,带有一定的个人化色彩,这与过去由自上而下的意见传播方式而形成的意见高度一致化的稳定型状态大不相同。互联网生态下生成了一种离散型的意见传播模式,表现为分散的公众、分散的意志及多元的意见,这就需要媒介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四)适应新的意见聚合所带来的舆论效应

网络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平台,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可累积性,能以历史数据的形式将事件及其他人分散的观点进行整体呈现,立场不够坚定的人可以有一个从观望到发声的过程,公众不用揣测他人的意见倾向,能根据他人意见进行参照,如果意见中情绪化和非理性成分较多,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支持,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如果在事件进程中媒体报道、专家及“网络大V”发言引导得当,有利于促进舆论事件的解决。

三 网络舆论中以关系为核心的原力结构模型

互联网生态下,“六度分隔理论”面临着失效风险,网络空间社会正在建构我们新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置身于互联网这张人际大网中,或多或少会被它所影响。笔者依据互联网生态下关系发生变革的现状,建立起一个以关系为起点的新的网络舆论生态结构模型(图1)。

图1 网络舆论生态新的原力结构

(一)关系影响网络舆论生态

每一名网络用户既是其中的一个连接节点,也是议题事件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互联网生态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更为庞杂,其社会成员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人们的关注点千差万别,同时“把关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作用缺失,使网络舆论议题数量攀升,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正因为我们身处一个由众多异质性成员构成的大家庭中,我们才有接触种类丰富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可能。

同时,互联网网民结构相较于现实社会人口结构而言,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016年网络舆情生态报告显示,“90后”“00后”成为舆论场主要发声群体,年青一代张扬的个性、特立独行的思维致使舆论话题带有更多娱乐性色彩,他们总能在舆论事件中挖掘出花边新闻,并通过调侃、恶搞的方式(如表情包、恶搞视频等)使之二次传播,进而演变为全民娱乐。网民关注的都是与自身、民族、国家息息相关的事件,具有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娱乐性等特点。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应当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为亲民,把握网民心理,体察民情民意,控制网络水军、网络炒作、网络营销等现象,展现网民的真实诉求,避免引发网民的不满甚至愤怒情绪而导致事态恶化升级,为政府管理及决策提供有益指导。

(二)渠道影响网络舆论生态

互联网是众多热点事件首度曝光的平台,也是孕育事件传播发酵的土壤,从过去的“三微一端”到互联网新生态下的“多屏互动”“跨屏传播”,知乎、网络直播、网络电台等新兴平台正在快速崛起,网民发表意见的方式更为多样化,渠道更为畅通;直播、电台等形式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更低,使受众参与度更高,传播的范围也就更广泛。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表现形式和演讲风格反差极为明显。希拉里用清晰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来阐述其政治主张,特朗普的演讲更为关注受众的情感体验,每次讲话都要通过社交媒体与受众沟通互动,以期最大限度地争取选票。传统媒体单向度地使用理性逻辑进行判断推理,认为希拉里风格的将更符合社会的期待,据此预测希拉里将获胜;Facebook却根据其用户互动内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认为特朗普的支持率明显高于希拉里。事实证明,最后当选的确实是特朗普,因此,新媒体成为一种预测舆情、影响舆论的重要媒介手段。

(三)意见离散模式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影响

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观点分散在这个开放的“意见的自由市场”中相互交锋碰撞。2017年4月1日,四川泸县1名学生在宿舍楼外身亡,官方次日称,死亡学生符合高坠伤特征,排除他杀。随即网友便提出了诸多质疑,如孩子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究竟有没有霸凌现象、当地到底在紧张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纷繁复杂的观点在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各方观点涉及不同的方面,但很难形成统一明确的指向,这就要求整合因素的出现并在其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有效节点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影响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中心节点——网络舆论领袖对于意见整合发挥着巨大作用。网络中的舆论领袖多由资深媒体人、草根明星、“微博大V”、名人明星、网红等充当。魏则西事件始于2016年2月26日,他本人在“知乎”上发表了因患滑膜肉瘤而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求医治疗的经历,4月12日,其父魏海全在“知乎”上发表儿子已离世的消息,在求医到离世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该事件都只在知乎社区中传播。5月1日早晨涓总在微信公众号“有槽”上发布题为《莆田系又惹祸?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的文章,引来了公众的大量阅读及转发,该事件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之一的张宏良发表《私有化改革让罪恶失去了约束和底线》一文强烈控诉了百度和莆田系医院罪恶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媒体人魏武挥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写道:“魏则西出事后,百度出来撇清关系,我估计到它预见到后来的舆论风暴,但显然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声进一步将百度公司和莆田系医院推向风口浪尖,他们的言论能让意见不断补充深化。他们既是意见发布的“领头羊”,又是意见扩散的“放大镜”,逐渐将事件推向舆论顶峰。因此,在互联网生态中,网络舆论领袖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是极为重要的。

(五)意见聚合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影响

在互联网空间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之下,“沉默的螺旋”演变为“沸腾的大多数”,各种观点不断辩论,传统媒体也能在互联网舆论引爆之际,进一步跟进报道,适时地做出舆论引导,完成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既倾听了民意,又保留了理性,使最终导出的网络舆论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此外,网上热点事件在意见聚合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回应处置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负面事件来说,如果处理得当,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相对较小。在舆论事件发生后,涉事主体如果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应,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利于降低负面影响及推动问题的合理解决。还有一些则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以删稿、不回应等做法试图掩盖事件真相,但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流出各种说法的小道消息,进一步增加网民的不信任感,导致网民产生不满情绪,形成新一轮的舆论拷问,再度陷入舆论危机。因此,在网络社会的大熔炉中,信息流通传播速度极快,“没有不透风的墙”,人们总能从海量的信息中寻到蛛丝马迹。“表哥杨达才”事件中,网友通过查找杨达才在网络上的各种照片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他拥有十多块价值高昂的名表,这些也成为他腐败的证据。面对热点事件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主动做出正面而充分的回应。

四 新的结构模型塑造网络舆论新的输出路径与社会价值

互联网空间下“六度分隔理论”面临失效的风险,遍及世界的人际关系大网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在逐步塑造着新的网络舆论生态。在传统社会关系体系下,传统媒体掌握“舆论议题设置”主导权,民意无从体现;而在现行的社会关系体系下,舆论议题大多是经网民在自媒体或网络媒体上发表、被公众广泛关注后而成为公共热点事件,传统媒体只是起到适当跟进和引导的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意更容易被充分表达。依据本文所建构的新的网络舆论生态结构模型,将其放在舆论事件发展的时间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图2所示的舆论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图2 新的结构模型下舆论事件发展进程

事件往往从微博、“知乎”等自媒体、网络社区开始发端,人们在这些新兴网络媒介平台上浏览时,注意力被其中的某些图文音视信息所吸引,自发地参与到事件讨论当中去;人们的浏览、关注、讨论行为一经发生,大人际关系网的效用便开始显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即建立起来。新的结构模型的实质是将关系置于起点和中心位置,更加强调“关系赋权”,完成了由“先形成舆论再建立关系”向“先建立关系再输出舆论”的路径转变,舆论当中的意见和观点可以更吻合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的实际共同点,在网络舆论议题的设置上,网友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传统媒体话语权垄断的状况不复存在,我们既能从不断涌现的议题事件中看到曾经被公众忽视的社会问题,又能增强真实民意的表达,也能够更为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建构起健康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记者曾被称为“无冕之王”,掌握着“第四权力”。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的发展与社会舆论影响力的增长联系越发紧密,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影响力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打破了传统媒体一枝独秀、话语垄断的局面,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意的表现形式,也是使民意向上流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重视网络舆论呼声,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媒介技术平台的构建,不断拓宽意见表达的渠道,在互联网场域内真正实现“意见的自由市场”,培养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敢于说”“愿意说”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精神;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积极主动正面回应舆论事件,“不捂不掩”,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传统媒体适时跟进报道,使“两个舆论场”在交互碰撞中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网络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1]卢毅刚:《舆论学教程(第2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76页。

[2]张威:《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王帅事件”为例》,《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期,第34~35页。

[3]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