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研究资料、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各种史料汇编和文献典籍。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掌握历史知识的媒介,它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提供了证据。文献典籍则提供了思想家们对时政的思考,为我们准确把握历史趋向提供了依据。对这些资料的研读,可以使我们窥知民国时期政事变换的大致状况及其脉络。(2)各种评论性和纪念性文字(包括书信、传记、回忆录等)。这些文字尤其是传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如出身背景、思想、性格等个人因素对重大事件决策与行动的影响,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行动主体所处时代的客观情势。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挖掘,我们可以了解民初的政治精英们所遭遇的问题及其应对方式。(3)民国政治档案和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可以了解民初政权更迭和政治社会状况。(4)近代报纸杂志(如《民报》《万国公报》《申报》《时报》《政府公报》《民立报》《东方杂志》《庸言》《民国丛报》等)。这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此时期有关复辟事件的舆论形态。分析上述各类文本资料,目的不在于对政治活动过程作历史叙述,而是揭示主导洪宪帝制发起、构建和终结的客观逻辑以及这一客观逻辑对近代中国政治时局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由于受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复杂性的限制,不能穷尽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无法做到历史学要求的“完全”,使复辟政治具体运作过程的分析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关于复辟现象的研究论著和资料缺乏,加上复辟现象不是一个容易研究的对象,在准确把握和驾驭“复辟”内涵及其类分标准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致使本书对复辟现象的分类解释不够充分。
[1]〔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胡泳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第160页。
[2]张玉法先生认为中国政治发展史有七大政治形态:君主立宪政治(1895~1912)、政党政治(1912~1913和1916~1924)、复辟政治(1914~1917)、军阀政治(1916~1928)、训政政治(1929~1947)、宪政政治(1932~1988)、派系政治(1929~1988)。详见其著作《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北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3]夏双刃:《乱世掌国——评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第2页。
[4]马勇:《1894~1915:梦想与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60~167页。
[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182页。
[6]〔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354页。
[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246页。
[8]参见〔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加〕陈志让:《乱世奸雄袁世凯》,傅志明、鲜于浩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加〕陈志让:《洪宪帝制的一些问题》,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1912~1927)上册,1985。
[11]Ernest P.Young,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7.
[12]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3]赵剑英:《百年追求——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
[16]孙继辉:《从内阁制到总统制——从行政权的归属看袁世凯在民初对政治的整合》,《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7]袁伟时:《民初宪政格局崩毁再审视——以袁世凯和国民党为中心的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8]徐宗勉:《关于资产阶级从拥袁走向反袁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5期。
[19]张静如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和革命》,《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
[20]纪能文:《从共和总统到洪宪皇帝——袁世凯洪宪复辟的历史透视》,《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21]张华腾:《袁段矛盾与洪宪帝制的败亡》,《殷都学刊》2006年第2期。
[22]马勇:《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理论视野》2014年第9期。
[23]参见许毅主编《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4]参见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
[25]马勇:《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
[26]王毅:《洪宪复辟与民初社会心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7]邓亦武:《论袁世凯部属反对洪宪帝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8]张艳国:《尊孔与袁世凯复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9]张国平、吴佩林:《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0]张北根:《英国对待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31]王琦、刘国辉:《袁世凯“帝制自为”时期与德国关系述略》,《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32]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3]参见张涛《中国的政治发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34]Karl Von Vorys,Use and Misuse of Development Theory,James C.Charles-worth(ed.)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N.Y.:The Free Press,1967,pp.350-383.
[35]黄仁宇:《万里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中文版自序。
[36]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294页。
[3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287~288页。
[3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第328页。
[39]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第66~67页。
[40]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第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