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东关系:政治与安全视野下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苏伊士运河:英法控制中东交通命脉的象征

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公里,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水上通道。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人类乘船往返于大西洋与印度洋必须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5000~8000公里。

苏伊士运河主要由英国和法国控股的资本投资。1859年,英法控股公司投资和控股“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历时十年,终于在1869年打通了苏伊士运河。1875年,英国趁埃及财政拮据,又买进了埃及持有的全部运河公司股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又在这里驻扎军队,直接控制了运河。1922年,英国虽然承认埃及独立,但承认的条件,就是埃及要保证英国对运河的绝对控制。1936年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更规定英国对运河的占领期限是20年,保有运河区驻军1万人。

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更加繁忙,每年的收入高达1亿美元以上,而埃及仅分得300万美元,埃及对英国霸占苏伊士运河权益越来越不满。1951年10月,埃及法鲁克国王单方面宣布废除英埃之间不平等的《英埃同盟条约》,要求英军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军,但英国断然拒绝了埃及政府的要求。法鲁克王朝是英国殖民者扶植的傀儡政权,但二战后,埃及国内兴起反殖民主义浪潮,要求国家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安抚国内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法鲁克国王只好如此。

英国拒绝撤军后,埃及的一些激进团体就组织义勇队,向驻运河地区的英军不断发动袭击。他们破坏道路,炸毁桥梁,火烧英军仓库,英军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驻军最后增加到8万人。1952年1月,埃及爆发反英暴动,埃及警察也和英军发生冲突,双方在交战中,埃及警察有46人死亡。消息传到开罗,埃及上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英军的暴行,他们放火焚烧了英国的银行、商店、电影院等,英国有多人死亡,这一天也被人称作“黑色星期六”。1952年7月22日夜,开罗枪声四起,七月革命爆发,纳赛尔等青年军官建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第二天,“自由军官组织”就控制了整个埃及军队,7月26日,国王法鲁克被废黜,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被推翻的法鲁克国王只好出走意大利。法鲁克国王倒台后,新成立的埃及政府立即与英国交涉,要求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但不久双方谈判破裂。英国和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新政府的冲突不断发生。此后埃及人对英军的袭击几乎频繁到每天都有,1954年7月27日,伤亡惨重的英国终于妥协,答应于1956年6月25日以前把英军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对英国的谈判中取得了胜利。虽然英军撤出了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属于“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财产,而“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两大股东是英国和法国,埃及人收回运河的目的仍没有达到。1956年7月26日,在开罗举行的庆祝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活动上,纳赛尔突然对外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不甘失败的英法决心用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因此这次战争又被称为苏伊士战争。

英国和法国原先一起控制着苏伊士运河的财政大权。无论是在经济地位上,还是在军事地位上,苏伊士运河都堪称咽喉要道。而英国从马来西亚运送锡和橡胶至欧洲的过程中,正是通过这条运河,大幅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随着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的丧失,英国那些可能途经此处的船只,将会被埃及收取高额的运输费用,或者从好望角远绕,增加运输成本,对英国的经济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胜国,而战争需要庞大的经济开支,英国当时的财政收益,主要依靠的是其殖民地。而随着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失败,英国残存的殖民地已经逐渐开始不受英国管控,纷纷独立,使英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影响一落千丈。

在国际上,苏伊士运河危机对英国的影响尤其重大,因此,其对任何改变苏伊士运河命运的举动都极力抵制。由于美国和苏联的插手,英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不允许自身为所欲为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他们在国际上不可能有任何大的作为。从此以后,在北约联盟的形成过程中,英国只能扮演二把手的角色了。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利益从欧洲、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连接了起来,这也成为英国和法国控制中东的一条生命线。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订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二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等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同盟条约》,并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1955年11月,英国首相艾登就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纠纷发表演讲,认为英国“对中东发生的一切都负有特殊责任,因为我们和中东有长期的传统友谊”。[1]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主要目的是用运河盈利筹措阿斯旺大坝的费用,此前由于中国和埃及于1956年5月30日建交,美国撤回了对埃及的经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