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农业生产决策与环境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书试图解释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包括对实际务农劳动时间、农民的微观行为选择、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进而说明农业生产方式渐进式变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书理论上借鉴贝克尔家庭分工理论,基于“准自耕农”的土地制度和经典劳动供给模型,建立务农劳动人口变动对农户生产决策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将农户看作一个追求家庭产出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将务农人员的规模和结构纳入生产决策模型,并考虑成员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机制,拓宽对农户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的研究,以更全面地认识农户生产决策过程的内生机制。这有利于政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及制度安排,激发农户的生产潜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本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结果,重点介绍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其关于劳动力转移阶段的理论,介绍了“刘易斯拐点”的准确含义和判断依据。本章依据中国的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劳动力转移情况,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出现。

第三章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横向分化的影响。当前,“纯农民”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角色的横向分化逐渐加剧,劳动力转移改变了传统以家庭劳动投入为主的生产模式,集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的农民在分工收益的激励下已出现变化。农村家庭务农劳动力规模的减少和结构的恶化加速了农民角色的分化,在分工收益的激励下,农业工人、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大户、农业机械出租者等涌现。本章重点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角色分化的机制,并基于数据和分化案例验证理论推论,预测在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会进一步推动农民角色的分化,这反过来会冲击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民的微观经济行为,基于“斯科特-波普金论题”讨论当前中国农民的行为偏向于“理性”还是“道义”,其次在经典的劳动供给理论框架下研究随着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增加,农民对闲暇需求的变化,进而分析得出对务农劳动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基于劳动供给曲线,以农村家庭中的个体劳动者为决策主体分析惠农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对农民务农劳动投入的影响。中央政府已连续多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通过各种农业补贴及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显著增加,这影响到农民务农劳动的供给决策。本章基于农户生产决策的调整,考虑农村家庭务农劳动人口的变动,对相关农业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惠农政策要考虑从事农业生产的真正主体,同时也要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只有针对性强的农业政策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六章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分析了非农收入对农业要素投入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家庭非农收入的提高会改变余留人员的务农劳动保留工资,重新配置劳动时间和精力。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激励下,为保持农业产量的稳定或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会发生变化,比如加大人力替代型生产资料的使用比例,从而改变传统的“内卷化”农业生产方式。本章还在考虑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农产品的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务农劳动人口变动、非农收入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变化间的因果关系。在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改变的背景下,本章对务农劳动人口变动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进行理论推演,提出研究假说,然后利用似无相关估计方法,基于2000年至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

第七章首先阐述了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历程,对已有农产品价格上涨解释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解释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农村家庭人均务农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工资上涨所产生的收入效应降低了务农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弹性,从而使总务农劳动时间的减少,一系列惠农政策带来的非务农收入增加强化了务农劳动者的收入效应,使背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移,提高了务农劳动的保留工资,假定其他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外生条件不变,总务农劳动时间减少了农产品供给,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八章利用消费物价指数分析了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揭示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贡献。本章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投入结构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程度,利用月度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验证了分析结论。

第九章在农业碳排放量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以3个表征农业碳排放的均量指标为核心变量,加入城镇化水平、农业财政等因素,构建了样本间的综合距离指标,对27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时聚类和时段聚类,揭示了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第十章利用核密度函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农田利用碳排放和农业财政支出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把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和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提出提高农业财政支出碳减排效应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支农财政补贴、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