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农业生产决策与环境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为经济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在改革开放和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根本,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多维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转移的初期阶段,廉价农村劳动力为城市非农产业的资本积累和快速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21世纪初开始持续出现的“民工荒”和农民工工资上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我们反思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除了提高农民收入以外,是否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冲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越过“刘易斯拐点”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也是本书所有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在此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由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效应。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同时,也使女性、年龄偏大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劳动者逐渐成为主要务农劳动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基于“准自耕农”的土地制度假定和经典的劳动供给模型,务农收入上升会降低农业劳动者的务农劳动供给弹性,当务农收入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者减少务农劳动时间。另外,近年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会强化个体劳动者由务农收入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这进一步减少农村总务农劳动投入,即便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增长,如果农产品供给增长不能满足需求增长,也必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理论分析结果与近年来农产品普遍持续上涨的现实相吻合。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激励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改变传统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资本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但也会给农业生产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这一效应,增加农业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政府既需要通过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也需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在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提高农业增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