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量化交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中国量化投资的发展历史

国内量化交易起步较晚,真正兴起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大批华尔街资深人士回国发展,根据量化交易策略使用程度的不同,并且结合第一财经《宽客在中国》系列报道的资料,量化交易的本土化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ETF套利时代(2010年以前)、多因子Alpha和高频交易称雄时代(2010—2015年),以及多元化投资时代(2016年至今)。

1.4.1 ETF套利时代(2010年以前)

公募领域的第一只量化基金于2002年诞生。早期量化基金以指数增强型为主,且形单影只受冷落,从2006年开始的两年间无一发行。由于当时A股市场持续低迷,机构在量化研究上的投入也捉襟见肘。当时在量化研究方面做得还不错的某家机构团队一度濒临解散,成员四处求职,且也没什么机构愿意接纳。

直到2009年才开始出现加速迹象,其契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华尔街的量化投资人才相继回国,回国以后主要加入公募基金,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等采用量化方法进行投资的产品也相继推出。随后,多因子选股这个概念就逐渐开始流行,可是真正做量化对冲的开始时间却是2010年。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截至2009年共有13家基金公司推出了15只主动管理型量化基金,总规模约241.04亿元人民币,仅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业绩排名都相对靠后。

尽管是公募基金最先拉开中国量化投资的序幕,但是在2010年以前,ETF套利可以说是国内量化投资的主流品种。2008年各类套利产品瞬间开始增加,整年有10只产品成立,套利策略涵盖ETF跨市场套利、可转债套利、基金封转开,以及正股+认沽权证套利等。2009年,部分私募在ETF套利的基础上又开发了ETF延时、多头事件套利等。但随着进入的淘金者越来越多,套利空间日渐狭窄,ETF套利市场已趋于饱和。

在国内期货领域,最早的量化投资者主要是一批经常做内外盘对冲的现货商,如伦敦铜和国内铜之间的内外盘套利交易。当时只有商品期货,所以期货市场的关注度较低,总体上算是小众市场。此外由于许多品种定价权受制于国外,隔夜的跳空较为常见,所以量化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1.4.2 多因子Alpha和高频交易称雄时代(2010—2015年)

1.股票市场

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标志着股票Alpha策略和股指期货套利策略的兴起,但是整体来看,2010年并未看到以股票Alpha策略为主的对冲产品,也未有明确标识以股指期货套利的产品。2010年到2012年是一个观望期,因为很多人也不太清楚股指期货到底怎么用,大概从2012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这段时间开始,特别是在2014年有了一个爆发期,大家看明白了,可以利用它去选股,选出一篮子带有超额收益的股票,同时做空股指期货,进而可以实实在在地把超额收益转化成绝对收益。因此2010年到2015年9月股指期货受限之前的这段时间就是市场中性策略的大爆发的时期。

2012 年量化对冲产品数量继续急剧增加,全年共发行信托产品78只,资管产品17只,共计95只。量化对冲策略也更趋丰富化,加入了定向增发等策略。

2013年新增加的量化对冲基金多以股票Alpha基金为主,2013年创业板的牛市让这些Alpha基金大赚不少,但也隐藏了一些问题,比如同质化和权重依赖创业板。这些问题在2014年创业板不再坚挺的时候就逐步暴露了。此时,市场中性策略的价值就更多地体现出来了。

2014年,基金业协会推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的登记备案制,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全面阳光化,加速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其中自然也包括量化对冲型私募产品。粗略估算,2014年全年各种方式累计发行的量化对冲产品数量超过600只。

2.期货市场

自2010年股指期货诞生以来,期货量化迎来了大发展!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期货市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期货市场的整体成交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多个品种成交金额居于世界前列,这为量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期货行业也有了不少变化。首先,期货公司纷纷成立了金融工程部或者投资咨询部,证券研究所与期货研究所联系更为紧密,更注重金融产品的研究;客户对于程序化交易开始逐渐认同;市场上各种量化投资平台蜂拥而出。

一般来说,期货相对于股票债券更适合量化交易。期货市场主力品种投机性强、流动性好,很多期货品种都会同时出现双主力合约,便于进行跨期套利。不同于股票T+1制度,期货采用T+0制度,所以期货投资者更加青睐于短线交易。同时,相对于股票动辄要上千万资金的程序化接口,期货程序化交易接口资金门槛低得多,更有利于实现量化交易。而且期货成交量与持仓量的高倍数也使得期货投机氛围更浓厚,价格波动比股票大,所以高收益产品更受青睐。

3.高频交易

高频交易是一种对电脑接收金融指令的速度、交易的反应处理速度、发出指令的速度要求都极高的交易方式,许多交易商能在短短的一秒钟内发出数千个交易指令,并随后在几毫秒钟内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模型的参数立即取消或转换指令。目前,美国2%的高频交易商的交易量却占到了股票市场总成交量的60%~70%。与美国不同,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快速交易和程序化炒单,但并不存在类似国外饱受争议的“闪电交易”,由于国内交易所发布数据的频率通常为每秒钟2笔或4笔,交易者无论利用什么软件,行情发送频率都是一定的,无法实现毫秒级别的快速开平仓,因此多数交易者都会持仓数秒钟以上,与国外所谓的高频交易有着本质区别。

随着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国内高频交易迎来了春天。这群低调的人以毫秒为时间维度快速下单,每日交易量达数千手甚至更多,每月90%以上交易日收益为正。至此股指期货交易规模急速膨胀,仅2014年一年的时间,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易额就达到163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6月,股指期货日均成交量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的峰值,股指期货主力合约的成交量约为240万手。

1.4.3 多元化投资时代(2016年至今)

2015年9月,中金所对股指期货实施史上最严厉监管,提高10倍手续费,股指期货交易量骤降为180万手,对于手续费极度敏感的高频做市商没法做了。但对于日内趋势商,平均单笔净利润有1万元人民币左右,手续费从150元人民币提高至1500元人民币,伤害不大,因此依然可以继续交易,市场波动有增无减,接着交易所将日内平仓手续费提高至100倍,一时间交易量下降99%,股指期货市场基本上消停了。

股指没法做了,高频交易只好转战商品期货,2015年下半年是商品的大熊市,无数商品跌至低点,价格便宜,手续费自然就低了,高频做市商大有可为。2016年商品大牛市,焦炭翻了三四倍,趋势明显,商品日内、商品趋势高频交易又活跃了起来。可惜好景不长,交易所连续提高焦炭等品种手续费率,几乎每天翻一倍,抑制“黑色系”商品过度投机。高频交易进入举步维艰时代。

期货市场流动性趋于枯竭,在此情境下,市场上已经聚集起来的量化团队开始逐步转型:一方面,从低收益、低风险的套利对冲策略,逐步向多空策略、股票多头策略转变;另一方面,从股指期货向商品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CTA策略转变,看似被动,实则开辟了量化投资的新时代。

此时,CTA基金开始进入人们视野。CTA策略其实很早就有了,2010年到2015年间,股票对冲风头正旺,CTA只是零头,大公司看不上,2015年之后大家都重点发展CTA策略,据民生证券的《CTA策略巡礼:从趋势到套利》统计,我国自2013年发行第一只CTA基金以来,CTA基金规模迅猛发展,2016年CTA基金发行量达215只,截至2017年2月22日,我国已发行307只CTA基金。

商品属于非传统资产类投资,所以基于商品的策略也被叫作另类策略。所谓的另类策略,就是回报收益比与股市的不一样,所以有利于分散投资。从美国的研究实证上来看,从1990年到2013年,标普500指数与CTA指数的相关性为-0.10左右,这表明CTA策略是独立于股市的,商品类资产与股票类资产可以形成互补。所以,在A股方向还未明确的时候,配置CTA基金可作为分散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