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前言

作为至今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史料,成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的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书是对古代简册的一种泛称,相关资料表明,最迟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写在竹木片上的书了。《尚书》最早被称为《书》。在古代典籍中,常出现的“《书》曰”“《书》”多指的是《尚书》。《尚书》的名称,从目前的研究看来,最迟出现在西汉中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司马迁给《书》定名为《尚书》。他认为《尚书》中只记载了尧之后君王的事迹。之后,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升,《尚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也备受推崇,因此曾经被称为《书经》。

有学者认为《尚书》与司马迁笔下的《书》其实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经过了孔子的编辑删除,染上了儒家的色彩,而后者则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各类“《书》”。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在儒家弟子中得到广泛传阅。在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遭到破坏,当时有个叫作伏生的老博士,趁乱将《尚书》藏在了墙壁之中,才得以保存。汉朝初年,伏生只找回了二十八篇,遗失甚多。汉文帝时期,广求能治《尚书》的人才。伏生当时年事已高未能前往,文帝派晁错去学习,将伏生保留的二十八篇抄录下来。因为用汉代通行的文字书写,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后来到了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图书全部遗失,最终失传。

除了《今文尚书》之外,还有《古文尚书》,汉武帝末年被发现。因为是用秦汉之前的文字所书写,故称为《古文尚书》。该书由孔子第十一世孙博士孔安国所得,被他改写为汉代通行的隶书,所以也被称为“隶古定”本。

东晋元帝时期,梅赜向元帝献上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号称是当年孔安国从孔壁上抄下来的文章加以整理注解而成。该版本的《古文尚书》一度获得正统地位,得到国家的支持,成为科举功令的标准。到了宋朝,开始有学者质疑这本书的真实性,认为乃是伪造。

关于尚书的中心内容,在《尧典正义》中,孔颖达根据篇目,将《尚书》分为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等文体和内容。而伪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典、谟、誓、诰、训、命之文凡百篇。”将《尚书》分为典、谟、誓、诰、训、命六种较为简明的文体,虽然面面俱到,但并不十分准确。由于《尚书》的内容大多是历代君王的言论或活动的记录,但不乏一些典章制度、法律之类也假托君王之手夹杂在其中。因此,可以分为典、谟、誓、诰、训、命。

第一种文体:典。主要记载了被后世尊奉为君王的言行与事迹,如《尧典》之类,主要记录的是尧帝的言论。

第二种文体:谟。主要以记载君臣之间的谈话、谋议等大事为内容。如《皋陶谟》等。

第三种文体:诰。是君王对臣下的诰谕。多为商周最高统治者对臣民封王、大臣的劝告之词,这是《尚书》的主要内容,而且历史价值很高。

第四种文体:训。是臣下对君王的劝诫之词,意在总结历史教训,劝告当今的君王要以史为鉴,勿要重蹈覆辙。

第五种文体:誓。是君王在征伐交战之前率队誓师之词,如《甘誓》《汤誓》等,均为此类。

第六种文体:命。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的册命之词。

虽然以上这六种文体并非包含《尚书》的全部内容,但已包含绝大多数篇目。由于尚书原文相对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每一篇文章除了原文之外,还添加了题解、注释和译文等板块方便读者理解。

由于《尚书》历来难懂,并且注解问题也存在颇多争议,我们尽量做出精准的注释与翻译。由于译注者才疏学浅,难免会存在疏漏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同时,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合,以二维码的方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诵读音频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业播音员,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师构成的精英团队录制完成,朗读中融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声音感染力极强,欢迎下载品鉴。

最后,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尚书》这部传世佳作的良师益友。

解译者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