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侧写4:用犯罪心理学解读微行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察“颜”观“色”识人心, 嬉笑怒骂皆有因

最微妙的表情折射出最真实的内心

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曾说:“我们会见到很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是人们内心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反映会越来越清晰。面部表情,展示了我们的感情、欲望、期待等所有内心活动。”

通过面部表情这个“显示器”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例如,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母亲的表情来判断自己是否可以再多争取一些玩耍的时间。人们常常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各种面部表情所代表的含义,迅速地从对方表情的微妙变化中察觉他的情感变化。在面对善于伪装的竞争对手和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对微表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显得尤为必要。犯罪心理侧写师常常需要通过犯罪嫌疑人微妙的表情变化来捕捉事实的真相。

在一起绑架案中受害人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奇怪的是警方认真分析案情之后竟然找不到嫌疑犯。女孩在三四岁时被养父母收养自幼就知道自己的身世。警方最初怀疑女孩可能是受到养父母的虐待而悲痛欲绝的养父母坚决予以否认邻居及亲友提供的证言均表明这的确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警方又对失踪者可能接触到的所有人进行了调查可是有作案时间的人完全没有作案动机有作案动机的人又完全没有作案时间。无奈之下警方只能向犯罪心理侧写师求助。犯罪心理侧写师一度认为当地警察在确定嫌疑人的时候出现了遗漏经过再一次细细的调查之后却证实原来的结果无误。

犯罪心理侧写师在分析所有有作案动机的人在案发时间的活动后发现所有人的不在场证明都很明确。现在只剩下调查那些看似没有作案动机的熟人深挖他们与受害人的关系以期找出被隐藏的作案动机。为了做到精确判断询问这些人的过程被全程记录下来。其中女孩的心理医生在被问及女孩在失踪前有没有向她透露过什么时她轻轻地说道“她曾经表露出家庭关系让她感到困扰但具体的细节我不方便透露因为我需要为我的当事人保密。”犯罪心理侧写师无奈地回答“看来这是一件无头案了非常感谢您的配合女士。”“不客气。”她的语调依然平稳可就在这一瞬间她的眼睑收缩嘴角向上微微翘动了一下。经过慢动作定格确认这是一个被隐藏起来的窃喜的表情属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可以看作得意和如释重负。此表情引起了犯罪心理侧写师的怀疑随后他们对这位心理医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发现这位在外人看来有着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极高名望的心理医生自从她的女儿5年前意外去世之后一直无法承受失去女儿的沉重打击抑郁成疾之下竟然做出了绑架心理咨询者强迫其“代替”她的女儿和她共同生活的荒谬举动。在女孩反抗无果后最终将其杀害。

由于这位心理医生深谙心理学知识,同时有着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线索极少。如果不是她的微表情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破绽,还真是不容易被发现。正是面部微表情出卖了她的真实想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表情动作的发生是与情绪变化相联系的。情绪变化产生某种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微妙的人体就会产生肌肉运动来起到治疗和缓解的作用。兴奋时,我们会手舞足蹈;烦恼时,我们会眉头紧皱。我们常常会发现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表情,比如害羞时的脸红、愤怒时的发抖等。对于这些,我们想要通过主观愿望强行减轻或增强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细微表情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它无法被控制,且不受肤色、地域、生活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微妙的表情变化是犯罪心理侧写师断案的秘密武器,他们可以以此判断嫌疑人是否在说谎,因为微妙的表情能够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对方的表情变化来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掌握人际交往的分寸,学会“看人下菜碟”。比如,每一个女孩子都喜欢问男友爱不爱自己,然后通过对方微妙的表情变化来判断他是否真心,而那些虚情假意的敷衍在女孩子的“火眼金睛”之下必然无处遁形。通过观察微表情还能避免很多误会与曲解,如朋友面露尴尬或焦急时你却不紧不慢地侃侃而谈,对方只是随口客套一下你却兴致勃勃地当了真……

法国作家雨果说:“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微妙的表情是一种交流思想感情、传递内心信息的无声语言,很多时候,它所传达的信息比我们所说的话更加充分、有效,因为它极为真实,难以伪装。除了那些训练有素的人能够真正地保守自己的秘密外,普通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微表情,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每天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关注表情变化,尽量给别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如果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一下别人的反应,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态度和情绪总是写在他们的脸上,无论开心还是难过、惊喜还是厌恶、烦躁还是赞许。在这种时候,观察对方的表情,关注对方的感受,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就会顺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