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遇见未知的自我
胡涵严[1]
当一位影评家迫不及待地想与你分享他对某部影片的看法时,你有没有问为什么?难道他的看法能取代你的审美?
当网络上某种言论被疯传时,你有没有问为什么——言之凿凿?抑或无稽之谈?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你可要小心了:你或许正深陷“盲从跟风”的泥淖之中而浑然不觉。不过,莫担心!因为《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能有效地解决你的“危机”。
一、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这段话基本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是说,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的知识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的思维过程。书中,作者提出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和淘金式。海绵式,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知识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全盘吸收。书中称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为你下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地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是,尼尔布朗也提到海绵式阅读的致命弱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由此看出,海绵式思维极可能使人逐渐地丧失甄别和鉴赏能力,最终沦为知识的奴隶和权威的玩偶。
此时,淘金式思维或许就能补海绵式思维之“偏”——你要带着一定的态度或是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数原委,而你却随时准备批驳,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价值几何。往往淘金式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性、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从而客观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读者以意逆志,与作者“神交”却保有自我思想的独立性。
二、如何架构起批判性思维
要架构起批判性思维,那就先得从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开始。怎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呢?布朗在书中给我们列举了以下方法: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句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布朗的理论其实和我们所熟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似,只是多了一项对价值观的判断。
应该说,学会找出论题和结论,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在这一章中,布朗给出了两个论题形式:一是描述性;二是规定性。同时,布朗告诉我们该怎么找出论题和结论——如果你无法找出它们,你就无法洞察作者的意图,他想告诉你什么,想说服你什么,你都不得而知。此外,他还告诫读者在写作时应尽可能规避模糊不清的错误。要知道,模糊不清可是个坏毛病。试想,当你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说时,观众一句“你讲得是什么?”“能不能讲得清楚一些?”就能让你无地自容。
那么,批判思维有何积极意义?笔者以为,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它对人类价值观的重塑与建构。“一厢情愿成为我们批判性思维最大的劲敌”,布朗提出:“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合、最一致的那些侧面。”的确,我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我们已有价值观的束缚。布朗说:“我们无法作为一面镜子去看待每个事物,无法‘纯粹’地去观察。”与此同时,我们还受到“各种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譬如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事物移动太快等。然而,这些并不能妨碍人类客观地去看待事物。人类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时,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不是真的这样发生?这些证据还能指向哪些结论?……布朗告诉我们,尽量用理智去思考,而非感情:“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就要时不时地听一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了解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兼采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批判性思维如何进入百姓家
做学问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者需以严谨的态度去审察每一种观点,从而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然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批判性思维似乎就有些“曲高和寡”了。那么,如何让批判性思维“全民化”呢?布朗或许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他在书中说道:“你怎么向其他人传达这种感觉,即你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友善的工具。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和谦虚的态度。在你发现了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后,请依据这个答案采取行动。”从布朗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融入我们的思维框架之后,即便我们忘了这本书,忘了这个完整的结构,我们也可以由于此前的不断练习所取得的效果长久受益。
四、批判性思维在法学中的重要性
法学作为一门以严谨论证著称的学科,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当你面对一个案件的时候,无论是了解案情,还是引用法律条文,无论是听取各方辩论,还是查看各方的证据,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帮助。独立思考、理性思维是一个法律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正如布朗所言:“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沦为他人思想的奴隶。”特别是在一个有重大争议的案件中,舆论甚嚣尘上,面对专家权威解读,这时的你是否还能坚持真理,质疑权威,去独立思考,找出“关键性问题”,寻求“关键性答案”。不具备这一思维能力,法律人就无法有效率地探知法律事实,无法合乎逻辑地阐释法律条文,无法按照法律规律或原则来解释法律现象,无法进行适当的法律推理,也无法根据案件事实展开合乎法律逻辑的论辩。一句话,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法律人将在其职业生涯中寸步难行。
末了,笔者想说,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在信息时代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大数据时,能够做到我心有主,不偏听偏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既然我们选择批判性思维,即使长路漫漫,即使有时是痛苦的,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它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爱好,而是通情达理的人的坚实基础。让批判性思维为我们效力,让我们乐在其中,真心喜欢上批判性思维。
导师评语:
阅读其实就是与人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与作者思维碰撞所绽放出的耀眼火花,也有对于文中所阐述的经过了冷静思考与诘问才形成的自己的看法,阅读最大的收获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不至于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法律作为一门强调论证严谨,讲求逻辑的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尤为重要。通过此篇文章,可以看出胡涵严同学显然学会了如何提问,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像一个法律人那样思考。
(张虹博士)
[1]作者简介:胡涵严(1996),男,江西进贤人,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14级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