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曲折成长期(1937—1945年)
一、时代背景
抗战爆发后,因战事原因,活期存款激增。同时因工商业难以发展,无法开展放款业务,放款风险大大增加。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高涨,贷款利息甚至无法抵销通货膨胀的损失,因此必须得投资,投资所获利润要大于贷款的利息收入。
根据当时规定,信托公司可以收受存款,吸收社会游资进行投资,经财政部核准后,信托公司可以兼营买卖有价证券及不动产。同时为了摆脱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企业家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在此期间,信托公司纷纷成立。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期间,在上海新设立的部分民营信托公司,共有44家,有学者称此时期为民营信托公司的鼎盛时期。
二、信托业之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商实业界手头积累了大量资金。针对市面上的散户资金,信托公司纷纷推出共同信托投资基金,共同信托投资基金相当于现在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将同期各委托人的信托金合并运用,分散投资多种稳妥的产品,当时的共同投资基金信托业务均承诺保本保息,派分红利,它成为真正的中国化之业务,也是中国信托业务刚性兑付的开始。
因通货膨胀等原因,信托业务和代理业务手续费的上涨幅度大大落后于物价暴涨的速度。信托机构仅依靠经营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或代理业务,盈利非常困难。相比之下证券、地产、物资买卖等各种投资机会较多,虽然战时时局不稳可能血本无归,但一旦获利往往是暴利。权衡利弊后,信托公司往往选择投资业务。
例如,朱斯煌主阵的中一信托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前主要以银行业务为主业,但在战时特殊环境下,该公司改变了经营作风:将证券部、保险部分别独立出来,另行设立众益股票公司、中一保险公司,同时大力投资房地产,1943年中一信托公司全年证券和地产收益合计占公司总收益的81%[11]。
反之,如果信托机构只做主营方向,不善应变,反倒会面临停业倒闭的危险。如正中实业信托公司,其发起人的主要意愿是经营信托管理事业,尤着重于工厂之管理。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环境不断恶化,上海的工商企业陆续停业,正中实业信托公司的工厂管理业务也难以持续,同时银行业务盈利也极小,因公司盈利入不敷出,1943年1月公司宣告清算解散[12]。
即便是专营不良债权收购的诚孚信托公司,也经不住暴利诱惑,为充实内容,扩充业务,1942年改名为诚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内容扩展至信托以外的自营企业、地产、证券、花纱布等业务。
三、信托业第三次探索:中国化信托
战前信托经营模式讨论的是去银行化,还是兼营银行业务,是否需要着力发展代理业务。但在战争时期,兼营银行、兼营代理业务都不起作用,因其盈利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如抗战时期的正中实业信托公司,抗战中其主营信托管理业务,兼营银行业,但未能跑赢通货膨胀,避免不了解散的结局。
可见言信托必称英美的观念也不一定正确,信托公司的主营模式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朱斯煌先生在当时一直亲身见证信托业的起起伏伏,他改变中一信托公司银行化的特点,投资证券与房地产也是其深思熟虑的,若死守银行化或者是代理业务,势必避免不了灭亡的路,这正是信托在中国再一次中国化表现:跟随着时代的形势而变迁。英国的信托业偏重民事信托,美国的信托业则证券信托业务比较发达,日本的信托业则偏重于信托存款业务,但形势严峻的是中国的信托业一直未有自己的立足的根基,反倒是见风随风,见水似水,而此种情形一直延续至今。
总结:抗战时期爆发后,由于通货膨胀,工商实业基本无法正常开展,信托管理业务及银行等业务无法盈利,信托业主营范围多数均转向投资房地产、证券等业务,且在此时期信托公司纷纷推出共同信托投资基金,信托业在中国反而得到逆势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