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发展背景
经济发展背景也就是经济环境。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经济发展背景制约和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形式和规格;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背景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反过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生产力所决定的。活跃的生产力和繁荣的经济社会生活会激发人的内驱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进行,大学生在此背景下也自觉按照经济社会要求制订自己的未来计划和奋斗目标,而衰退的经济环境就容易使大学生失去动力和目标。[2]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经济生活迅速改变,经济生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成就、经济全球化等方面都给我们经济生活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将日益加深,我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的经济生活更深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增长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增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国际风险。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与贸易,是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强权垄断者和主要受益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处于优势地位将长期存在。在经济全球化中,贸易垄断和技术优势将加剧围绕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社会意识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国的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将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更加长远和直接的影响,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这既意味着严峻的挑战,更意味着难得的机遇。所以,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一是高度重视并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二是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们的“三观”的影响以及所构建的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三是从方法论的高度思考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手段措施、方式方法、载体途径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有利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先机,合理规避风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是更新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和道德观念,独立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平等意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觉醒和政治参与热情高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道德和市场经济伦理关系,更好地将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态结合起来。
二是扩大视野。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在全世界广泛流动。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最新成果,而且可以吸收世界上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机遇,使得我们有机会向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成果,引导大学生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知识经济、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积极创造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追求现代科学知识,以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为载体,承载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是推进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出现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倾向,这种多元化和多样化必然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例如,在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道德水平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和挑战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大学生们的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存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地探寻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的多元化状态。不仅要做到“一对多”,即要积极探讨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大多数大学生;而且也要做到“多对一”,即要积极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方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更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领域,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全球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意识形态的挑战。长期以来,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比既激烈又明显,冷战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先发优势,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更加大力地推行其“全球演变”和“同化战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和方法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多样化,各国已经摒弃以往那种激烈对抗的冷战气氛,在国与国的各种交往和互动中,将意识形态的斗争贯穿到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各种形式的交往和活动中,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披上了新式的外衣,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例如,西方国家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娱乐文化的承载,网络信息的交流,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都必然会使一些大学生受到影响。
二是文化的冲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论述了“八大文明”冲突的“必然”,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必然”的合理性,在这里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化力量对“文明冲突”的助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地球村”和“信息零距离”使得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迅速而直接,这也带来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由于一些先发国家的文化优势、信息优势、物质优势和生活优势非常明显,这些文化思潮和文化优势正在通过国际互联网、国与国之间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经济生活的商贸往来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传入我国,这些在西方盛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正在加强,无论是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还是他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当然,中国五千年来优秀的文化,武装着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也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拥有着更多的文化自信。
二、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的全面拨乱反正,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正式启航。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也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生活变化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速度年均为9.8%),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2016年全年我国的GDP总额为74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为10.7万亿。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10万亿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坚实的经济成就,为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二是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各种物质产品十分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增长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普遍步入小康,从目前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国将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当前,我国以互联网为依托,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信息技术为内生动力,融合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数字经济革故鼎新、大势已现。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0.1%,数字经济自身发展及其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字经济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佳试验场。四是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主要是催生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推动大学生进取意识、竞争意识的完善。
经济生活的满足催生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人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需要,人人都有发挥自己潜力的需要。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提升,依次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到大学生而言,经济生活的满足使得大学生实现了前面两个基础层次的需要,而随之而来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进而成为大学生积极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动机和前提,最终实现自我。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与大学生进取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市场经济呼唤竞争意识,市场经济需要树立竞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器,离开了竞争就不存在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竞争性,大学生在这种环境生活,也必然产生强烈竞争意识。竞争是技能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大学生要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就必须提高自己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和思想观念上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勇于竞争、乐于竞争的心理架构。具有竞争意识的大学生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能够积极参与、把握机遇,勇敢迎接社会的挑战和压力,在社会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社会平台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包括自信心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意志力的磨炼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竞争能力,充分受益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个人主义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经济习惯极大地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各个阶层的社会人群积极地告别“铁饭碗”的时代,浮沉于市场经济浪潮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最流行的问候语就是“你下海了吗”)。但是下海创业的人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转型的压力和困难,不得不去面对一种日甚一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期的未来,人们发现自己正在日益远离稳定的生活。这个时候,这些已经远离了稳定的生活并日渐感到不安的人们产生了更加强烈地去谋取个人和家庭更大利益的欲望,以满足安全感。具体到大学生来说,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拥有了落脚之地和生长的土壤。很迅速地,突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取代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主要思想观念。当然,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的存在会让大学生对利益的追求和渴望越来越明显,个人主义异常突出。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大学生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创造性的发挥和独立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去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发挥和实现,鼓励大学生们以更加自主、更加独立和更加丰满的积极思考来关注现实,规划未来。
2.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经济制度上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就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里则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构建的时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二元社会”现象。例如,反映封闭、保守的意识与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并存;反映市场经济的积极竞争与反映计划经济时期的“吃大锅饭”、不求进取的思想的意识并存;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与人们的意识中无私奉献、公私兼顾、合理利己并存。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转型变化必然促使大学生产生多元化的个体价值取向。大学生也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展开了对比,提出了挑战。在此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转向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无私奉献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转向了注重物质享受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3.拜金主义思潮。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则类似于“丛林法则”“优胜劣汰”“不进则退”。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这一规则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成功地培养大学生的效能观念和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另一方面,这种以激励为核心诉求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和效益原则,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过度追求物质的狂潮中,进一步促使大学生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淖之中。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和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更加倍诱发了“物质利益至上”、利己主义的思想。这一由经济社会变化变革所带来的大学生对物质、对欲望等认知体系的变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