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古刹的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戒台寺的历史

戒台寺始建于唐朝,名为慧聚寺。据《京城古迹考》记载,武德五年(622),以戒行见称的高僧智周禅师选中了马鞍山松柏繁茂的山洼,在此创建了一座寺庙。

戒台寺雪天全景

辽代的戒台寺进入全盛时期,名声传播远近。清宁七年(1061),辽道宗派法均大师管理朝中僧务兼任戒台寺住持,并赐号“严慧”。咸雍五年(1069),法均大师带领僧众,广泛募集资金,大兴建设,肇建戒坛。戒坛建成后,法均大师开坛演戒,来者如云,戒台寺名声大振。据碑文记载,不仅辽国的民众来此进香,南方宋朝之人来此进香或受戒的也很多。据《法均大师遗行碑铭》记载,法均大师圆寂后,“具礼荼毗于北峪,火灭后竞收灵骨,以当年五月十二日,起坟塔于方丈之右,官给外又创影堂,左右以石建尊胜陀罗尼幢各一,皆众愿所成,聊为追荐”。辽道宗将亲手抄写的《大乘三聚戒本》送给法均大师,后成为戒台寺的镇寺之宝。法均大师圆寂后,裕窥和尚接任住持,贡献卓异,被朝廷授予检校太尉之职。

戒台寺戒坛——选佛场

金代的戒台寺香火鼎盛,继续保持着律宗领袖的崇高地位。金熙宗时,住持悟敏继续弘扬律宗禅学,金熙宗赐其“紫袈裟”。在其之后,文悟大师悟铢接任住持,也是金代著名僧人。

元代,戒台寺高僧月泉整修寺庙,扩大了寺院的规模。

道孚法师造像

明代帝后大多笃信佛教,太监们也崇佛。据《敕赐万寿禅寺碑记》记载,宣德九年(1434),太监王振、阮简、陈卫平等闲暇之余到西山游玩,见戒台寺荒废已久,回城后,发动官员和太监募集资金,召集工匠,购买材料。寺庙维修期间,阮简等请道孚法师担任戒台寺住持。道孚和尚带领众僧,兴修寺院,正统五年(1440)完工,建成正殿供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罗汉,外作四大天王殿,左作伽蓝殿,右作祖师殿。东西有廊庑,外院有演论之堂,僧舍、斋堂、厨房、仓库、粮仓等无不具备。落成之时,明英宗赐额“万寿禅寺”。

1980年重修戒台寺大雄宝殿,挑顶时在正脊内发现一块正统八年(1443)的刻石:“南瞻部州大明国京都马鞍山敕赐万寿禅寺起盖戒坛,于正统六年三月十日兴工,各作监工:德楷、德瑄、德律、常寿。沙门僧人德秀。木作所官蒯祥,把总蒯顺。石作把总钟文、五墨把总陈瑞、仇伯成,正统八年八月吉日立”,虽然所记时间和碑刻上的不太一致,但是可以看出,蒯祥亲自参加并主持了戒台寺的规划和重修工程。蒯祥为明代著名的建筑师,建造了北京宫殿、陵寝、寺庙等一批古建筑艺术杰作。正统八年(1443)蒯祥把工程记事刻石放置在大雄宝殿的正脊中,说明此时大雄宝殿即将完工。

成化十三年(1477),朝廷再次出资,又对戒台寺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维修。

成化年间,戒台寺附近的军民放牧、砍伐树木,有些人甚至依仗权势私开煤窑,已挖到戒坛之下,使戒坛莲花石座折断,大殿基础沉降毁坏,庙宇岌岌可危,香火日衰。司设监太监王永了解到这一情况,奏报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明宪宗颁布敕谕《禁止放牧采矿碑》,划定了戒台寺的四至,明令保护戒台寺,并封戒台寺住持德令为僧录司右觉义。“今后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许侮慢欺凌,一应山田果园林木不许诸人骚扰作践,煤窑不许似前挖掘,敢有不遵朕命,故意扰害,沮坏其教者,悉如法罪之,不宥!”

清代,自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诸帝尊崇佛教。清代诸帝不仅崇佛,而且酷爱巡游。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巡视西山,偶然来到戒台寺,停车驻辇,看到周围诸山盛产煤炭,百姓以挖煤为生,在古刹戒台寺附近凿山采石,致使戒台寺庙宇损坏,于是降旨禁止采煤,敕令保护戒台寺。康熙御制《万寿寺戒坛碑记》记载:“顾近寺诸山为产煤所,居民规利,日事疏劚,念精舍之侧,凿山采石,良非所宜,爰命厘定四止而禁之。”此外,康熙皇帝还为大雄宝殿书写了“般若无照”“清戒”的横匾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的楹联。

康熙五十六年(1717),成喆大师奉旨任戒台寺住持。上任之时,四方僧俗大众云集戒台寺,听大师传播佛法。成喆大师带领寺僧,整修戒台寺,戒台寺焕然一新。

戒台寺俯视

乾隆皇帝四次到戒台寺,留下了咏松的诗文,还规定了戒台寺的四至。由于皇帝对戒台寺的重视,助援戒台寺的众信士也大大增多,其中不乏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等,他们的布施给了戒台寺巨大的资金支持。

道光年间,罗汉像金彩剥落,有碍观瞻。道光十七年(1837),信士弟子陈金彩布施,募集资金,金装地藏菩萨并十王像,彩画地藏殿三间。道光十八年(1838),广德楼、庆乐园、福寿堂、庆和园以及陈金彩等人捐赠重修罗汉殿佛像。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恭亲王奕䜣主持下的军机处主和,引起朝臣弹劾。适逢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䜣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于是奕䜣去西山戒台寺养病避难,一住就是十多年。光绪十七年(1891),奕䜣捐资整修了罗汉堂、千佛阁等处殿堂,并亲笔题写“汇聚堂”的匾额,出资赎回了戒台寺的一座占地七顷多的庄园。

自辽代以来,京畿地区许多善男信女与戒台寺结缘。他们自发组织了各种香会,或捐资修缮殿宇,或献地作为庙产,或礼佛进香,或斋僧还愿。他们的常年布施成为维持戒台寺日常开支的重要财源之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信徒倡议捐款,重修戒台寺殿宇,整塑佛像,次年顺利完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城一片混乱,许多信徒纷纷逃往戒台寺避难,其中包括恭亲王的次子载滢一家。载滢的儿子、著名书画家溥心畬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民国年间,军阀争斗,北洋政府几易其主。1921年,京西地区水旱天灾频发,戒台寺周边道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商旅不便,香客叫苦。恰逢曹汝霖与戒台寺住持达文见面,达文住持与曹汝霖商量集资修路之事,曹汝霖慨然应允,便找到社会名流李国杰、建筑家马辉堂、汇丰银行买办邓君翔、京剧名角余叔岩等人促成了此事。同年,大总统徐世昌到戒台寺进香,看到戒台寺屡遭挖煤、采矿的人破坏,于是撰写《戒台寺碑文》,命令对戒台寺进行保护。“有司据法守护,又为之丈量其界地,毋使豪右巧夺。”

之后仍经常有人到戒台寺附近私自采煤,达文住持对此非常担心,将情况反映给政府部门,李国杰等人再一次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司法部门,禁止凿石开矿。自此采矿纠纷、打官司事件初起,达文住持为争取官司的胜诉多方努力,历时一年多,官司得到公正的解决。

戒台寺塔

抗日战争爆发后,戒台寺香火日渐萧条,1949年前后,戒台寺完全停止了佛事活动,1956年开辟为公园。1957年10月28日,戒台寺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北京市政府拨款350万元对戒台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缮。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僧人进驻戒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