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古刹的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潭柘寺建史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潭柘寺初建时北京还叫“蓟”,而不叫“幽州城”,故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以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闻名于世。

唐代通天年间(696—697),华严禅师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襄助下,购买了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华严禅师带领僧众填平了寺内一个叫“青龙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扩建寺院,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寺院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名“龙泉”,一名“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合流后,流经寺院,向南流去,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还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宝贵的泉水,此后附近才出现了平园、南辛房、鲁家滩等村庄。

潭柘寺龙潭

华严禅师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寺庙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发展、兴盛起来。华严禅师圆寂于唐天宝年间,他的灵塔建在寺院西北的莲花峰山腰,现为潭柘寺的塔院之一。

五代后唐时期(923—936),从实禅师住持潭柘寺,潭柘寺宗风大振,寺僧数以千计。谢迁在《重修嘉福寺碑记》中写道:“潭柘山者,距城西二舍许,当马鞍山之西,有泉汇而为梯潭,土宜柘木因以得名。后唐时有从实禅师与其徒千人讲法于此,后遂示寂华严祖堂……”从实禅师圆寂后潭柘山上又添了一座灵塔。可惜,它与华严禅师塔都未能保存下来。

金代,潭柘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皇统元年(1141),金熙宗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下令拨款整修和扩建寺院,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金熙宗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间,善海禅师请来了临济宗的圆性法师住持潭柘寺。他重整寺务,制定清规,传播临济之法,在朝廷的资助下,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大规模修建工程。圆性大师在龙泉寺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重建,奠定了潭柘寺的基本格局。《补续高僧传》记载:“圆性,顺州怀柔候氏子……大定间,迁潭柘,将大有营建……不十年,而潭柘落成,视旧有加焉……”重修后的殿堂齐整,面貌一新,初具规模。圆性禅师住持潭柘寺期间,制定了《寺中规条》,作为寺内僧众的生活规范,并著有《语录》3篇,潭柘寺的禅学由此中兴,圆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区公认的临济宗的领袖。圆性圆寂后,皇帝赐他“广慧通理”称号,赏紫方袍袈裟、香檀木宝塔、观世音大士像。他的灵塔建在寺院山门外的南山坡上,是潭柘寺现存僧塔中塔体最大、塔檐层数最多的一座。圆性的弟子善照、了奇、广温、觉本等人,后来都成为临济宗的名僧。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顺帝,大力扶持佛教,为大都佛教之兴盛发展提供了便利。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认为忽必烈连年征战,杀戮过多,便想替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为尼。出家后的妙严公主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年深日久,她跪拜的那块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后来她终老于潭柘寺,寺内有妙严公主塔。

妙严公主塔

元代,潭柘寺名龙泉禅寺。宗公长老住持潭柘寺时,重修庙宇,金碧交映。十年间僧人达千人之多。元代潭柘寺住持法祯大师是大都著名高僧,被称为“译经巨擘,佛门才子”,住持期间,捐出多年积蓄,并募集一部分资金,修葺潭柘寺殿宇,广建精舍,使潭柘寺焕然一新。同时积极贮藏粮食,安定僧众,为潭柘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崇佛的元顺帝曾邀请他进宫享用御宴。

明代,潭柘寺深得皇室的恩宠,或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多次对潭柘寺进行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潭柘寺在明早期属于燕王的领地。“靖难之变”后燕王成为皇帝,辅助燕王的姚广孝成了有功之臣。姚广孝酷爱潭柘寺山水,经常往返于京城与潭柘寺之间,在潭柘寺筑起了少师静室,潭柘寺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恩宠,帝后、重臣纷纷赏金赐银。姚广孝与从日本来的高僧无初德始相交甚好,经姚广孝的推荐,德始成为潭柘寺的住持。德始整修寺庙,四次主持道场,弘扬临济宗佛法,得到世人的尊崇。

明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佛教成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之一,朝廷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对寺庙的修建上,京西掀起了修建寺庙的高潮。正统三年(1438)九月到正统四年(1439)九月,潭柘寺大兴土木,在皇室的资助下,扩建寺院,广造佛像。明英宗赐名“广善戒坛”。越靖王为了迎合皇兄和母亲的善举,出资在毗卢阁东侧建起了“金刚延寿塔”,寺庙规模空前。明英宗颁诏赐予潭柘寺大藏经五千卷,钦命西竺禅师为住持。

弘治十年(1497),司礼监太监戴义来到潭柘寺,看到了潭柘寺破败的寺况,又听到僧人通经、通严向其讲述了潭柘寺悠久的历史。戴义便奏请明孝宗拨款,对潭柘寺进行大规模整修。正德二年(1507)三月又开始了一年的整修,各大殿堂焕然一新,新增僧舍五十余间。天顺元年(1457)恢复了“嘉福寺”的旧称。

万历年间,曾在乾清宫当差的太监正光居士,生活简朴,信奉佛教,听闻潭柘寺为著名古刹,请示皇太后,捐资协修潭柘寺,添设殿宇,共计80余间。

潭柘寺楞严坛

万历二十三年(1595),达观真可奉明神宗之命,任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在此期间,孝定李太后出资,在达观真可的主持下,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达观大师与朝廷关系密切,经常奉诏进宫为皇室讲经说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潭柘寺与朝廷的联系。达观在潭柘寺讲经说法,整饬佛规外,还在寺内建造了“一音堂静室”,作为自己的静修之所。达观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写下了不少赞咏潭柘寺的诗文,其中著名的有《妙严公主拜砖赞》《送龙子归龙潭文》《潭柘怀缪中淳》《日暮龙潭即目》《再游潭柘寺》《题别潭柘》等,皆流传于世。万历三十一年(1603),京中发生了“妖书大案”,达观大师受到了牵连而被捕入狱。他因曾反对宦官征矿税而引起太监们的忌恨,在狱中,达观禅师惨遭刑杖,于第二年(1604)惨死于狱中。达观大师一生著述甚多,他曾经续写了《高僧传》,著有《续灯录》《紫柏尊者全集》等,流传于后世。

清初诸帝多信奉佛教,潭柘寺有近水楼台之便,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更高,潭柘寺由京郊名刹成为皇家寺院。康熙皇帝就与该寺兴盛密切相关。

《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驾幸潭柘寺,大臣高士奇等陪驾。康熙帝赐御《金刚经》十卷、《药师经》十卷、沉香山一座、寿山石观音一尊、罗汉十八尊。康熙帝还赋诗《潭柘寺偶作》:“怡神水树清襟洽,满目奇峰入夏云,微起凉风响万籁,山中莺啭奏纷纭。”

此外,康熙皇帝还亲自为潭柘寺挑选住持,震寰就是康熙帝挑中的其中一位住持。据《续高僧传》记载,震寰,顺天大兴人,姓孟,七岁在延禧寺出家。康熙七年(1668)在广济寺万中律师圆具足戒,“精研毗尼,同学共尊”。康熙皇帝驾临广济寺时,偶遇震寰,无意间的谈话给康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震寰奉旨担任潭柘寺住持。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皇帝再次亲临潭柘寺,拨库银一万两修缮潭柘寺。震寰主持创建了毗卢阁、三圣殿、斋堂,重修了大雄殿、圆通殿、药师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牌楼等工程,潭柘寺也成为西山诸刹之冠。震寰大师护持法门,专精戒律,其宗教传承也正式立为律宗。震寰大师圆寂后,康熙皇帝特赐国库帑金、龙旗、宝杖以示关怀。此次修建,考虑到帝王等重要人物来潭柘寺留住方便,特建行宫。今天潭柘寺的建筑大都是此次扩建遗留下来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又驾幸潭柘寺,赐寺名“敕建岫云禅寺”,为大雄宝殿书写了“清静庄严”的匾额,赐金黄龙缎大幡一对、竹帘一百六十挂、绵帘一百六十挂。

潭柘寺山门

康熙三十七年(1698),震寰病重,康熙皇帝命内务府选名医为其医治。震寰病逝后,康熙皇帝拨银两料理他的后事,并建灵塔安置其遗骨,赐桂花12桶、龙须等,御书“翠璋丹泉”“香林净土”匾额。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再次到潭柘寺,御书“倚松恬淡”“松竹幽清”等匾额,御题震寰老和尚画像诗一首:“……法像俨然参涅槃,皆因大梦住山间。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众僧捐资重建了莲池,并专门召开莲池法会,购请大弥陀经五十四部。每当春秋佳日,僧众焚香诵经,梵音不绝于耳。

皇帝上香图

雍正年间,一向深居简出的雍正皇帝也到潭柘寺进香礼佛。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三十年(1765),第八代监院琮璋来琳置民田及百姓施舍田、旗人自舍田共一百五十顷。琮璋来琳利用自己与朝廷的关系,请示户部,下达宛平县,潭柘寺地产破例准许免于丈量,由该寺自行报数,永做寺产。

乾隆二十二年(1757),琮璋来琳募化众善人,修建了安乐堂、延寿堂148间,用于普济众生,赡养孤老僧人和无家可归的人,和硕庄亲王题写了匾额。

乾隆皇帝也多次游幸潭柘寺,每次都有赏赐,并留下了大量题咏。潭柘寺内有猗玕亭,乾隆年间重修,乾隆皇帝赐额“猗玕流觞”,檐下琢石为渠,作蟠龙相对势,引泉自东而西。猗玕亭建筑在原潭柘寺无逸殿的遗址上,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的木结构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亭高2丈,长、宽各丈余,油漆彩绘,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宽、深各约10厘米。水从亭外东侧的一个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沿引水石槽从东侧入亭,几经盘旋之后,从西侧流出。乾隆皇帝在潭柘寺经常与王公大臣们围坐在亭边,将一只带有双耳的竹制酒杯盛上酒,放在流水的入口处,让酒杯随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谁的面前倾倒或者停住,就让谁罚酒一杯或赋诗一首。乾隆二十九年(1764)曾御制《猗玕亭》诗:“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契人。”

潭柘寻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户部侍郎王景曾来到潭柘寺,看到大悲坛丹青剥落,于是募集资金,开始对大悲坛进行大规模重建,重塑32尊佛像金身,建造了厨房、浴室等。第二年三月完工。

猗玕亭

同治六年(1867),慈云大师住持潭柘寺,历时十余年,他始终牢记震寰大师遗愿,弘扬佛法。他把寺庙修整得井井有条,金碧辉煌,还把潭柘寺下院翊教寺和奉福寺修葺一新。光绪元年(1875),献供老会到潭柘寺进香,慈云方丈募化,众善人看到财神殿缺东配房,纷纷募捐,建东配殿房5间,供佛事之用。光绪八年(1882),普光老会去潭柘寺进香,见潭柘寺南北楼房上下10间、东西配房4间因年深日久坍塌破败,会首朱诚同众善人,公议发愿重修,数月完工。光绪十九年(1893),乐善普光圣会修缮潭柘寺海棠院。此圣会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到潭柘寺举行法会,并捐献鞋袜给僧人。海棠院年久失修,乐善普光圣会修缮该院,会众积极响应,自愿资助,使得殿宇焕然一新。

光绪十四年(1888),慈云大师传衣钵给慧宽,慧宽成为潭柘寺住持。此后,慧宽带领广大僧众熟读经卷,弘扬佛法。募化资金重修了天王殿、观音殿、龙王殿、药师殿等,并把下院修得美轮美奂,金碧交映。光绪二十五年(1899),慧宽募集资金,重修安乐、延寿二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慧宽又募化载福堂及诸多善士捐资修葺了天王殿,殿宇宏敞,金碧辉煌。宣统元年(1909),慧宽募化载福堂和来寺的香客何炳宗、信女何门李氏,捐资修缮观音殿。1911年,慧宽将住持之位让给师弟纯悦大师。

潭柘寺天王殿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潭柘寺的香火渐衰。但是,清朝积攒下来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足以维持寺庙开支,加上战火连天,军阀想扩充势力,官员希望得到提拔,百姓盼望和平,民族资本家希望赚钱,不同的阶层都愿意到寺院来,许下自己的心愿,求佛祖保佑。

1914年,北京大兴县旗人王淑芬将自己三代宗亲牌位设在潭柘寺,并在大悲坛西侧建立耳房两间,作为祠堂,将自己家50多亩土地施舍给潭柘寺,租金由纯悦住持收取,用于潭柘寺祠堂供品和供养寺内僧众。

据《新春如意福寿献盐老会碑》记载,民国年间,大总统黎元洪到潭柘寺进香,与潭柘寺的德成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2年,德成大师圆寂之后,黎元洪与各界人士到潭柘寺祭奠,并作为新春如意福寿献盐老会会员,与众会员共同捐献。

军阀混战时期,因政见不同而辞职后的冯玉祥本在天台山养病,因天台山交通方便,经常有人去劝说他。1924年12月4日,冯玉祥从天台山移居潭柘寺,并发表声明,以杜绝劝说者。

1929年7月,蒋介石、宋美龄来到潭柘寺,并小住几日。1931年3月,张宗昌部下王栋盗卖潭柘寺一百余顷庙产被发现,廉泉曾奉命清理潭柘寺庙产。廉泉(1868—1931),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南湖居士、岫云山人,江苏无锡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著有《潭柘纪游诗》。因廉泉曾在潭柘寺养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作了《潭柘养疴图》。清末民初叱咤风云的洋务大臣盛宣怀曾为图题诗两首。1931年廉泉死于潭柘寺下院翊教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为之撰写碑文。

潭柘养疴图

1935年浴佛日,住持纯悦登台讲法,听者云集,盛况空前,大雄宝殿石栏杆被挤坏。第二年众善士集资维修。抗日战争爆发后,潭柘寺并未受到破坏。当时的住持为茂林和尚。

新中国成立后,潭柘寺回到人民的怀抱,政府向僧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对愿意还俗的僧人由政府安排适当工作,不愿意还俗的僧人继续在寺内修行,生活费由政府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寺内家具和物资损失一部分,一些流传到民间,寺内和尚藏匿或毁坏一部分。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基本保护了古寺原貌。

1950年11月,天津铁路局中级技术学校借用潭柘寺办学,1953年2月转给唐山铁道学院,寺内建筑大部分作为教室和办公场所。1956年8月,唐山铁道学院迁出,北京市园林局正式接管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