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风文集(第八卷):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经济学界当前关于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定义有两类:一类来自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一类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定义。

主张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也就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而把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研究排斥于研究对象之外。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断言: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很没用的,无助于许多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他们主张接受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

反对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这个观点主要来自斯大林。斯大林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斯大林选集》,下卷,5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斯大林的定义对我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都持这种观点,相当多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按这一定义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8卷,1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这两种提法显然有别。毛泽东不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是先后三次都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这表明,他深入思考过政治经济学只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否过窄的问题。毛泽东当时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毛泽东文集》,第8卷,131页。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不仅当时而且现在对我国经济理论界重新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彻底解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过窄的问题,看来根本途径是从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向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复归。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个观点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明确地规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4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马克思的规定清楚地表明:《资本论》研究的,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属经济关系,也就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由此推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关键是理解马克思所阐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如果按照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解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那就很难解释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且极易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1卷,4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三个重要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但是,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解释。

通行的哲学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关系的解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这一解释来源于斯大林。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斯大林选集》,下卷,442页。。斯大林的解释影响深远。斯大林解释生产方式的著作和解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著作,以及在斯大林这些著作影响下编写的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使许多人一般只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而不知道马克思的这一原理的完整形式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不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简化形式;只知道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不知道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只知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知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论述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其中主要是《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哲学的贫困》(1847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资本论》法文版(1872年)和《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先后用了具有相同含义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等不同用语。

第一,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他写道:“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4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原理。

第二,马克思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再次阐述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他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同义语。马克思在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社会关系做了解释:“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345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阐述的原理是: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与他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阐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将经济关系改为社会关系,而这只是用语的不同,含义是一样的。

第三,马克思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根据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对1859年问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做了完整的表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提法意味着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与此不同,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唯独没有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句话,而是按照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做了重新表述,其他部分则完全直接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有关原话。修改后的一段文字是:“在那本书中我曾经说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4卷,100页。马克思的重新表述十分重要。重新表述的原理表明:第一,不是生产关系直接与生产力相适应,而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第二,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的,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只是生产关系。

第四,马克思在1867年7月25日写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的序言没有按照《〈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规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是根据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规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4卷,8页。

第五,马克思在1872年开始出版的《资本论》法文版中,又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修改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6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根据前面引用的马克思本人的解释,社会关系是总和起来的生产关系。这样,修改后的内容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完全一致。

第六,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形成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得到了最完整、最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写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地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6卷,9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这是马克思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得到的科学结论。结论表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力,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成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和自己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力会产生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又会产生和自己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和现成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是具有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的生产关系。

由上述可见,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贯穿于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起的各主要有关著作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因此,绝不能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看做马克思个别时期、个别著作中的个别提法。

总体来说,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是一定的生产方式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成基础。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生产力要求产生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从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必然的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改变。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产生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

第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暂时性。生产力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因此,特定的生产方式具有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同特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特定生产关系也具有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规定正是建立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基础之上的。理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论断,就不再是难解之谜。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中的生产力,不是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诚然,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必须联系考察生产力,必须联系考察实际劳动过程。但是,生产力和实际劳动过程不能因此成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又说:“正如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的任务一样,研究实际的劳动过程是工艺学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7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毛泽东也说:“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毛泽东文集》,第8卷,131页。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中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成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第一个组成部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相同的含义。在马克思亲自校订的《资本论》法文版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时就被改成资本主义生产。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即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写道:“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7卷,151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前提和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剖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对抗。

成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第二个组成部分的和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者)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考察了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揭示了资本主义各个社会集团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关系。马克思不是在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之后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4卷,874页。,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又说: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由生产方式产生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6卷,702页。还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6卷,995页。

总之,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规定是科学的规定。这一规定不仅解决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而且实际上也解决了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从马克思的规定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从马克思的规定中还可以引导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在研究对象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原则上的区别。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第一次正式地把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规定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Lionel Robbins,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1932, p.16.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一方面,居主流地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普遍地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提出质疑和批评。罗宾斯本人在晚年也承认,他的“浅薄的论文”,即《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不时成为批评和讨论的对象”,甚至遭到“强烈谴责”[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载《美国经济评论》,1981(5)。译文见《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在研究对象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1)要不要研究生产方式;(2)要不要研究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3)要不要区分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以及要不要研究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西方经济学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首先把生产方式逐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罗宾斯及其追随者只研究抽象的没有社会内容的生产一般,有意识地回避特定社会形式的生产,不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即不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也就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的问题,即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这一问题。

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也把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逐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罗宾斯及其追随者既然不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也就不敢研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这样,他们就回避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生产关系所得到的结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特殊的、历史的、暂时的,由这种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也是特殊的、历史的、暂时的。可见,罗宾斯及其追随者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属于西方学者所说的“逃避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之列。参见沃伦·萨缪尔斯:《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见西德尼·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想》,4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罗宾斯及其追随者T.C.库普曼斯等人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的区别,他们不合理地抽象生产方式,把资源配置看做超历史、超制度的。库普曼斯的典型说法是:“在我自己的研究中,则是试图创立一项可以称之为超制度的资源配置理论。”[美]T.C.库普曼斯:《最优化概念及其应用》,载《美国经济评论》,1977(6)。译文见《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由于没有区分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家常常陷入混乱状态。他们在研究超制度的资源配置理论时,缺乏足够的抽象力,还不时地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他们在得出超制度的最优资源配置的研究结论时,又错误地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能实现那种超制度的最优资源配置。

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规定引导出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以及广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定义,都把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放在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定义并不排除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但是资源配置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它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成为全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核心。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也就是,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和人的关系。相应地,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也表现为两种资源配置:一种是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一种是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劳动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属于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这种资源配置为一切社会形式的生产所共有,不以生产方式为转移。与此不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定义对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做了正确的说明。以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不排除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而且为区分和研究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相反,罗宾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学定义根本没有触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以稀缺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不仅排除了对特定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研究,而且也排除了正确理解和认识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