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是不计其数的。然而在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方面,学术界却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定量研究对此所得出的结论更是各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是很多研究采用了年度数据进行通货膨胀的定量分析,并且忽略了中国通货膨胀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导致的。此外,中国物价变动中的结构性因素在很多的经验研究中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本书的研究表明,不仅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存在明显的结构变化,而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食品价格变化率和非食品价格变化率的走势存在显著的差别。忽视这些变化和差别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发展趋势是有害的,并且基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错误理解而提出的通货膨胀治理政策建议显然也是无效的。在理论基础上,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经验研究大多照搬国外的理论模型。这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上的差别。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逐渐地拓展到开放经济的背景之下。全球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一时间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热点,目前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也已经大幅度提高了。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意味着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开放经济背景下进行。事实上,开放经济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已经在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得到了重视。然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的研究照搬了国外的模型,而忽视了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自身特点。本书的目的在于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特点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货币政策问题。

本书的具体内容分为十三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是对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计量分析方法的综述。第3章对关于全球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4章回顾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第5章估计了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并着重考察了中国通货膨胀动态中的结构变化。第6章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解释第5章的经验结果。第7章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全球化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第8章估计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第9章考察了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和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第10章对与通货膨胀相关的最优货币政策问题做出了一般化的讨论。第11章讨论了一个具体的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问题,并结合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内在持续性的估计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第12章讨论了一个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并结合通货膨胀持续性/惯性的区制变化探讨了政府干预和市场工具在中国反通货膨胀实践中的作用。第13章讨论了2008年以后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探讨了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的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这是由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决定的。(2)本书的理论模型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受价格敏感性需求与非价格敏感性需求的相对变化的影响。当价格敏感性需求和非价格敏感性需求同时相对于稳态水平上升时产出缺口将扩大。但是只要这两种需求对稳态偏离值的差保持不变,通货膨胀率就不会随这两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为中国的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3)开放经济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远小于国内因素。(4)全球产出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5)外汇储备积累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尚未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产生显著影响。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相联系,这表明过剩的流动性主要进入了资本市场。(6)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应该较少地考虑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并且应该避免隐性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并存的情况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在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测算上应该将经济扭曲和可用政策工具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由于中国的自身特点,照搬国外的分析框架是不可取的。(7)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内在持续性强,反通货膨胀成本高,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适用。(8)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存在明显的区制变化。在通货膨胀平稳变化时期,市场化的反通货膨胀手段能够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加速攀升时期,需要借助行政手段稳定物价,再结合市场手段抑制通货膨胀。(9)2008年后反通货紧缩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有限,却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今后的反通货紧缩政策需要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本书前10章的主体部分是本人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写的论文。感谢恩师刘元春教授一直以来的指导和帮助。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四年)、硕士(两年)和博士(三年)期间,我一直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经济问题。刘老师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授了我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将使我受益终身。第11章到第13章为本人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在中国通货膨胀动态与货币政策方面的后续研究成果。其中第11章的主要内容于2010年5月发表在《国际金融研究》上。第12章是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同事何青副教授共同完成的,其主要内容发表在《经济研究》2013年增1期上。第13章是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另一位同事刚健华副教授共同完成的。

本人感谢《经济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社授权本人将已发表的论文收录到本书中。感谢何青和刚健华教授的支持。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从‘大缓和’到‘大衰退’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的大反思”(批准号:14ZDB123)的资助。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和谅解,使我可以安心顺利地完成本书。特别感谢我的夫人罗茜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在自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承担了主要的家庭工作。没有她和父母的支持,我没有可能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

钱宗鑫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