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关于会计的含义,自20世纪以来,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最集中且分歧最大的问题,至今仍众说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在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二是会计信息系统论。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含义,我们从会计的原始意义上看会计含义,根据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的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由“会”与“计”组成“会计”一词。会计主要是对经济事项的记录、计算、汇总等过程,记录的载体是会计账簿,提供经济事项的初始信息和经过加工汇总的综合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他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都不仅仅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来反映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来管理经济工作,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2.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和监管部门等都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从这方面来看,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即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为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和裘宗舜教授等。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并加以发展的,它是西方信息论和系统论与我国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会计实践中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会计信息系统论这两种观点日趋接近。会计管理活动论也承认信息和系统的存在,只是强调会计对日常业务的反映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论同样承认会计系统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强调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信息,为决策咨询服务,起决策(即管理)支持作用。两种观点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内在机理,只是双方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财政部给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统称。未特别说明时,本教材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它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是原始数据,输出的是会计信息。可表示为:

原始数据→会计(按目标要求加工与整理)→会计信息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反映的是各单位日常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因此,要从价值方面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情况。经济活动中通常使用劳动计量单位、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三种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实物计量只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计量结果通常无法直接进行汇总、比较;而货币计量便于统一衡量和综合比较,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会计需要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发生的劳动耗费及产生的劳动成果等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加强经济管理的目的。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当发生经济业务增减变化时,应首先用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登记、计算和汇总。但是,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再生产全过程,用实物计量单位或劳动计量单位只能反映再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不能全面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如对企业之间不同类物资的交换、不同行业指标的对比以及财务报告的信息提供。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要全面地反映再生产全过程,只能借助货币计量单位,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尽管实物计量单位和劳动计量单位是货币计量单位的基础,但会计毕竟是价值核算,它在运用实物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的同时,必然要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以实物计量的其他指标及其文字说明都处于附属地位。只有这样,会计才能全面反映各单位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及其增减变动、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各种收入的取得和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等情况。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以弥补上述缺陷。

2.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具体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主要是在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所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2)实施会计监督。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长期以来,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管理工具。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产生于人们管理社会生产和经济事务的过程,不仅为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还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进行管理。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的计算和记录,进行微观管理。在宏观经济中,会计管理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1)连续是指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核算每一项经济业务。

(2)系统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以生成管理所需的信息。

(3)综合是指借助统一的货币计量,将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反映。

(4)全面是指将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录下来。

会计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5.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

1.会计的产生

会计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等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当时,只是在生产实践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付日期和数量等信息记载下来,生产尚未社会化,独立的会计职能并未产生,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的核算内容在逐渐拓展、核算方法在不断完善,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由专门人员从事的特殊的、独立的职能。会计逐渐成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单独工作,并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2.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阶段是从会计产生到1494年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书籍《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现之前的阶段,这是会计发展史上最漫长的一段时期。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和古希腊等都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我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类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财务报告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2)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簿记论”的问世为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的《簿记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日记账、分录账和总账以及试算表的编制方法,介绍了威尼斯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方法。《簿记论》的问世,使会计界在关注会计实务的同时,开始致力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仅结束了簿记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的阶段,使簿记成为一门科学,而且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时代——“卢卡·帕乔利时代”。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也被誉为“会计之父”。时至今日,《簿记论》“不仅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而且历经五个世纪,其影响经久不衰。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意大利的复式簿记迅速在欧洲传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许多专门研究和论述簿记、会计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出版,会计知识得到广泛普及。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

(3)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促成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及对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和制定。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不仅奠定了现代会计法制体系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促进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会计规范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决策会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标志着会计正式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会计国际化。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工作的融合,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了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企业的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形成企业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

企业的资金运用是指资金投入企业后,在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不断循环与周转。在供应阶段,企业根据制定的生产经营计划,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支付材料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采购费用,与供货方结算货款。在生产阶段,领用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支付职工薪酬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借助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这些产品成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在销售阶段,将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收回货款和支付销售费用等。综上所述,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

企业的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缴纳各项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将离开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和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形成,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为了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因此,会计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会计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其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是否投资或继续投资、是否发放或收回贷款的决策,有助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促进经济资源分配公平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和有序的宏观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