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雍传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办学思想——以人育人 共同发展(育人本质)

种玉之“田”

“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

阳伯雍长年累月义务送水给路人,终于感动了上苍,他得到的石子,种在一块什么样的田里,才能收获美玉呢?

“高平好地有石处”,仔细分析:高,空气流通;平,浇灌水流均匀;好地,土壤肥沃;有石,接近璞玉的材质。这四个条件,都是璞玉要成长为美玉的必要条件。但是,高处一般不平坦,有石处一般不是土壤肥沃的好地,这简直就是两对矛盾体,实现难度绝不亚于“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只有在具备十分严格的条件的“田”里,才能长出美玉,这样的“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块有传奇色彩的“田”,才会创造出“种石得玉”的奇迹。

“种石得玉”之所以是传奇,“田”至关重要,如果把石子放在一般的“田”里,也许石子永远是石子,只有把石子放在适合其生长的“田”里,奇迹才能诞生!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也是如此吗?

“闹心”的烧饼

按照惯例,校长每天要提前半小时上班,首先来到他的“第一办公室”——学校门口。周校长把学校门口称作他的第一办公室,教室是第二办公室,只有接待来访和召开小型会议才去第三办公室,也就是“学校发展规划室”。从建校第一天,学校就没有“校长室”这个门牌。周校长说,他来第一办公室,主要是来听家长的呼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先听听人民的想法。绝大多数家长都和校长互致问候,目送孩子进入学校后有序地离开。

一个早晨,校长照例来到第一办公室,一名孩子的奶奶举着一个大烧饼径直向校门口走来。按规定,家长是不允许进入校园的。校长问明情况后,为了不让孩子饿着,接过这个烧饼,要代替奶奶送到孩子手中。刚转身,奶奶一把拽住校长的胳膊:“校长,我得嘱咐你一件事,昨天我孙子拿了个大烧饼,他分给一个没吃饭的小孩一半,还说‘这是伯雍精神’,今天我又给他买了一个,你得告诉我孙子,伯雍精神不精神的不重要,关键是我孙子先要吃饱。我也告诉孩子了,谁再要我们家的烧饼吃,就挠他!”

周校长愣了半天才说:“我一定给您送到。”

望着这个大烧饼,校长心中冒出一股酸水。

第九门课程

“铃——”周末一大早,陈园长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您好,有事情吗?”陈园长礼貌地问。“老陈,我是你的老同事,听不出来了?”这声音好熟啊,陈园长思索着,突然眼前一亮,这不是大嗓门的李大姐吗?

熟人打来的问候电话,令陈园长很是激动,两人在电话里聊得很热闹。“说点正经事,我孙子在你们幼儿园呢!”陈园长记起来了,是那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你咋不早说啊,孩子怎么样?还适应吗?”只听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好着呢,老师让吃饭放慢速度,他就学会了细嚼慢咽;据说他还能主动收拾玩具,打扫教室,养成了干净、利索的好习惯!”放下电话,陈园长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

半年之后,李大姐又一次给陈园长打来了电话。“老陈啊,我们家孙子添毛病了!”陈园长很吃惊:“你不是说孙子习惯都很好吗?”“原来的时候是很好,现在呢,不知为什么,写字离本子很近,握笔姿势也不正确,怎么说也不管用,更可气的是总是眨眼,越说越眨,我们以为是眼睛近视了,上医院一查也没事啊!”陈园长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姐你别急,有时间你来学校一趟,和老师面谈,一定会有好办法解决的。”

李大姐应邀来到了学校,陈园长请来了老师,这是一位实习的年轻老师。“李大姐,这是近期来实习的小张老师,这阵子孩子由她带着,你有问题和小张老师交流吧!”李大姐看看这小老师,很漂亮、很阳光,一看孩子就喜欢。跟小张老师谈到孩子写字习惯问题时,小张老师的脸红了,“可能是我写字的习惯问题影响了孩子!”说着,不好意思地眨着眼睛。李大姐望着小张老师不自主地眨眼,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她有点失望地离开了,脑子里不时地重复闪现着同一镜头,那就是,漂亮老师不经意地频繁地眨着漂亮的眼睛。

教师言行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周校长曾形象地比喻:小学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八门课程,老师是一门隐性课程,是“第九门课程”。

以人育人

像前面那样的故事俯拾皆是,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伯雍小学的办学思想到底应如何定位呢?玉的成长环境是有石的地,人的成长环境则理所当然地是“人”。经酝酿,2010年,我在玉田一中举办的全县校长论坛中,首次提出“创设适合人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办学思想。

第一,“人境合一”。

由伯雍种玉之“田”,让我们联想到教育之“田”,教育之“田”就是学生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创设者是“人”,因此,我校提出的办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与环境合一”,通俗地说就是“以人育人”,人本身就是育人环境,也是最本质的环境。

第二,“共同成长”。

教育是否成功,要看学校教育是否与社会要求一致,简单地说就是:学校怎么教,学生到社会就怎么做,就是成功的教育,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要实现成功的教育,就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高度一致,中心还是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要一致。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构筑了学生成长的环境,环境构筑者们在影响学生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适合”的含义。

“适合”的含义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二是要适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三是要适合国际交流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