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本章介绍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即老、庄道家学派。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是把“道”作为建构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但是,战国中期的庄子不仅将“气”这一概念引入道论,重新阐发“通天下一气”的宇宙本体论,而且还进一步从境界论高度阐释了道论,系统地论证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以及达到这一境界的“坐忘”之道,从而向前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然而庄子在辩证法上,由于夸大了老子的对待相齐的思想萌芽,而滑向了相对主义的“齐物论”,这较之老子则是一个历史的退步。
近年出土的简帛《老子》本,为研究老子及其道家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本章不但系统地阐述了简帛《老子》的基本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而且也重点地论证了“太一生水”这一新的宇宙生成模式,从而补充和丰富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弱”是老子的重要哲学观点。将这一原则具体化,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不争之德”和“知雄守雌”三条处世之道。
后世人根据老子的“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引出的“身外之物”和“无官一身轻”的思想,把名位、钱财看成人的身体之外的东西,要求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淡化名利意识。这不但可以为某些失势者和身处逆境的人提供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而且在剧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于缓和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调节人的生活节奏,维持个人生命,平衡人的心理,都会起到一种清醒剂的作用。同时,这种淡化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也是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所以,“身外之物”和“无官一身轻”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庄子在本原论上虽是道一元论者,但他认为“气”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万物的普遍存在。在自然界,阴阳二气“交通成和”而生万物;在人世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由于“气”之聚散所致;人的心理和智能,也是“气”的某种运动。由此,他提出了“通天下一气”的结论。但是,在“道”与“气”的关系上,庄子仍然坚持“道”是第一性的,而“气”是第二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