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01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内部改革全面展开、宏观经济政策相机定位等多重力量作用下,GDP增速呈现“底部波动”、“轻度回缓”的态势,虽然内需增速下降,但进出口及国内供给都将稳中有升。
(一)2014年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既存在利好因素,也存在风险因素,这两类因素相互制衡,为消费品市场持续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利好因素
(1)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中有升。
2014年是全面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的开局之年,各项改革措施释放的制度红利将对经济运行起到推动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增强,波动性将减少,宏观调控按照区间管理的思路,在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或上限时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年初谈到的经济发展目标。围绕着该目标,中央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增强市场活力、刺激民间投资的举措。这些改革举措将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逐步显现作用,促使经济保持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的综合改革方案,预计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将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将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一系列的调整、发展与改革将促使经济平稳向好发展。
(2)三驾马车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14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相比2013年动力不会有明显的波动,由此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的区间。
关于投资,本报告认为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低于2013年,理由在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难以为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来看,2014年结构转型和去产能化将推进较快,因此传统制造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房地产投资在2014年很可能逐季回落,销售面积和金额均将趋于平淡。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指向生态修复、交通枢纽和服务的投资,很可能通过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以强化。综合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三大投资领域,保守预期2014年投资增速将维持在18%上下;投资降速将对GDP增速带来0.3个百分点的影响。
关于消费,2013年消费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厉行节约的风暴和房地产产销旺盛,两者都抑制了消费的增长。2014年这两大因素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将明显弱化,因此对消费温和回暖可寄予较高期望。
关于外贸,应相对乐观。在美国不断强化跨大西洋、跨太平洋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压力下,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的可能性较大。中国和原独联体、中东欧和东亚的诸多贸易和投资计划,都有可能使得2014年全球贸易摆脱保护主义的轨迹,重新恢复活力。因此,约10%的外贸增速应可乐观预期。
综合上述投资、消费和外贸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在2014年存在维持和2013年相若甚至略高的水平的可能性,即增速在7.7%~7.8%。国际经济环境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氛围,日美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摆脱衰退后微弱复苏是大概率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度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从鼓舞信心的角度看,也需要维持中高速的增长以支撑改革目标的实现。
(3)国际经济环境缓慢复苏。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已来到一个拐点。2014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4%提高到3.2%,这是三年来首次上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并预测2015年和2016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和3.5%。相比于世界银行较为保守的3 %左右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则更为乐观。IMF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到3.6%。对于2014年全球经济进入拐点的原因,各国际机构普遍把美国经济复苏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许多分析也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支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走强的因素不仅是高收入国家的增速加快,更有中国的持续强劲增长。
2014年也是世界经济步入“宏观政策逐步常态化,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的大调整与大过渡的一年。一方面,美联储QE政策的退出将标志着全球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超常的危机管理政策将向常规化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疲软中开启的结构性改革政策将全面推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也将步入关键的深化期,结构性改革的全球竞争在大调整与大过渡阶段将全面展开。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未来复苏的路径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短期看,世界经济必定受制于宏观政策常态化、结构性改革深化的冲击,“底部波动、缓慢复苏”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初期阶段的明显特征;中期看,全球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不仅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提升,帮助世界经济寻找到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更重要的是它将全面改变现有低迷、悲观的经济预期,在全面提振市场信心的基础上帮助全球经济复苏并加速前进。世界经济这种“短期缓慢、中期加速”的复苏模式也决定了中国的外部环境将在2014年出现小幅改善,并在中期加速提升,由此逐步缓和国内改革带来的各种压力。
2.经济运行风险因素
(1)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013年第四季度,宏观调控的“上下限区间”管理有助于稳定微观主体预期,各界对11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存在较强的改革红利预期,企业与居民的信心和预期有望稳定向好,从而推动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但基建投资面临资金约束,产能过剩抑制制造业复苏,房地产投资土地购置面积持续同比负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将继续抑制经济回升势头。
(2)消费者信心与预期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的数据,在2013年2月我国的消费信心指数、预期指数及满意指数均达到全年最高值,随后持续下降并保持低位震荡(参见图1—31)。虽然在12月有翘尾趋势,但综合2013年全年走势和其他经济因素,预计我国居民在2014年的消费信心和预期将继续保持低位震荡,对经济形势预期更为谨慎,这将成为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
图1—31 2012—2013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及满意指数走势图
(3)居民收入增幅放缓。
央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49.9%,较上季度、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8个、0.3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我国已有二十多个城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在20%左右,这将有助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影响不大。在宏观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预计2014年居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意愿与实际购买能力。
(4)房价持续攀升。
虽然房价需求最近几年受到房地产紧缩政策人为压制,但紧缩政策的影响已在逐步减弱。2013年房价上涨增速超过预期。房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住宅需求量反弹造成的(在城市化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带动下)。预计2014年一线城市房价或将继续上涨10%,二线城市上涨5%~10%,三线城市有望保持房价稳定。高房价阻碍了居民的消费升级,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使刺激消费的政策受到了很大干扰,同时还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剧贫富差距,使巨大的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高房价已成为当前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二)2014年中国消费品市场需求态势预测
预计2014年中国内需不利因素压过利好因素,增速将放缓至13.7%上下;外需将稳中有升,维持8.2%左右的增速。
1.国内消费需求预测
从居民收入看,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将持续放缓,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消费倾向看,受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体制因素共同作用下,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将延续2013年的态势继续下降;从居民消费信心看,2013年12月虽出现翘尾因素,但消费者对整体经济运行的预期较为谨慎,使得居民消费信心在2014年仍然保持低位震荡;从居民消费结构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缓慢升级优化,城市居民对于电子产品、服装、高档化妆品等高端消费品的支出将持续增加,农村市场有望在家电、耐用品、衣着等消费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整体来看,国内消费不利因素压过利好因素,2014年我国消费整体增长形势放缓,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维持在13.7%上下,处于十年来的较低水平。
2.出口预测
2014年我国外部需求将逐渐回暖,有利于我国出口恢复;但碍于全球经济复苏的缓慢性与艰难性,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将保持平稳。预计2014年我国总出口及总进口增速均在8.2%左右,贸易顺差约为2800亿美元。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服装、纺织品、鞋类的出口增速预计约为11.4%、10.8%和10.3%;机电产品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增长动力,2014年出口增速预计约为9.0%;高新技术产品2014年进出口增速受基数影响相比2013年将略有下降,但总体保持稳定,增速预计为7.3%。
(三)2014年中国消费品市场供给态势预测
在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势头下,2014年我国国内消费品市场供给态势将稳中有升,一些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将继续显著,另一些重要商品供给将持续不足,需要依靠进口维持需求平衡。进口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将无起色,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仍将继续维持在100左右,而关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进口有提振作用,2014年我国的进口将保持稳中有增的发展势头。
重点商品供给预测如下:
在粮食市场方面,由于国内粮食市场需求总量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粮食国内市场供给将持续2013年的增长态势,产量不断增加;国际粮食价格保持低位震荡也将刺激我国粮食的进口增速,预计2014年我国将在小麦、玉米和稻谷方面继续维持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逆差也将进一步扩大。
在服装行业方面,国内外市场需求放缓、生产要素成本攀高等因素使得服装生产的盈利空间缩小,亏损面持续扩大,预计2014年服装行业的供给增速将持续放缓;服装进口方面,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欧美发达国家高端服装消费品在国内的风靡,都将拉高我国服装进口的增速。
在家电市场上,预计家电市场供给规模在2014年有缓慢增长,随着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家电产品结构升级加速,高端产品供给规模增速加快,低端产品供给持续走低。
在汽车市场上,展望2014年,我国将延续2013年的发展态势,国内市场供给保持平稳增长,进口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回归理性增长,预计全年销售增长7%左右。同时,由于行业库存压力较大,2014年需要消化2013年延续下来的1~2个月的库存量,进口量增速也将有所回落。
(四)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测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压力高于2013年,预计涨幅将在3%~4%的区间上下浮动。
从推动CPI上涨的因素看:
(1)经济增长速度稳中加快。
2014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着力点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个方面会从不同侧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十八大三中全会释放出的改革信号以及最新宏观数据向好,亦提升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回暖的信心,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到或者接近7.8%,高出2013年的增长水平。
(2)劳动力价格刚性上涨。
近几年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是服务,二是农产品,而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价格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尤其是服务价格,近年来增长较快,2013年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2.8%,首次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014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预计2014年劳动力价格将继续出现刚性上涨,并借助服务产业的传导成为推高物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流动性过剩压力缓慢释放。
从国内近期的一系列政策看,已经改变了过去的政策习惯性原则:从“只要通胀压力不显著,那么就应该保持宽松政策的立场、以支撑经济较快增长”转变为“只要经济增速不会面临显著低于目标(7.5%)的风险,那么政策就应该保持偏紧倾向并遏制杠杆率上升”。实际上,中国市场上并不缺少流动性,只是钱没流向该去的地方,因而爆发了2013年年中与年底的“钱荒”。但李克强曾经多次要求的“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似乎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所以,在市场流动性总体并不缺乏的背景下,通过释放流动性硬性输血的做法,需要认真拿捏。如果实体经济难以消化吸收,极有可能使得市场流动性过剩并流入到房市、股市以及其他投机市场,引发经济金融泡沫风险。
国际形势上,尽管存在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但也要看到美联储退出QE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其完全退出可能要等到2015年。即便美联储想要退出QE,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继续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变本加厉,也会对美联储退出QE造成掣肘,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影响美国出口的扩张与就业的增加,并加大还本付息负担。因此,美国政府势必予以反制。不仅如此,前期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至今缺乏回收途径,依然大量存在于市场的各个角落。同时,美联储退出QE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需求形势明显好转。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大量流动性也将重返市场,推波助澜价格行情。
(4)价格翘尾因素增强。
2013年CPI涨幅为2.62%,第四季度和12月CPI环比涨幅也较低。上一年CPI价格是下一年CPI涨幅的计算依据,因而翘尾因素的升高将推升2014年CPI涨幅。综合测算下来,2014年CPI翘尾因素约为1.5%,会比2013年高0.5个百分点。
(5)国际市场需求回暖。
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很不平衡,复苏势头较为脆弱,欧元区衰退甚至还在加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主权债务危机迫使欧元区国家采取非常严厉的紧缩措施。随着欧洲债务问题的缓解,以及对于以往过于紧缩政策的修正,欧、美、日等普遍实施更为积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为首要目标。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政策转变正在发挥积极作用,2014年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复苏态势。在美国、日本继续复苏势头的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速将会达到1.3%,扭转2013年停滞甚至衰退的局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势必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也将推动国际商品需求重新旺盛起来。
从遏制CPI上涨的因素看:
(1)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
新兴经济体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方,将面临全球金融收紧和增长迟缓的双重挑战,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将有所回落。同时,近期国际局势缓和,地缘政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将减弱。如果全球不出现较大规模的战争、极端气候等重大突发事件,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美元小幅上涨的基准情景下,预计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较2013年将有小幅下滑。代表性指数RJ/CRB将同比下跌3%,降至280点左右。2014年年初,受美国QE3退出和美债务上限谈判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明显承压。此后,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带动大宗商品消费提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望企稳回升,但农产品、铜等部分商品供给充裕或过剩,将抑制其价格反弹的幅度,进而有效遏制CPI的快速增长。
(2)产能持续过剩。
2014年,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依然艰巨,预计产能将持续过剩。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被列为2014年国内银行业重点防范化解的七大风险之一,紧随地方政府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后位列第三。银监会表示,2014年将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减少风险总量。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2018年之前将持续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因为去产能化的进程存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问题,中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主要以GDP为主,这使得地方政府有扩张产能的冲动;二是央企持续的加杠杆扩张,也是产能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从表象上可归结为央企在要素资源的获得和市场准入上具有行政优势,而其根本仍在于政府未能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竞争中立姿态;三是去产能化依赖纯粹的市场手段难以实现。例如在巨型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同时,以“废钢+电炉+污染”特征的小钢厂在基层政府的纵容下,反而可能卷土重来。
(3)人民币币值趋于稳定。
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明显升值,年底更是突破了6.1的大关。上半年,针对格外强劲的出口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入,央行一度快速上调汇率中间价。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约7.9%,相比之下,2012年升值2.2%,2011年升值6.2%。
可以预见,2014年人民币难以继续显著升值,原因在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10%、2010年的5%缩减至目前的略高于2%。预计未来几年,经常账户顺差将稳定在2%左右。因此,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人民币目前已经不存在大幅低估。另外,考虑到出口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以及美联储退出QE的不确定性,人民币进一步显著升值也缺乏必要的外部动力。同时,2014年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也不大。尽管非FDI(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动可能继续大幅波动,但内外需基本面因素都支持大额贸易顺差和FDI净流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从而支撑外汇持续流入。而决策层也不太可能会允许人民币大幅贬值,因为这将引发周边国家竞争性贬值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风险。
(陶婷婷 孙洁 胡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