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生态战略的实践整合

在对全球性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人们日益意识到,全球性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事实上折射的是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彻底而有效地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在发展观和发展战略上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

(一)把握环境和发展关系的整体性视野

为了有效地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次会议是在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召开的,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大会提供了一份背景材料,即众所周知的《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只有一个地球”成了这次会议的口号。会议最后通过了《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大家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会议要求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看作一个整体问题。这次会议在发展战略上的主要思想是:

(1)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球性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同时要牢记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性。在发达国家中,环境问题是与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的,因此,其必须支持发展中国家缩小发展差距的努力。由于环境构成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要保护环境。

(2)确立关于环境统一性的知识是建立新战略的第一步。

由于人类不知道地球是一个整体,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而一味地强调国家利益,这样,就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保护地球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各国以集体的责任感去发现更多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以及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同时,应该进行广泛的环境教育。

(3)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法。

现在的环境问题的威胁是针对整个人类的,这是与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无关的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不可否认地存在于全球的大气层、海洋和气象体系中,这三个领域中的问题都需要各国领导人采取全球性的解决方法。一种体现出更多的了解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具有集体责任感的全球战略,必然能为解决大气、海洋和气象问题开辟道路。在承认各国对自己国土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的前提下,各国应该在环境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支持和保证国际组织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问题方面所起的协调、有效和能动的作用。

(4)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价值观上的革命。

只有将环境问题扩展到地球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使我们对共享的和相互依赖的生物圈的理解日益深刻,才能触动人类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珍视的多样性感情,并不影响我们企图发展全球性思想的努力,这就是要培育一种对地球这个行星作为整体的合理的忠诚。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地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美]芭芭拉·沃德等:《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前言17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其实,这里提出的地球伦理学也就是生态伦理学,要求将作为整体的地球作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必须担负起地球管理员的责任。地球管理员当然意味着为其他一些人服务。

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由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国际会议,因此,国际社会将会议召开的6月5日确定为国际环境日。这次会议的最大贡献就是在环境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确立了整体性的视野。但是,在民族国家和阶级国家仍然存在的今天,所谓突破国家主权的说法只能是一个神话。

(二)把握环境和发展关系的长远性视野

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全球性问题仍然呈现出扩大的态势。在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开始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为了有效地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南北问题和裁军与安全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分别组织了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南北问题委员会、裁军与安全委员会,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其最终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危机》和《我们共同的安全》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之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由《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中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看:

(1)环境与发展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中的。

环境与发展决不是两种孤立的挑战,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基础为条件。如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它具体包括恢复增长,改变增长的质量,满足就业、粮食、能源、水和卫生的基本需要,保证人口的持续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重新调整技术和控制危险,把环境和经济融合在决策中等具体要求。可持续性要求对决策的后果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对法律和机构进行改革,以强调共同的利益。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证公民有效地参与决策的政治体系;在自力更生和持久的基础上能够产生剩余物资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体系;为不和谐发展的紧张局面提供解决方法的社会体系;尊重、保护发展的生态基础的义务的生产体系;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的技术体系;促进可持续性方式的贸易和金融的国际体系;具有自身调整能力的管理体系。这些要求更多地体现在目标的性质上,重要的是追求这些目标时的真诚性和纠正偏离目标时的有效性。

显然,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利益关注的视野从眼前扩展到了未来、从当代扩展到了后代,高度地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尽管它通过“需要”和“限制”对自身做了补充和限制,但是,其立足点仍然是代际公正。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公正。

2.可持续发展的完善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召开20周年,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的重要文件。

里约会议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会议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见《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29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具体来看:

(1)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

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利过健康而又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不过,这种生活同时又是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见,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

(2)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发展进程中来考虑,应该将环境保护看作发展进程的一个内在的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和规划工作,对于拟议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实现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国际社会的良好合作。

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这并不是要否认和否定每一个主权国家的利益,而是以承认每一个国家的主权为前提的。同时,应该看到,和平、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必须阻止战争这种破坏力的发展。

可见,在确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视野的同时,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地将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要求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共同而区别的责任。可以说,这种看法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推行这种思想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突出的问题是美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傲慢立场,挫伤了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

(三)把握环境和发展关系的现代性视野

在国际社会对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检讨。其中,生态现代化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一种选择。

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约瑟夫·胡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在198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环境与经济会议上,胡伯等人对生态现代化在德国的发展作了评述和解说,得到了与会的英国、荷兰等西欧专家的响应。后来有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荷兰的莫尔等人。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运用系统理论、论证分析、制度化理论、结构理论和新社会运动分析等方法,对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生态化和现代化是可以包容共存的,并且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在一些论者看来,生态现代化的世界观是一种彻底的后现代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其实,根据胡伯的观点,生态现代化的精华是“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双重过程。资本主义的动力能够被用来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绿色资本主义”),而国家的作用只是现代社会形成的引起环境改革的多样化议题和战略中的一个要素。事实上,生态现代化是现代性的一种辩护。

1.生态现代化是生态化和现代化的互利耦合

对于生态现代化的概念,生态现代化论者有不同的认识。大体上有以下观点:

(1)生态现代化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不断增长的和谐共存性或兼容性。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现代化。即,它所指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有着发达的经济水平、高素质的人群和合理高效的社会架构,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2)技术是任何形式的现代环境变革方案的关键,即生态现代化是通过技术进步而减少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议程(environmental discourse)。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生态化的现代化。即,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过程。

(3)生态现代化是促使社会实践和现代社会制度围绕着生态利益、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而进行的过程,这里,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生态)视野和环境(生态)理性是理解生态现代化的关键。综合这些意见,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生态现代化致力于防止环境污染,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改变,以求实现生态上健全的工业的发展;它依赖于清洁技术,资源回收利用,以及可更新的资源;为了把这一概念引进经济,必须协调工业、财政、能源、运输和环境政策等各个政策领域。可见,在生态现代化问题上是存在着不同的模式的。就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生态现代化是更为普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更明确的阐释”Arthur P.J.Mol,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in Transitional China:Frontier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37, No.1,2006.。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将生态现代化看作是西方现代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2.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容易引起分歧的概念

一些论者认为,可以在发达国家推进生态现代化,但是,它在第二、三世界国家不是环境议程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是这些国家的关键术语。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看来,生态现代化只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一种生态学修正。这样看来,生态现代化只是属于一种技术性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技术决定论和实用主义的色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在社会形态发生变革的前提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才可能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可见,人类在反思机械发展观的弊端、探讨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方案。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创造性的整合。生态文明就是在综合各种生态战略的过程中实现的战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