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在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中,你也许已经感悟到,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行为。虽然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运行,都依赖成千上万个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个体行为,但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却是这些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例如2013年6月,在中国,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同时数以千计的企业会降低产品的价格,也会有数以千计的企业保持价格不变。在图2-1中,2013年6月,在14类消费品中,有升有降,升幅最大的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4%。为了理解价格的整体变化,宏观经济学家就需要基于这成千上万的价格构建反映整体物价水平的价格指数,比如CPI。201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的CPI是102.6,只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6%。
图2-1 2013年6月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分类价格变化
注:201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14种消费品的价格有升有降。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进度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130710_402911185.htm。
图2-1 1RBC理论的创立者
注:左图是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右图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他们创立了RBC理论,强调经济波动源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变动,而潜在水平的变动则源于技术进步等真实冲击。
宏观经济学不是研究特定部门或特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而是研究整体经济行为。因此,在本质上,这就决定了宏观经济学家把目光放在了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上。为什么一些经济体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进入新千年却迎来了通货紧缩?为什么美国的进口大于出口,而中国却是出口大于进口?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抽象,但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类问题,而且经常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当然,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年轻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态势的判断,有时并不比天气预报精确多少。但是,正如你将要在本书中看到的,宏观经济学家对整体经济的运行确实已知之甚多。经过几代宏观经济学家的努力,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对整体经济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而不是经济体中的特定家庭、企业或其他地区等。我们在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中所采用的概括经济活动指标(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能够描绘出经济体的总体轮廓。正因为如此,宏观经济学家为了理解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往往收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关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变量的数据,然后尝试构建有助于理解这些数据的一般理论,为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大厦添砖加瓦。如同探索天体演进的天文学家和研究物种进化的生物学家一样,宏观经济学家不能做可控的试验,只能充分利用统计数据以及自然试验的数据,在浩瀚的数据之洋中稳步发展。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自宏观经济学诞生之日起,一个重大而持久的争论是:政府在宏观经济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对经济体的产出、就业、物价水平和国际贸易等产生相当可预测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许仅仅是短期的。但也有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家相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影响经济体的机制,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可控,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政府依据这些机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这些机制却悄悄地发生变化,结果事与愿违。因此,这部分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无法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坚实基础。
无论怎样,经济体在每个时代都会面临让宏观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疼的经济问题。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总统都为通货膨胀所困,由图1-11可知,他们几乎一无所获。进入80年代,通货膨胀下来了,里根和布什总统却因巨额财政赤字夜不成寐、一筹莫展。90年代,克林顿入主白宫,赤字下来了,还略有盈余,但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创了历史新高。因此,进入新千年,当小布什赢得总统宝座后,减税成为当务之急。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由图1-4可知,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创下了历史新高。1996年,中国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但内需不足问题凸显;进入新千年,中国迎来了通货紧缩。各国的宏观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宏观经济原理,应对变化着的经济形势。其实,这些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问题,不仅为宏观经济学家提供了检验现有理论的数据、案例,也为宏观经济学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