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京津冀区域与国内其他主要区域的比较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以及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目前,我国已形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多层次、多极、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京津冀区域与涵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极”。本节对京津冀区域与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进行比较,以全面反映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

一、人口发展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人口总量均持续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1.4%、1.0%和2.2%。截至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0440.0万、14720.7万和10441.0万,区域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520.1人、690.8人和580.7人,人口均较为密集。比较而言,京津冀区域人口占三个区域总和的比重自1995年开始逐步下降,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9.0%左右,直到2008年比重略有上升。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区域在人口集聚方面相比于长江三角洲所在的苏浙沪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所在的广东省差距不断拉大,但这种趋势在2000年以后有所改善。参见图1—8。

图1—8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人口总量

注:1949—1981年为户籍人口,之后为常住人口。

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如图1—9所示,截至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3732.3亿元、86313.8亿元和46013.1亿元,1978—2010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6.0%、16.5%和18.8%(不考虑价格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1889.2元、58634.2元和44069.6元,分别是1978年的74倍、97倍和120倍(不考虑价格因素),各项经济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同时,京津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三个区域总和的比重从1978年的31.05%减少至2010年的24.84%,并在近十年来稳定在25%左右,相比于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经济实力仍有明显差距。京津冀区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与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存在差距,并且与苏浙沪地区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见图1—10)。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施对外开放,并充分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全面发展,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而京津冀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区域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图1—9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

图1—10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

近三十年来,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年均增速分别为20.7%、21.7%和22.2%(不考虑价格因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11所示,截至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6764.5亿元、40669.2亿元和15623.7亿元。京津冀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占三个地区总和的比重由1980年的38.3%下降至2010年的32.2%,虽然总体上略有下降,但从2005年开始又显示出回升的趋势,说明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等战略增长极的打造,京津冀区域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和建设热点地区。同时,21世纪以来,京津冀区域与苏浙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正逐步缩小,相对比例已由2000年的53∶100提升至2010年的66∶100,显示出京津冀区域作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正在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一般财政收入均有明显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11.8%、12.0%和16.0%(不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一般财政收入分别为4754.6亿元、9561.9亿元和4517.0亿元,其总和占全国一般财政收入的22.7%。京津冀区域一般财政收入占三个地区总和的比重在波动中略有下降,由1978年的31.2%降至2003年的23.4%并又反弹至2010年的25.3%,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与苏浙沪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详见图1—12。

图1—11 1980—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

图1—12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一般财政收入

四、国内和对外贸易

如图1—13所示,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稳步上升,1978—2010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6.2%、17.2%和18.3%,比全国平均水平15.4%略高(不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5953.6亿元、29922.7亿元和17458.4亿元,其总和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1.0%,占据了我国商品消费总量的近一半。因此,在我国不断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三个地区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是推动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三个地区总和的比重出现了阶段性的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稳定在25%左右,2010年为25.2%,与苏浙沪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

图1—13 1978—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均十分活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如图1—14所示,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258.9亿美元、11514.8亿美元和8340.1亿美元,1983—2010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3%、17.7%和16.9%(不考虑价格因素)。相比之下,京津冀区域在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两个地区差距仍十分明显。由于京津冀区域进出口总额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占三个区域总和的比重持续降低,在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三个区域中仅占不到五分之一(见图1—15)。

图1—14 1983—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

图1—15 1983—2010年京津冀区域、苏浙沪地区和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相对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