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居民收入状况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区域一体化和地方经济稳步发展,京津冀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居民储蓄存款、耐用消费品数量均有增加,在保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区域内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本节所使用数据如没有特殊说明,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一、居民收入整体状况
(一)收入水平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京津冀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732.30亿元,占全国的10.90%,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4113.6亿元、9224.5亿元和2039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5943元、72994元和28668元,京、津两地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9992元)。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0年,三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72.9元、24292.6元、16263.4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8.7%,13.5%和10.5%。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10年分别为13262.3元、10074.9元和5958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3.7%,16.0%和15.7%。
(二)储蓄存款情况
从储蓄存款指标看,2010年京津冀三地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总额达到38239.8亿元,较2005年的17023.2亿元增长了1.2倍。2005—2010年间,京津冀三地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2%、17.9%和17.4%,北京的总体水平略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参见图3—26。
图3—26 京津冀区域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三)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
近年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速推进,电脑、移动电话和互联网进入家庭,网络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升高。2010年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庭电脑北京突破100台,达到104台,天津市和河北省也达到91.2台和61.3台;三省市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话数,北京市和天津市均超过200部,河北省稍低,为173.7部(见图3—27)。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近年来也有突破,北京市达到64台,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达到29台和9.7台,农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三省市均突破了100部,其中北京达到224部。京津冀两市一省居民耐用消费品数目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见图3—28)。
图3—27 2010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统计
图3—28 2010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天津市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2011》。
二、城市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北京“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推进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京津冀区域内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河北省也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与京、津两市的区域分工合作过程中谋求新的发展机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京津冀区域城市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见图3—29)。其中,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4元增加到2010年的29073元,“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天津市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1995—2010年,天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突破10000元(达到10304.6元), 2005—20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3%。
图3—29 京津冀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省统计年鉴2011》。
从城镇居民全年家庭人均收入来源看,在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主要方面。总体来看,2010年京津冀区域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5.0%、4.1%、1.7%和29.3%,其中,北京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达69.2%和2.0%;河北省城镇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达到6.0%;天津市的转移性收入比重较高,为33.0%(参见表3—25)。
表3—25 2010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全年家庭人均收入来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三、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农村居民收入也稳步提高,其中,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24.8元增加到2010年的13262元,并率先在2008年突破了10000元。2008年以来,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并在2010年达到了11801元,略低于同期北京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尽管从绝对指标看,河北省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较低,2010年仅为5958元,但增长速度较快,2005—2010年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4%。详见图3—30。
图3—30 京津冀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农村居民全年家庭人均收入来源看,在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主要方面。总体来看,2010年京津冀区域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纯收入的55.1%、28.8%、6.5%和9.6%。其中,北京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达62.0%、10.1%和14.1%。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最高,达到45.8%(参见表3—26)。
表3—26 2010年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四、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首先考察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见表3—27)。2010年京津冀地区共有城镇人口5792.1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18.5元,其中北京市为29073元,天津市24293元,河北省为16263元,比北京低12810元,也低于京津冀地区的平均水平;人均消费京津冀地区平均水平为14226.4元,其中北京市19934元,天津市16562元,河北省为10318元,未达到京津冀地区的平均水平。河北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较京津两地仍有较大差距。
表3—27 2010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天津市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其中,河北省城镇人口数为2009年数据。
从居民消费结构指标看,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京津冀平均水平为33%,河北省恩格尔系数达到32.3%;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居住面积平均为27.4平方米,北京市和天津市居民居住水平相对较低,人均仅分别达到19.5平方米和31.3平方米。
其次考察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见表3—28)。2010年年底,京津冀地区农村人口为4496.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6748.9元,北京市和天津市均突破万元,河北省仅为5958元。人均消费支出指标显示,北京市达到10109元,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人均消费支出约仅为北京市的1/2和1/3;京津冀地区恩格尔系数平均水平达到34.9%,北京下降到30%左右,河北省为35.2%,天津市相对偏高,为39%;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相对宽裕,京津冀地区平均为32.5平方米,其中北京为40.62平方米,天津市为28.75平方米,河北省为32.2平方米。
表3—28 2010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天津市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其中,河北省城镇人口数为2009年数据(河北省2009年起实行户籍改革,不再统计城镇和农村人口)。
最后考察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看,京津冀区域目前的经济增长以城市为主导,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1990年以来,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农村,特别是1993年,增长率差值达到了1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河北省在2005—20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4%,相差近一个百分点。
(二)地区收入差距
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大中城市集中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北部地区以山脉地形为主,城市数量少,仅张家口位于冀西北山间盆地,承德位于冀北山区。张—承区域多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气候带,分别为沙化严重的坝上高原、石化严重的燕山和太行山区、盐碱遍地的黑龙港流域,几百年来一直就是穷困地区,城市的发展受制于这一自然条件。因此,这一区域的城镇数量较少。整个京津周边贫困地区,大量劳动力集中于回报率较低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滞后,经济效率严重落后,进而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此外,近年来,作为京津的水源地,河北为了向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洁的水资源,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加大了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区域发展的均衡水平看,北京和天津的极化效应仍然比较突出,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特点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指标上也有所体现。2009年,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北京和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均处于前两位。河北省内部,承德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分别为18053元和12962元;邯郸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秦皇岛市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最低,分别为13142元和8691元(见图3—31)。
图3—31 京津冀区域城镇居民收支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
与城镇居民收支情况类似,京津冀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也呈现极化效应和较大的空间落差。2009年,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北京和天津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均处于前两位。河北省内部,地区之间的农村人均收支差距较大。唐山市滨海地带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随着首钢搬迁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公认为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区域之一。2009年,唐山市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性支出最高,分别为7420元和5459元。张家口市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邢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最低,分别为3559元和2365元(见图3—32)。
图3—32 京津冀区域农村居民收支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
京津冀地区城乡收入存在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水平较高,局部地区落后,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较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京、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05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二位,标志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北京市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相比之下,河北省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整体以工业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内部尚未形成合理、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区域内部不同城市的资金、人力、技术资源投入不均衡,导致京津冀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又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间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及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世纪以来,诸多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如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区划等,以及地方层面的区域发展决策,如首都经济圈建设、产业转移的有序推进等,均给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正如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京、津、冀三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