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区域社会发展概况

本节主要通过对比京津冀区域近十年来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来展现地区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横向比较京津冀区域与全国整体,以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省市之间的社会各个侧面来刻画和分析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社会部分数据如没有特别说明,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2001—201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1—2011年中国、北京、天津、河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潜力的最重要因素。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教育投入稳步增加,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金额由2001年的30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8.08亿元,10年间累计投入6424.93亿元。其中,河北省增加幅度最大,2010年比2001年多出290亿元,占当年京津冀地区教育总支出的43.07%。但从结构上来看,京津冀区域的教育支出占一般财政拨款(即图3—1中“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却由2001年的23.02%降为2010年的17.27%,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见图3—1)。

图3—1 2001—2010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京津冀区域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走在全国前列。2001年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232人,2010年上升至419人,相应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93人和219人。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一直位列全国之首,2010年达到了620人(见图3—2)。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天津市也在次年达到52%。2001年以来,在全国院校调整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大幅增加,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上(见图3—3)。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公共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居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基本达到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均在99.4%以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结构逐步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图3—2 2004—2010年京津冀地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图3—3 2001—2010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二、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粗具规模,京津冀地区的科研院所数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增长迅速。其中,2001年和2010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222.1亿元和1206.8亿元根据2001年和2010年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计算。,为同期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21.3%和17.08%,尽管北京市占京津冀地区总支出的份额从77.08%减少到68.1%,但仍具有较强优势;2005年到2010年间专利申请授权数从16730件上升到54578件,增长了2.26倍;科技活动人员由2005年60万人增加到2010年73.6万人,占到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14.82%。科技创新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地区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2002年京津冀地区技术市场订立合同35828项,成交263.54亿元,是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29.81%,2011年以70129项合同订立数促成2085.9亿元成交额,使得京津冀地区以43.78%的成交份额在全国技术交易市场独占鳌头。

三、文化艺术事业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以来,京津冀区域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增加了18个和62个;艺术表演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截至2010年年底达到345个,是2001年的2.02倍;2010年图书出版总印数比2001年多出9.4亿册(见图3—4)。文化惠民工程成果显著,城镇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其中天津市2004年已率先实现100%覆盖。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兴起,北京798艺术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等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人士和国内外游客,2010年天津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主体建设完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民健身蔚然成风,2010年,北京市共有体育场馆6151个,比2001年增加2651个。

图3—4 2001—2010年京津冀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基本情况

注:北京市数据为2009年数据,天津市、河北省数据为2010年数据。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四、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环境不断优化,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如表3—1所示,2010年的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相较于2001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增加3人(全国仅增加了1人),其中,北京市为满足全国各地患者的求诊需求,迅速扩张医疗资源,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46.4人增加到52.4人,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表3—1 2001—2010年京津冀区域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注:2009年、201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根据当年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户籍人口计算,河北省201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五、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情况

社会保障关注民生发展,北京从2001年开始建立大额医疗互补制度,加快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04年开始,京津冀地区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数稳步增加,2010年参加三项保险人数分别是2004年年底人数的2.4倍、4.9倍和1.5倍,截至2010年年底,参加三项保险总人数达到7601.2万人(见图3—5)。不断提高最低生活标准,201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生活保障最低标准为430元/月,职工工资最低标准为950元/月,而在2001年仅为280元/月和412元/月。

图3—5 2004—2010年京津冀地区社会保险事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六、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情况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住房面积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来看,京津冀地区在2010年比2001年增加了14369元,增长了1.6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010年比2001年增加了6106元,增长了1.44倍。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京津冀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都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较高,其人均纯收入一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以上。京津冀内部城市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城镇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倍数达到2.24,比2001年的2.09高了0.15。详见表3—2。

表3—2 2001—2010年京津冀区域城乡收入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